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如何戳破國產劇“爆款”“封神”的吹噓?,歡迎閱讀。
每當國產劇開播,業内、核心娛樂閱聽人、粉圈的焦點都集中在兩個字上:
成績。
它關系到平台與片方收益,關系到品牌贊助決策,關系到主要演員的實績,關系到吃瓜群眾的談資,更關系到粉圈的榮譽。
長遠看,復盤一部劇的成敗,對行業做投資判斷,對演員做事業選擇,對上遊 IP 的風潮與價格,也都有着日積月累的影響。
正因為如此重要,所以也就格外水漫金山。
人均爆劇,輪流封神,個個登頂,一騎絕塵。
該劇肯定是熱播級别,但吹爆款可能得悠着點
還有什麼指标,能稍微靠譜一點,能讓人摸到滔滔大浪下的底嗎?
我只能提供個人判斷國產劇成績的一些依據,供大家參考。
1
收視率
放在十年前,收視率大抵是國產劇唯一成績指标。
如今,純網劇自然談不上收視率,即使是那些網台同步的電視劇," 純電視收看 " 的數量,在全端觀看中的比重也越來越低。
但這不耽誤收視率作為電視劇最重要的指标,出現在每一份戰報裡。
過往業内和廣告商倚重的 59 城等指标,在 " 水 " 到自毀長城後,已逐漸被 CVB 和酷雲取代,具體參見以前寫過的,這裡不贅述了。
但什麼樣的收視率算好呢?單就 2023 年這半年來看,肖戰粉絲口中收視率大破 1.5 的《夢中的那片海》,和靳東粉絲口中王者歸來的單台收視率 1.2+ 的《無間》,哪一部收視成績更好呢?
如果比絕對值,那 1.5>1.2 是小學一年級難度,但加上限定條件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因為一個在央八播出,一個在地方衛視播出,一個是獨播收視率,一個是雙台聯播中較高的收視率。
基礎盤不同,破 1 的難度就不同;雙台分攤收視率,只按單台排,自然吃虧。
所以,CVB 的季度、年度榜單,是很重要的參考指标,只有縱向對比,才能看出收視率水平。
2023 年半年不到,收視率超過 1.55 的劇集就已經有九部,一季度的如下圖,共六部,二季度還要加上破 2 的《人生之路》和次黃檔破 1.6 的《他是誰》,以及雙衛視疊加 1.7+ 的《無間》,即使按 CVB 慣例排行表格只算單台去掉《無間》,《夢中的那片海》也就堪堪排在第 9 —— 2023 年上半年的第九,片方和粉絲吹的絕世大爆劇,恐怕收視率無法證明。
反觀《無間》,即使按單台 1.27 收視率,也已經壓過了 2022 年衛視收視年冠《心居》的 1.041 和 2021 年衛視收視年冠的《巡回檢察組》的 1.030,是這幾年低迷的衛視黃金檔難得的好成績了。
更精細的收視率比對,還應該區分類型與播出渠道的匹配度。
眾所周知,年代、家庭、農村等題材在央視是收視優勢題材,那極盡狗血之能事的年代家庭情感大劇《龍城》,單看 1.2+ 收視率不俗,結合題材和平台,簡直可以算是馬伊琍的滑鐵盧。
但這對普通觀眾來說太細致了,也沒必要。破除片方、粉絲對收視率的吹噓,只需要問一句話:它在今年,排第幾啊?
2
平台指标
關于收視率的吹噓一句可滅,是因為收視率數據有相對權威的官方(CVB)or 第三方機構(酷雲)出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可信賴。
但一手的網播數據,只能看幾大平台各自出具的 " 熱度指标 "。
2018 年 7 月,愛奇藝率先關閉前台播放量顯示;2019 年 1 月,優酷跟上;但直到去年的 2023 年 6 月,騰訊才姗姗關閉了前台播放量,至此,三大平台的前台播放量數據全部關閉,只剩熱度值等數據可供參考。
關閉前台播放量的大背景,是網播數據通貨膨脹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當年那些一線網劇動辄幾百億播放量,簡直鬧出了國際笑話。
從根上說,一手做劇,一手播劇,自產自銷的平台身兼教練、隊員、裁判數職,有太充分的理由去默許、縱容甚至參與數據造假了。
但關閉前台播放量之後,取而代之的熱度指标,就能解決 " 利益相關 " 導致的數據不可信問題嗎?
顯然不能。
還因為各家熱度值的算法不透明,而令參考者產生了更多的困惑。熱度值算法裡的關鍵要素大差不差就那幾類:播放量、彈幕數、站外分享動作、站内二創規模、會員購買導流,等等,但具體的權重與計算公式就不得而知。
至于片方,之于平台内部背負 KPI 的項目組,到底有沒有為熱度值傾盡全力,誰敢保證呢?
起碼愛奇藝站内熱度最快破萬的劇集不是劇王《狂飙》,不是同為偶像劇一播即爆(反而後繼無力)的《贅婿》,而是《長風渡》,縱有市場飢渴的加成,也多少有點通貨膨脹感。
所以看平台數據,我也只能靠幾個自己摸索的辦法酌情去水。
1、代表愛奇藝最高熱度值排名的【必看榜】裡會呈現劇集彈幕數,異常高的數據基本可推斷存在大量粉絲刷熱度的水分。
如果不小心看到粉絲轉發的片方戰報裡有離譜的彈幕數,基本也能心裡有數。
2、參考騰訊視頻 " 流行暢銷 " 和 " 經典暢銷 " 榜單,前者是 7 日内導流會員購買的數據,後者是過去一年(365 天)内導流會員購買的數據。
這個數據基于真 · 花錢購買會員的指标,某種程度上代表着以劇情吸引力為核心的劇集粘性,比彈幕和播放量的炮制難度更高一些。一般來講,熱播劇都會在『流行暢銷榜』上走一遭,而年度熱劇理應在熱播期就挺進『經典暢銷榜』。
舉個例子:熱度值大破 3w、雄踞 2023 年騰訊站内熱度第一的《夢中的那片海》,直到會員完結都未能擠入 " 經典暢銷 " 前 30 的榜單,最近幾日才剛剛入榜。
對比同期獨播的《三分野》(熱度值 28000+)早在播出第二周就已殺入榜單,并一路竄至前 20。
3
第三方數據
就算平台算法不透明,但起碼單一平台内的劇集還有統一的指标可供對比,跨平台的劇又如何 battle 呢?
