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神化的“江浙滬獨生女”,只是少數人的幸運,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溫度紀,作者:江望 ,編輯:路子甲,原文标題:《江浙滬獨生女,一場溫柔的 " 絞殺 "》,題圖來源:AI 生成
瑞士卷讓全國男人備受拷問,但除了江浙滬。就像 Ip 上海的網友寫的評論:因為在上海,吃不到瑞士卷的只可能是老公。
而 " 江浙滬獨生女 " 早就成了頂配身份,社交媒體慣用 " 受盡寵愛 "、" 生活優渥 "、" 人生順遂 " 等形容詞來勾勒她們的模樣,廣大網友更是奉之為最向往的人生,紛紛發願來生要做 " 江浙滬獨生女 "。
在 " 江浙滬獨生女 " 人設走上神壇之餘,互聯網語境下還衍生出了 " 東北獨生女 "、" 川渝獨生女 "、" 京圈大小姐 "、" 縣城大小姐 "…… 等系列強調 " 出身決定論 " 的标籤。
它們所指向的是一群無憂無慮的獨生女,她們坐擁家人無條件的寵愛與支持,無需在社會中拼搏與厮殺,成長的過程中基本沒吃過苦,找不到好工作也有家庭兜底,享受着一種烏托邦式的人生。
然而,這些璀璨的生活,卻并非現實的全貌。為什麼要強調獨生女,因為隐藏的含義是——沒有兒子,這一切才會成立。
獨生女,這個大體上由計劃生育政策而催生的群體,有其幸與不幸。在眾聲喧譁的背後,掩埋于其生活歡歌之下的,仍然可見地網域認知偏差、家庭生育變奏、性别公正、父權規訓等問題的身影。
被抵制的 " 楊笠們 " 聲嘶力竭抗争着的,是優越如 " 江浙滬獨生女 " 們也難以躲避的陰霾。
不被期待地出生,只是物理意義上的獨生女
成為獨生女對于很多中國女性來說是一種偶然。
上世紀 90 年代,周毅敏出生于一個教師家庭,父母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他們靠着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本地中學的老師,一直被視作家族的驕傲。彼時,正值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執行最嚴的時期,體制内的人如果超生,面臨的是被部門取消福利待遇甚至清退的後果。
在這種背景下,周毅然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獨生女,也恒久地成為父母在家族中被議論的 " 短處 "。
在周毅敏的記憶中,因為自己是女孩,沒少聽到家人的怨怼。
爺爺奶奶不止一次地提到:就建軍(周毅敏爸爸)沒有兒子,敏敏如果是個男孩就好了。父親當着她的面感嘆:要不是當時政策不允許,你還會有個弟弟。因為生了女兒倍感 " 矮人一頭 " 的母親,給她取的小名叫 " 敏仔 ",從不允許她的成績輸給任何堂表兄弟。
為此,周毅敏卯足勁在學校力争上遊,在班裡總是名列前茅。即便如此,周毅敏卻很少得到父母的稱贊,似乎所有的成績都是理所應當的。
反之,偶爾的落後和波動,則會在家庭内部引起一場軒然大波。諸如 " 女孩果然到了初中就不如男孩 "、" 女生的腦子就是差一點 " 這樣的聲音不絕于耳。
學生時代,周毅敏的生活總是被各式各樣的課外強化班和興趣班所填滿,一邊是不能輸給别人家小孩的學業,一邊是像父母理想中的大家閨秀一樣,學古筝、學畫畫、學跳舞 …… 無人在意她的真實喜好。" 别說網友,我本人也羨慕網絡描述的那種江浙滬獨生女,誰不想渴望無條件的愛呢?"
在周毅敏身上,不被期待的性别必須做出超越期待的成績,才能勉強彌補父母的遺憾。
考試失利,周毅敏首先想到的不是為自己難過,而是擔心爸爸在學校丢面子,媽媽在親戚面前抬不起頭,回到家,即便不被爸媽訓斥,也會收獲更緊湊的學習安排。五點早起晨讀,課外加練做到深夜,周末在各個補習班之間來回,這一切都有母親寸步不離地陪伴。
在她的鞭策下,周毅敏一直都是孫輩間最拔尖的小孩,盡管親戚們仍會背地裡嘲諷:那又怎麼樣,還不是個女兒。總歸不在面上,周毅敏尚能心平氣和地相處。
直到臨近大四,周毅敏說出了要去留學的想法。起初,父母以太遠為由不同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勸說女兒畢業後留在本地,考個教師或者公務員,周毅然不肯屈服,雙方僵持數月。
再見面時,母親告訴她,家裡的存款已全借給即将結婚的表哥買房,讓她打消出去的念頭。
家庭群裡,家人祝賀表哥遷新居(周毅敏)
然而,真相卻是,家裡以 " 聊表姑姑姑父心意 " 的名義," 贊助 " 表哥一部分買房款,然後 " 騙 " 她手裡已經沒有錢了。究其原因,無非是擔心她跑得太遠,再也不受管束,偏離了家庭的期待:在家找個工作,談個對象,盡快生個孩子,過個體面日子。
那是周毅敏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背叛,畢業後她 " 賭氣 " 沒有回到父母身邊,雙方的關系仍在角力。周毅敏不理解母親的前後不一,好強好勝地培養自己作為 " 敏仔 " 長大,末了卻要讓自己變成 " 差不多 " 的敏敏,那這些年奮力向前的自己算什麼?
