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真正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是“精神上的自律”,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有書 ,作者有書姜榆木
作者:有書姜榆木
來源:有書 ( ID:youshucc )
哲學家尼采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 " 精神三變理論 "。
意思是說,一個人真正的成熟,往往要經歷精神上的三次蛻變。
一變是成為駱駝,别人說什麼,自己就做什麼,在人生路上負重而行。
二變是成為獅子,這個階段人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敢于否定,敢于追求。
三變是成為嬰兒,從身體到内心擺脫外在價值觀的驅遣,使整個生命獲得新生。
如果說,駱駝到獅子是他律到自律的轉變。
那麼獅子到嬰兒,則是行為自律到精神自律的蛻變。
其實,一切的自律,本質上都是精神上的自律。
能控制好自己精神的人,才能控制好自己的人生。
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心态,殊異的格局,往往就是在這上面體現出來的。
保持清醒的思維
拿破侖曾說:
"
" 一個能時刻保持頭腦清醒的人,勝過十個攻城略地的将軍。"
"
遇到生活中的麻煩,我們常常會擔心能力不足,閱歷不夠。
但實際上,真正讓局面覆水難收的,往往不是看似艱巨的挑戰或困難。
而是一些之後看來不值一提,當時卻沒能夠清醒對待的小事。
如果說,能力決定你能夠走上哪條路,時刻保持清醒則決定了你能夠走多遠。
聽過這麼一個故事。
一場野外拉力賽結束後,冠亞季軍一起接受采訪。
有位記者指着冠軍手裡的獎杯,開玩笑道:
"
" 如果這個落在沼澤邊上,那麼它離多遠時,你有把握開着車去取到?"
"
季軍想了想:"30 公分吧。"
亞軍聳了聳肩,自信地說:"20 公分就夠了。"
人們滿懷期待地看向冠軍,卻聽他說:
"
" 我只會遠離沼澤,離得遠遠的。"
"
常言道,善騎者墜于馬,善水者溺于水。
解決麻煩的根源,在于時刻遠離麻煩,這是一種人生的清醒。
如果失去清醒的判斷,那麼無論技術再好,遲早也會有翻車的那天。
誠如一句老話所言:
"
"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
遇事保持清醒,即使能力暫時不夠,也能通過條分縷析,逐漸找到破局的方法。
相反,恃才放曠,被以往的成績衝昏頭腦,非但發揮不了真正實力,還可能任由一件小事,帶來無可挽回的傷害。
為人處事,惟有醒眼閱世,才能行穩致遠。
減少精神内耗
作家李尚龍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當時他還是英語老師,為了實現當作家的夢想,每天都利用空餘時間努力自學。
有位朋友深受鼓舞,說自己從小就想當攝影師。
過了一段時間,李尚龍問朋友:" 攝影的事,你做得怎麼樣了。"
朋友坦承還沒開始,問及緣由,便回答說:" 還沒準備好。"
李尚龍好奇:" 那怎麼才叫準備好呢?"
朋友支支吾吾地說:" 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到最好嘛,總不能稀裡糊塗就開始吧。"
幾年後,李尚龍寫出了暢銷書,成功改變了命運。
那位朋友,則仍然停留原地,醞釀着所謂完美的開始。
人生最可悲的,是有過躍躍欲試,卻拿時機不成熟做借口。
如果不能做到精神上的自律,就無法提高自己的行動力,最後一事無成。
《認知突圍》裡有一個 " 成長 - 機會 " 曲線,表示每個人生階段,都要經歷漫長的積累期。
當你的成長積累到一定程度,觸發相應的機會,才可能躍升到下一個階段。
可如果你連成長的第一步都沒有踏出,就永遠達不到觸發機會的條件,只能一直停留在原有的圈層裡。
作家鐵凝曾說:
"
" 我們都太喜歡等,固執地相信等待永遠沒有錯。
而美好的歲月就這樣一日又一日被等待消耗掉。"
"
人生不像做飯,不能等到萬事俱備了才下鍋。
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前一秒和後一秒的世界就是不同的,而每個沒有抓住的當下,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所以,趁着還有大好年華,别再把精力浪費在反復糾結的内耗上了。
無論是寬闊平原,還是荊棘小路,人生就像腳底的路,走下去才會有延伸。
管好自己的情緒
古人常說:
"
" 喜時不諾,怒時不争。"
"
一個人最該避免的,是自己的言行被情緒左右。
高興的時候,對什麼事情都誇下海口,回過神才發現騎虎難下。
郁悶的時候,只顧宣洩情緒,事後才後悔傷害了最關心自己的人。
人這一生,一旦被情緒牽着走,就很容易生出許多無謂的煩惱。
演員黃磊曾在女兒生日的時候,分享了幾張和女兒的合照。
本想收獲祝福的他,卻很快讀到一條惡評:
"
" 這小孩笑得真惡心,但也難怪,有其父必有其女。"
"
黃磊氣不打一處來,當即就要回怼這個評論,妻子卻問他:
"
" 你現在這種狀态,能争出個所以然來嗎?"
