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韓國人為什麼厭娃?,歡迎閱讀。
原标題《冷漠的厭娃社會》,作者:千裡孤涼,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根據德國噪音防治的規定,每天 22:00 到次日 6:00 為 " 休息時間 ",在休息時間内,如果有人認為鄰居制造了噪聲擾民,可以直接提醒噪音制造者或是直接報警。警方以及法院視情況會處以最高 5000 歐元的罰款。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在 2011 年,曾将 6 歲以下的嬰幼兒哭鬧以及玩耍的聲音,劃定到了 " 自然音 " 的範疇,不屬于噪聲,雖然在法律中規定了父母有通過教育手段減少孩子對他人影響的責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嬰兒哭鬧的權利。
根據有關媒體報道,德國修改《聯邦排放控制法》是德國生育鼓勵政策的一環,德國希望以該法律牽頭,建立一個對嬰幼兒更為寬松的社會環境,以對抗低迷的生育率。
但在一年後,同樣是發達國家,同樣生育力低迷的韓國,卻開始了轟轟烈烈的 " 拒絕嬰兒 " 運動。
一、契機
契機是 2012 年的韓國 " 大醬湯事件 "。
" 大醬湯事件 " 說起來也很簡單,起初只是一位媽媽發帖稱自己帶孩子在餐廳用餐,鄰座的女生嫌棄孩子太吵,竟然将滾燙的大醬湯潑向孩子。
在帖子引發輿論風暴之後,店家的監控視頻卻讓輿論直接反轉,監控視頻顯示,并不存在 " 故意潑灑大醬湯 ",只是單純因為孩子在店内玩耍,撞翻了另一位顧客的大醬湯,才導致其被翻倒的大醬湯潑灑。
孩子被燙傷姑且能說上一句咎由自取,但被撞的女生卻是實打實遭受了無妄之災,手部被嚴重燙傷,家長和孩子連一句道歉都沒有,甚至還要在網上發帖倒打一耙,導致自己被網暴。
以此事件為契機,或是因為錯誤網暴他人愧疚,或是因為同為熊孩子受害者感同身受,韓國網民空前一致地開始聲讨起熊孩子。
商家們為了順應消費者情緒,紛紛在門口打出了 no kids zone(拒絕接待嬰兒)的标語,諷刺的是,有些拒絕接待寵物的商家将 no kids zone 與 no pet(寵物禁止入内)貼在了一起,被外國人諷刺地稱為 " 嬰兒與狗禁止入内 "。
二、影響
到了 2014 年,謝絕兒童的店鋪開始大規模在韓國出現,随之出現的還有 " 拒絕大叔 "" 拒絕直播 / 視頻拍攝 "" 拒絕說唱歌手 " 等一系列的拒絕标語,拒絕接待這部分人群的原因大多與拒絕接待兒童的原因相同,即商家拒絕接待可能會影響其他客人的客人。
大叔普遍油膩,喜歡喝酒,喜歡說黃段子,拒絕;直播視頻拍攝可能侵犯其他客人隐私,且與觀眾互動的過程中也比較吵鬧,拒絕;說唱歌手吵鬧,亂扔煙頭,拒絕。
根據韓國濟州研究院的估計,全韓國大約有 542 家禁止兒童進入的店鋪,其中還不包括酒吧、網吧、夜總會這種本就不允許兒童進入的地點。
到了 2021 年 11 月,首爾一家公司的民意調查顯示,有 73% 的人表示自己可以接受 " 禁兒童區 ",9% 的人表示無所謂,只有 18% 的人表示明确反對。
這種讨厭兒童的風氣甚至蔓延到了他們的母親身上,在韓國,有一個名為 " 맘충 "(媽蟲)的詞,專門用于貶低全職媽媽,也用于貶低無法管教在公眾場合大聲喊叫的孩子的媽媽。
這股風氣甚至一度蔓延至了公立機構,就連首爾圖書館也禁止 16 歲以下的青少年進入。
至此,韓國的厭娃社會徹底成型。
三、歸因
厭娃社會成型後,每一個有意向生育的媽媽,都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即" 我是否有勇氣忍受被想去的店鋪拒絕接待的遺憾,以及數年如一日被稱為‘媽蟲’的羞辱。"
實際上,韓國的媽媽之所以要忍受歧視,恰恰是其他人拒絕忍受所導致的。延世大學教授邦尼 · 蒂蘭将這種抵制嬰兒的心态解釋為 " 偏狹 ":即拒絕包容與自己身份不同的人。
但與其苛責個人道德,筆者更願意将這一現象歸結為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無法避免的陷阱。
韓國作為一個被大财團控制的典型資本主義國家,其内卷程度已經超乎想象,2023 年 3 月份,韓國将法定最高工作時長從 52 小時拉長至 69 小時,什麼概念呢?哪怕午休和晚飯時間都在工作,阿裡曾臭名昭著的 "996",算下來每周工作時間也才 72 個小時。
" 有幸 " 在互聯網公司體驗過 996 的朋友們都知道,在互聯網公司這樣一個龐大且内卷程度極高的系統中,來自同事的 " 背刺 " 是最讓人崩潰的。
哪怕只是數分鍾的拖延,最終都會逐級遞增,導致溝通成本等一系列成本的不斷增加。
所以在日韓這樣的資本主義職場環境下," 拖後腿 "" 影響他人 " 這樣的問題是不被允許的," 不給他人添麻煩 " 在某些地方都快變成日本的民族性了。
一旦作為輿論發聲的主力軍 " 社畜 " 們形成了 " 不應該給他人添麻煩 " 的集體認知,輿論便會降低對類似情況的容忍程度。
畢竟社畜們一天 3 杯冰美式,就為了不耽誤 " 大家 " 的進度,嬰兒憑什麼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影響 " 大家 " 的心情?
當人人都以 " 不給他人添麻煩 " 作為基本準則," 慣會給他人添麻煩 " 的嬰幼兒自然會遭到歧視。
之後為了促進消費,品牌方自然會用廣告熱炒 " 你值得 "。" 你值得給自己用上最好的 "" 你天生值得寵愛 "" 犒賞自己無可厚非 "" 快樂最大 " 等等一系列廣告不斷催眠着每一個觀看的人,天大地大你最大,然後暗搓搓地提醒你:你都這麼牛了,給自己花點錢也無可厚非吧。
當 " 自己 " 的重要性被無限提高之後,對 " 他人 " 的容忍程度自然會無限降低:
我都這麼牛了,憑什麼下了班還要忍着你呢?
不需要他人的幫助和包容,也不想幫助和包容他人,當人人都逆用富蘭克林效應時,冷漠的社會便形成了。
馬克思說:"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如果人創造的環境拒絕創造人的話,那就只能請創造環境的人咽下苦果了。
作者:千裡孤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