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2023國劇關鍵詞之“抬走” &“發瘋”,歡迎閱讀。
"
有競争才會有進步,有 " 審判 " 才會有思考,當有的劇集被 " 抬走 ",就有更多劇集等待着 " 上桌 "。
"
備受關注的《一念關山》,終于播完了。
當它因為第八集 " 天星峽大戰 " 的打戲出圈時,沒人想到最後的結局竟然是 " 墳頭挨墳頭 ",主打一個全死也算 HE。
當它的一百零八個感情線讓觀眾因為嗑 CP 各執一詞的時候,沒人想到最後竟然是李同光和楊盈,皇後和丹陽王這兩對看起來有些邪教的 CP 走到了一起。
而這部劇因為劇情内容引起的輿情讨論,更是有種戲内戲外,編劇觀眾一起 " 發瘋 " 的盛況。作為 2023 年末的一部大劇,它轟轟烈烈地來,也轟轟烈烈地走。
回顧今年,國產劇有了熱詞 " 抬走 "&" 發瘋 "。
這個詞往往出現在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劇集上,他們有着強大的主創陣容,開播之前就被視作 " 待爆升咖 " 的劇集之一,而播出之後同樣聲勢浩大,讓人總有種 " 它是不是就要爆了 " 的期待。
然而每當播到中期,它們總會因為劇情、人設、演技甚至是粉絲打架等等原因有了爛尾的趨勢,由此引發的輿情讨論也越來越趨向于負面,讓本來興致勃勃入股的 " 劇粉 " 有種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鲠在喉的感覺,希望能夠 " 趕緊結束這場鬧劇 "," 抬走 " 這個詞應運而生。
說到 2023 年觀眾有想 " 抬走 " 衝動的劇集,除了《一念關山》,還有《長月燼明》《我的人間煙火》《以愛為營》《雲之羽》等,這些原本認為會讓演員們上升 level 的劇集,然而播出之後,各種話題層出不窮,有些演員的 " 路人緣 " 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所謂 " 抬走 ",就是這些話題劇集在轟轟烈烈地登場後,最終留下一地雞毛。
緣何被 " 抬走 "?
總體來說,劇粉在播出中期就想 " 抬走 " 的劇集,大多是因為可預見的 " 崩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劇情本身的問題。《一念關山》無論是從劇集本身的質感與節奏,還是演員的表演上,在播出之初都被視作久違的劇集,如果按照前期的呈現方式繼續下去将會維持高開高走的水平。
但是自從男女主角确認關系之後,劇情就變得 " 水 " 起來了,為了展現兩人在情感關系裡的拉扯,本來是展現 " 群像 " 的主角團的其他人開始變成 " 助攻 " 工具人,有關于他們自己的劇情變得簡單。有些人物前期的設定沒有被圓回來,給到觀眾 " 崩人設 " 的感覺,再加上有些劇情的轉折實在是令人意想不到,讓觀眾評價急轉直下。
《雲之羽》是另一種劇情上的 " 崩 ",作為懸疑色彩的劇集,一方面導演很會運用場景營造懸疑氛圍,拉高了觀眾期待;一方面,前期運用的大量筆墨去講述宮門之内的波雲詭谲,兩方争端之中的勾心鬥角。但是中後期劇情的重心從心計的拉扯變成了愛能夠消除隔閡,就讓觀眾有一種 " 被詐騙 " 的感覺。
劇情的崩還導致另一種結果,就是主角反倒不如配角出彩,這也是上演多次集體 " 發瘋 " 的原因之一。《長月燼明》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比起主角行事的種種掣肘,陳都靈飾演的幾個角色,動機和行為都更加完整有據,而其中展現的 " 外耗 " 與 " 發瘋 " 的精神狀态又符合當下的年輕人的心理需求,本來只是出演配角的陳都靈就這麼被觀眾 " 抬上了桌 "。
而在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的就是粉絲打架。主角在粉絲數量上有着先天優勢,而配角則因為劇粉的偏愛而擁有了自己的聲量,兩方的粉絲都想争奪話語權。《我的人間煙火》這部劇火了配角 " 孟宴臣 ",這個角色被認為是 " 新中式總裁 " 的代表性人物。而形成對比的則是人設上并不能取悅到觀眾的主角 " 宋焰 ",還有中後期逐漸開始 " 喝白粥 " 的許沁,觀眾對于人設和劇情價值觀導向產生了質疑。