你是優酷歷史熱度最高的絕世大爆劇,我是騰訊熱度值改革以來最熱的絕世大爆劇,兩個絕世大爆劇相遇,誰更爆?
網劇發展至今,太多第三方機構想做成 " 拉通平台數據 " 這件事。但迄今為止,還是沒能出現一家機構能被公認為數據最權威、最有可信度,市場仍一片混亂。
這與口碑數據不同,豆瓣能成為最權威的口碑平台,靠的是提供一個有門檻但不高的相對公平的打分環境,雖然它的參考價值有走低趨勢,但目前仍是無可取代的最權威沒有之一。
但劇集的真實播放數據是各視頻平台的内部數據,一般有深度合作才可能向第三方平台開放。但建立了深度合作後,第三方平台的獨立客觀性又如何保證呢?沒有深度合作只靠普通的接口接入或爬蟲爬出,又如何保證準确性呢?
比如目前相對有影響力的雲合數據,之所以被戲稱為 " 桃合 ",就是因為它與愛奇藝存在深度戰略合作,哪怕大家能摸鼻子相信你雲合在數據上沒有主觀傾向性,那能拿到某一家最充分的數據,用之與其他家不充分的數據對比,也很難稱得上公平公正。
所以參考第三方數據依然只能看個大概。
雲合看當日市占率:别說吹爆了,年度熱劇,你熱播期市占率總得接近個 20% 吧?
狂飙獨霸一檔:可怕的數字
年度爆款算第二檔:25% 以上,四分之一強
普通熱播劇:15-20%
看正片有效播放量:根據雲合 2022 年全年榜單,集均過 3500 恰好是年度 top20 的分界線,别說吹爆了,年度熱劇,熱播期集均要求個 3000 不為過吧?
酷雲目前在做包含電視播放(也就是涵蓋了收視率代表的部分)在内的全端播放量,但數據可靠性仍有待觀察。
其他的什麼德榜破 2 破 3、V 榜上 90 等熱度指标也都可參考,只要記得多橫向比較,别聽那些片方和粉絲吹得超唬人、但定睛一看二三線劇也能輕松達到的數據搞得不明覺厲就好。
社交平台的探讨度,就要具體區分了。
抖音的劇集話題播放量,很仰仗平台或片方是否與抖音官方有合作,如果都帶 " 薦 " 字或都不帶 " 薦 " 字,大抵可以橫向比較。
微博探讨度就與飯圈流量強相關了。講個笑話:《狂飙》微博話題閱讀數低于《夢中的那片海》,話題讨論度遠遠低于《夢中的那片海》和《公訴》。
小紅書的話題筆記數以前可查,但最近仿佛被隐藏了,不太穩定。這個數據也仰仗平台官方合作和推薦,但比抖音還坑的是,它在劇播後話題閱讀數和讨論數還可能大量下降,所以哪怕在可查時只适合用來參考當下熱播劇,不适合用來查詢歷史數據,估計未來還能有所改進。
而豆瓣,評分和短評數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可刷高,我個人覺得更有參考價值的是劇集專組人數,高話題度劇集,無論是因為帶流量演員,還是改編自熱門 IP,或者偶像 S+,都可以橫向比一比,誰在核心娛樂圈層的内容真實讨論度低,一目了然。
另外,劇集網播的商業化——具體到廣告數量,也常被用來作為成績的衡量。但它因為決策前置,所以更與主演的商業價值、題材内容直接相關,對成績的反應相對滞後。
需要提醒的是,探讨成績最不能忽略的是成本。
在這個注意力時代,一部劇集的成績非常依賴劇方與平台的投入規模,制片成本自不必說,所謂 "800 個熱搜豬都能火 " 指的就是宣推成本,而熱搜不過是宣推投入的最下遊。站内資源位、站外所有導流資源位包括開屏,三次元地推等,都是花錢的大頭和引流的關鍵。很多 S+ 作品的高播放量和高話題度,背後是巨額宣推成本的高投入,盈虧如何,也只有片方和平台自己清楚。
看完這篇,估計你多半會感慨:看個劇而已,研究這麼多指标,好累啊,有這個必要嗎?
原本是不必要的。
但在網絡内容徹底衝擊了娛樂產業後,在網劇逐漸成為主流娛樂消費品後,關于内容的所有成績标準、質量标準和口碑标準,都被狠狠衝垮,迄今仍在艱難重建中。
誰不想劇集方面也有一個足夠權威的評價體系,像電影那樣 " 成績看票房、口碑看豆瓣 " 一目了然呢?
可現實恰恰是,太多利益方利用市場的混亂和信息不不對稱,混淆概念,混淆标準,吹得天花亂墜,撐死膽大的。
如果只接收信息而不加以思考和篩選,就會被大聲量的、話術高明的各種戰績淹沒,誤以為國產劇領網域已經 " 遍地是劇王、燦爛又輝煌 "。
我還不想放棄自己的大腦,還想努力去觸摸一點點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