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趙露思成争議爛劇标志了,歡迎閱讀。
趙露思最近主演的兩部劇,口碑都不太好。
說好聽點,都存在許多争議。
《後浪》,趙露思飾演的女主人設第一集就不怎麼讨人喜歡,氤氲在整部劇裡的 " 中醫血統論 ",更是讓真正的中醫愛好者個個皺起眉頭。
然後就是前幾天才上線的《偷偷藏不住》。
喜歡這部劇的人覺得它挺甜挺好笑,覺得拿它當電子榨菜挺好。
不喜歡這部劇的人則直接打出了一星差評,你翻開豆瓣,會看到這樣的高贊評論:
劇情是雷人的,台詞是炸裂的,選角是無語的,演技是稀碎的,價值觀是煉銅的。
最後一條帽子太大,不能輕易來扣,我們最後再說。
我也無意一上來就開噴,心平氣和地讨論,永遠都是帶着情緒吐槽有價值得多。
這麼說吧,《偷偷藏不住》是部巨擰巴的劇。
一方面,導演的拍攝手法沒丁點問題。男帥女甜,兩人站那都不必說台詞,單是跟着劇情走走位,就能讓有的人看得津津有味。
但另一方面,做作的台詞、角色的配音,一張口就勸退一眾 " 恐尬 " 人士。同時其過于匪夷所思的設定也足以讓一批人看得生理反胃。
簡而言之,《偷偷藏不住》導演沒問題,演員小問題,劇本大問題。
先談沒問題的導演。
《偷偷藏不住》體量不大只有 25 集,以當下的劇集類型劃分,它屬于 " 小甜劇 " 的範疇。
男女主的初次見面、許久未見重逢後的悸動、女主的小脾氣等等,從這些細枝末節處的東西,你是能夠感受到導演的用心設計。
有一場戲是男女主重逢後的一次約會,女主原本打算穿一雙有點設計感較為成熟的鞋。
畫面閃回,女主回憶起男主見到她後說的話 " 這麼久沒見,都學會化妝了,确實跟以前很不一樣了 "。為了消除男主的陌生感,還願意把自己當做親近的人,女主猶豫之後換了一雙普通的小白鞋。
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幕戲,但已經足以彰顯男主在女主心中的位置之重,哪怕兩年未見也仍對其心存牽挂。
還有劇情突然的甜蜜撒糖,兩人日常言行暧昧的氛圍塑造,先甜後虐男主悲苦身世有計劃的逐漸露出。
對一部小甜劇來說,導演的這些處理絕對是到位的,這也是很多人還能樂呵呵不斷追更的一大原因。
再談演員的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确切來說,演員的問題只存在于前八集,即 " 高二階段的女主 "。
前八集中,趙露思扮演的桑稚正處于高二的年紀。
根據公開的資料來看,趙露思是 98 年生人,去年開拍時她 24 歲。
24 歲的趙露思扮演高中生,以她的能力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從最終的結果來看,趙露思顯然沒有摸到 " 扮嫩 " 的竅門。
彼時的桑稚是高中生,不是初中生更不是小學生。
可在趙露思的演繹下,桑稚大部分情況下的表現都是一個小學生,極少部分情況下甚至像是智力發展不健全的可憐兒童。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刻意至極。
再配合上不太高明的配音演員硬凹出的 " 夾子音 ",實在看得人直皺眉頭。
簡而言之,她表演的勁兒使大了。
但也不是沒人成功示範過,畢竟也不是四五十歲演十幾二十,那樣的話影後章子怡和視後蔣雯麗也都會翻車,二十多歲的人如果氣質偏小演技得益,演高中生還是可以出彩的。該如何正确自然地扮高中生,我強烈建議趙露思看一下劇版《最好的我們》裡譚松韻的表演。
譚松韻也是二十五六的年紀拍的《最好的我們》和趙露思相差無二,可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兩人簡直雲泥之别。
甚至都不用和譚松韻比,看看同劇組中扮演初中階段桑稚的小演員,她的表現都比趙露思要成熟不少。
再對比挨過前八集過了高中階段,來到大學階段的桑稚,趙露思的表演狀态顯然就正常了不少,起碼像個正常人了。
劇集接下來的戲份,也算是正式進入趙露思的舒适區,她表演出問題的可能性不大,利好趙露思亦是利好觀眾的眼。
最後,談談《偷偷藏不住》最大的問題,劇本。
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設定,其二台詞。
設定方面,男主大女主五歲,屬于是現實中頗為常見的情侶搭配,尤其是老一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裡,這般男方大女方五六歲的組合比比皆是。
可核心問題來了,故事的開始始于女方初二的年紀,現實中也就是十三四歲的年紀。
很多人看到這裡,怕是會緩緩打出一個:
?