角色的衝突也會波及到演員本人,随着觀眾越來越開始表達對于 " 孟宴臣 " 的偏愛,這份感情被寄托在演員魏大勳身上,從前的 " 綜藝咖 " 終于在今年暑假因為表演發光發亮。而相反的,很多觀眾也對 " 宋焰 " 的飾演者楊洋有了頗多微詞,再加上中後期 " 孟宴臣 " 部分高光戲份删減," 宋焰 " 的人設越來越 " 普信 ",粉絲的種種紛争讓追劇變成了一件心累的事情,這時候用 " 超點 " 抬走對觀眾反倒是一種解脫。
當然,角色的失敗并不能全怪人設,演員對于角色的理解同樣重要。" 宋焰 " 這個角色本身的消防員職業設定是人設的加分項,可惜劇集對于這部分的表達也相對淺顯,将運籌帷幄的隊長演成了頤指氣使的領導,讓本就不讨喜的角色更加不堪一擊。相比起來,同樣職業相近身份的《他從火光中走來》裡對同類角色的诠釋就讓觀眾感到舒适。
除了編劇、演員,導演的表達方式也是決定這部劇集應不應該被 " 抬走 " 的重要因素。《以愛為營》從劇情内容上來講就有些 " 尬 ",演員的表現也有種硬拗感,再加上導演如同 " 蒼蠅 " 視角的運鏡,不僅觀眾,連粉絲都想讓它速速 " 抬走 "。
還有一些劇集,戲本身的水花沒有戲外的聲音大。比如《七時吉祥》播出的成績不符合市場預期之後,制片人多次在公開平台發表言論,讓這部劇集因為内容以外的原因頻繁登上熱搜,這對于原本對劇集抱有期待的劇粉的心情更是 " 雪上加霜 "。
《為有暗香來》也是如此,雖然 1V3 和重生的元素調動起了觀眾的興趣,讓這部劇集有了一些水花,制片人頻繁發表言論,抬高觀眾期待,但本身 " 重生 " 劇情的 BUG 和男性角色人設的逐步崩塌,讓這部劇在後期草草收尾。
每一個可能被放大的環節
此前,國產劇很少會有這種引起大範圍輿情反撲的情況出現,而這種現象的發生,首要原因當然是觀眾的審美水平越來越高。當近些年來《人世間》《狂飙》《漫長的季節》一部部劇集的出現與爆火提高了觀眾的期待,讓觀眾感受到了這些劇集的藝術性,他們自然不能接受質感略遜的劇集。
觀眾也不再等着片方把劇集呈上,他們幾乎是從劇集籌備之初就參與到創作中去。以《長風渡》為例,從最開始白敬亭和宋轶就是觀眾認可的天選 " 顧九思 " 和 " 柳玉茹 ",而開拍之時,觀眾更是左右了反派角色的演員替換,提出要求降低劇集風險。包括後面觀眾還提出希望劇組買下某首契合度比較高的插曲,甚至播出的時候還 " 手把手 " 教劇組宣傳,可謂是 " 胚胎式 " 追劇," 股東式 " 參與。
當下處于 " 人人都是自媒體 " 的時代,誰都能在劇集播出之後,給出自己的 " 審判 " 和 " 再創作。當個人的評價匯集到一起,就對劇集的輿情產生了影響。還有一些影響力比較大的 kol 自帶衝熱搜的能力。
比如 " 孟宴臣 " 之所以能夠火起來,最初就是因為這個角色和妹妹的 " 骨科 " 視頻剪輯,很多人因為 " 背德感 " 而產生興趣逐漸了解角色,一來二去,觀眾對于角色的喜愛就這麼被攢出來了。今年以來很多觀眾希望 " 抬走 " 的劇集,很多也是自媒體在微博、抖音、B 站等平台引起的讨論和發酵。
同樣以《我的人間煙火》為例," 宋焰 " 和 " 許沁 " 人設崩塌的種種表現,也成為娛樂的素材,他們不再順從劇集給出的價值觀和愛情觀導向,而是用一種娛樂化的方式解構人物和劇集内容。從中提取出來的一些 " 梗 ",甚至成為了一種現象級的流行語。而這種風靡的娛樂化現象,也不可避免地對藝人的 " 路人好感 " 產生了影響。
在這樣一個觀眾對劇集有着極大話語權的當下,創作端的每個環節都有可能被放大,如果創作的每一個環節,包括拍攝、劇情、表演等都在做加分項,并且能夠吸收到觀眾行之有效的建議,那最終呈現的一定是比較好的作品。
但若每個環節都不能達到觀眾的要求變成了減分項,那就會給這個劇帶來輿論的問題,甚至是最後的口碑淪陷。這就要求了創作者們必須提高創作能力,觀眾的審美在逐年提高,作為創作者也要逐漸強化創作水準,給到觀眾更為絲滑的觀劇體驗。
同時創作者不能固步自封,觀眾的眼光是變化着的,對于創作者的濾鏡也越來越淺,他們在這一年見證或者審判了很多人 " 走下神壇 ",當創作出來的内容不符合邏輯、不貼近生活,同樣會受到觀眾的 " 審判 "。
結語
2023 年,觀眾見證了多部劇集在激烈厮殺中 " 上桌 "、" 抬走 "、" 發瘋 ",但歸根結底,有競争才會有進步,有 " 審判 " 才會有思考,當一部部劇集被 " 抬走 ",就有更多劇集一部部等待着 " 上桌 "。水漲船高,當下若想提升整體劇集品質,最重要的則是保證良性競争,提高創作水平,力保每個創作環節都不掉鏈子," 硬貨 " 上桌是所有熱愛國劇觀眾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