"
黃磊這才冷靜下來。
而等到情緒平復之後,他意識到,這種刻意中傷的評論,只要不去理會,很快就會自行湮沒。
如果仗着氣焰去争執,非但把評論區攪得烏煙瘴氣,要是有人把對罵的内容斷章取義,還可能引出無數風波。
與其如此,不如把用于情緒發洩的時間,留給真正值得的人。
《格言聯璧》中有言:
"
" 有才而性緩,方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
生而為人,有情緒是本能,不被情緒牽制才是本事。
與其在狂喜中變得忘乎所以,在憤怒中變得敏感脆弱,在怨抑中變得自暴自棄。
不如平心靜氣,從情緒的枷鎖中解脫出來,認真理性地接納生活。
屏蔽外界的幹擾
不知你可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信誓旦旦想要達成的目标,别人一個眼神,就開始瞻前顧後;
分配任務時想毛遂自薦,卻因一兩句質疑,便忍不住打退堂鼓;
明明有自己的想法,卻被外界的目光所左右,至始至終活在别人的影響下。
但正如一句名言所說:
"
" 人要有自絕于外的勇氣,因為這是成功的秘訣!"
"
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曾前往歐洲參加音樂指揮家大賽。
可就在演出開始後沒多久,小澤征爾指揮的樂曲就出現了不和諧的旋律。
在如此高級别的比賽中,人們都在想,小澤征爾是不是指揮錯了。
可小澤征爾卻毫不猶豫地向評委反映:樂譜有問題。
然而,在場評委鄭重聲明:樂譜不會出錯,是他指揮的問題。
面對數十名樂壇泰鬥,小澤征爾絲毫沒有動搖:" 不!一定是樂譜錯了!"
話音剛落,前一秒還氣勢洶洶的評委席,立刻響起了掌聲。
原來在評委們看來,身為整個樂團的指揮,必須時刻相信自己手中的指揮棒。
倘若輕易受人影響,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懷疑,那麼擁有再好的樂感,也很難成為一流的指揮家。
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如此。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長達 25 年的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
在這些人當中,87% 的人目标模糊,基本上是别人說什麼,就做什麼;
10% 的人有 3-5 年的清晰目标,并且有較強的執行力;
3% 的人則擁有 10 年以上的規劃,不管别人說什麼,都始終堅持自己的目标。
結果,絕大多數人都在今後的 20 多年裡活得随波逐流,又常常抱怨社會的不公。
而那些能夠堅持目标,不在乎旁人看法的,才最終成為時代的中流砥柱。
在這嘈雜喧嚣的世界,真正厲害的人,都把人生調成了靜音模式。
專注内心的追求,先有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才會有出于千萬人的人生。
讓生命化繁為簡
許多領網域中,都有個 " 二八法則 "。
意思是說,80% 的資源在很多情況下無足輕重,真正有用的只占到 20%。
一輛高級轎車,80% 的時間都在閒置;
一部頂配手機,80% 的功能都不會用到。
買來的東西,80% 都在儲藏室裡落灰;
所以,一個人的境界,并不是體現在他能得到多少,而是能懂得大道至簡,以簡馭繁。
企業家格勒漢姆曾在演講中說:
"
" 當你在校園裡學習,你只需要一間宿舍;
當你外出旅行,你只需要一間客房;
當你野營的時候,則基本什麼也用不着。"
"
年少成名的他,也曾有過一段物欲橫流的生活。
他往生命中塞滿了奢侈物件、高級酒會,拼命向别人炫耀自己人生的逆襲。
可是很快他就發現,稍縱即逝的虛榮感被滿足後,過多堆積的欲望反而讓自己身心負累。
面對擁擠閉塞的房間,凌亂不堪的擺設,格勒漢姆逐漸意識到,生命本該是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
他清理掉家中所有東西,只保留日常基本所需。
消遣式的社交他也一并推辭,轉而享受獨處的時光。
回歸簡單純粹的生活,格勒漢姆才終于覺得,找到了精神上的富足,和心靈上的慰藉。
有句話說得好:
"
" 生活簡單是清歡,人心簡單是幸福。
學會簡單,就是不簡單。"
"
每個人生都好似藝術家手中的雕塑,都有趨于完美的機會,只要剔除多餘的部分。
前半生閱盡繁華,餘生願你回歸精神上的内斂。
剔除生命中 80% 的無謂追求,才能把簡單有意義的生活修煉到極致。
▽
作家馬丁有一句話:
"
" 真正的自律,不是往外,而是往裡。
是在精神上提出要求,再将這種要求,潛移默化成做人做事的準則。"
"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猶茂。
人與人之間的差别也是如此,關鍵還在于内在。
惟有精神上的修行,外在行為的自律,才會變得水到渠成。
往後歲月,願你忠于自己,醒眼閱世,不受羁絆,身無負累。
在這喧嚣浮沉的塵世裡,修得精神的自律,活出靈魂的自由。
點個【在看】,願你走自己的路,堅守自己的方向,找準自己的位置,不因他人而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迹,活出真正的自己。
你的思維方式
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