如果在女孩這麼小的年紀兩人只是相遇,别過多糾結,迅速過渡到高中、大學的年紀,接着對大哥哥暗生情愫,合情合理。
但作者卻是劍走偏鋒,偏要在這麼小的孩子身上做文章。
一個大學生,一個初中生,兩人詭異的 " 暧昧畫面 ",還要在之後的故事裡一次又一次地閃回,只為向觀眾呈現兩人的 " 親密 "。
比這更要命的是,扮演小桑稚的演員,拍攝時僅有 10 歲。
讓這麼一個小女孩,讓她去演繹少女的情窦初開,看在眼中,豈是 " 别扭 " 二字那般簡單。
評論區無數網友不忍了,直接開口痛斥這種不端做法," 未成年性侵 "" 煉銅 " ······
倒不至于如此上綱上線,我也相信主創團隊大概率沒有更龌龊的想法。
其實說白了就一句話:劇本過于小兒科。
我來解釋一些現實情況,你們便能明白,為什麼劇中會出現把初中生拎出來談戀愛的橋段。
《偷偷藏不住》改編自晉江網文作家竹已的同名小說,有爆料稱竹已在寫這本《偷偷藏不住》時,不過二十歲上下。
真相是否屬實我不敢打包票,但從作者的文筆來看,倒是八九不離十。
再翻開竹已的作品列表,看看那一本本甜文的書名,《多寵着我點》、《奶油味暗戀》、《她病得不輕》、《難哄》······
這樣一位作家,Ta 的閱歷與年紀,在書中描寫初中女生的少女情愫,并不難理解。
社會變遷之快,我絕對相信現實中這般年紀的女孩子,當然有可能產生對異性大男孩的别樣情感。
竹已不足的地方在于,如此大膽、出格的少女多情在前,卻沒有相對應的男性視角反饋。
歌德在二十五歲的年紀寫下《少年維特之煩惱》,起首第一編内容就寫道 " 我就真的完全沒有錯嗎?難道我不曾助長她的感情?難道當她自自然然地流露真情時,我不曾沾沾自喜,并和大家一起拿這原本不可笑的事情來取笑她麼?"
人性心裡那點東西,歌德看得太透。
到了《偷偷藏不住》裡,男主段嘉許真就感受不到桑稚對她的感情嗎?必然能感受到。
" 我只當她是妹妹 " 這種話,在桑稚熾熱的感情面前,顯然太過蒼白。那麼作者為什麼沒有寫段嘉許的心理?他是得意?是欣慰?或者是龌龊?是黑暗?是又一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正是由于男方視角的缺失,使得《偷偷藏不住》最終只流于三流小說女性小情小愛的範疇。
礙于作者的人文高度,也直接導致劇集的台詞過于 " 低幼 "。
單單是稱呼,就充斥着大量的 " 哥哥 "" 小朋友 "" 小妹妹 "" 小鬼 "" 小孩 " ······
這位豆瓣網友的評論承包了我一天的笑點:
起初我還納悶,是劇集創作者故意如此,還是限于原著無法完成更好的改編,随意翻看一下原著,看到作者對兩人初次見面的文字描寫,我一下就釋然了。
" 男人動作一頓,挑了挑眉。他直勾勾地盯着桑稚,桃花眼帶着溫柔的色澤,還多了幾分玩味。而後,他彎起唇角,拖腔帶調地應了聲 ' 嗯 ' "。
哦,原來就是這種風格。
為什麼要改編它呢?
投資者和創作者真的不知道這樣的原著改編得再好上限也不會太高嗎?
原因很簡單,原著小說在晉江是爆款,投資者因此就會相信,這樣的原著改編成電視劇,也會成為爆款。
既然有 " 爆款潛質 ",那劇情離譜一點台詞尴尬一點又有什麼關系呢?
總會有不挑剔的觀眾喜歡。
用趙本山的小品台詞說," 他還得謝謝咱呢 "。
當然,作為一個影視号,别人可以不挑剔,我們不能不挑剔,劇集好不好看,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主觀衡量的标準,但它也總有個客觀的标準,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客觀地把一部劇的好壞都聊到位,給标準稍微高一些的觀眾做一個參考。
一言以蔽之,對于《偷偷藏不住》這部作品,如果你是演員粉,大可從第八集開始看起,雖偶有尴尬,但總體還算湊合能看。
反之,如果你只是路人,那麼衷心建議:
快跑,看春晚重播也比這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