在 " 江浙滬獨生女 " 大熱之後,周毅敏發了個社交動态,自嘲 " 已被開除浙籍 "。她雖然是獨生女,但家裡好像總有一個隐形的兒子,從未出生,卻讓父母魂牽夢萦。
繞不開的傳宗接代,生活優渥的前提是乖順
獨生女終歸不是獨生子。
在 " 作為江浙滬獨生女是種怎麼樣的體驗 " 的相關話題下,總能看到這樣的答案:
" 我媽已經幫我圈定未來只能嫁的城市了 "
" 考大學成績挺好的,想出去,她爸不讓,然後就去了離家開車 20 分鍾的一個大學 "
" 就是圖一個安慰吧,有一個工作象征一下 "
" 天真地以為全世界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 "
" 買包買香水 "
由此勾勒出她們的人生畫面:上學不出省,對象找本地,結婚不跨區,門禁管到老,房車生來有,工作貴體面,沒錢找爸媽,不嫁不娶兩頭婚 ……
每當讀到這種描述時,黃玮的心裡都忍不住咯噔一下,部分人引以為傲的父母之愛,沾沾自喜的優越生活,這些年正逐漸成為困擾她的事物。
" 所謂的一生順遂,是順父母意,遂父母願。"
過去二十多年,黃玮的生活算得上是江浙滬獨生女的典型寫照。作為獨生女的獨生女,黃玮從出生起就受盡寵愛,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外公外婆疼到心坎裡的孫輩,從小被家中兩邊的老人争着搶着照看,幾乎是按部就班順風順水地長大。
要問有什麼煩惱?那時的黃玮是沒有答案的。一直到大學前,黃玮都沒有離開過家,上哪個學校,學什麼才藝,穿什麼衣服,去哪個大學,報什麼專業,甚至于交什麼朋友,都是父母一手包辦,周邊人皆是如此,她從未感覺有什麼不對。
進入大學,父母的本意是搬家到校區附近的房子,方便女兒從家裡往返,實在不行就讓爸爸每天接送上下課。但是,對大學校園生活充滿憧憬的黃玮,還是在一再的央求和保證之後,得到了住校的許可。而黃玮遲來的 " 叛逆 " 正是從那時開始的。
19 歲,正是喜歡尋求刺激和新鮮體驗的時期,在室友的帶領下,黃玮開始在學校裡嘗試一些脫離父母喜好的裝扮,周末回家時就會換上正常的裝束。那時,黃媽媽隔三岔五就會來學校送補給品,然後帶走需要清洗的衣物,某次 " 奇裝異服 " 不小心夾雜在其中,事情就這樣敗露了。
黃玮被爸媽拉着進行了語重心長的談話,接下來的半個學期都搬回家裡住。待重新解禁後,黃玮又背着父母偷偷去紋身,和大學朋友偷偷去夜店 ……
雖然事發後總會被父母嚴正教育,降低生活費以示警戒,但靠着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支持,從來沒有什麼大問題。直到她在學校偷偷談了戀愛,對象是比她大一屆的學長,家裡是昆山的普通家庭,第一次引起父親勃然大怒。
橫亘在江浙滬獨生女婚戀中的地網域矛盾(圖源網絡)
起初,黃玮還在努力抗争,試圖打消家人對于男友的地網域偏見。但向來對她百依百順的父母絲毫不松口,親戚朋友們輪番來做思想教育。
心理壓力過大的她最終選擇了妥協,麻木地向男友提出了分手。這一次經歷,也讓她意識到,婚戀問題是家人的底線。
畢業後,黃玮在家裡的安排下,入職了一家朝九晚五的國企,随之而來的是眼花缭亂的相親,多數是父母社交圈裡面的 " 優質 " 對象。
看着對方一幅公事公辦的态度,她也絲毫提不起勁。只有兩家父母熱情地規劃小夫妻的未來生活,細節到裝修哪一套婚房,生兩個小孩,第一個先冠誰的姓 ……
母親總是把 " 一個女婿半個兒 " 挂在嘴邊,令黃玮感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過去,甚至自己的将來,都是為了換取爸媽想要的這個兒子。黃玮吐露了内心的想法,得到父母大度的回應的:" 不想結婚也沒事,給我們個孫子就行。"
傳宗接代不可破,朋友們的父母想法也類似(受訪者圖)
别人家還在催婚,黃玮和朋友們則在經歷瘋狂地 " 催生 ",朋友的父母甚至勸說得更直白:" 借你的肚子過一下而已,其他不用你費一點心思,爸媽全包。"
不容拒絕的傳宗接代任務,樂觀地說,這背後是長輩的期待和呵護;悲觀地說,這是優越如江浙獨生女也無法擺脫的工具性。
被中止的獨生女體驗,相差 20 歲的弟弟
獨生女是我們這代人限時的體驗,對有些女性來說也會随時終止。
當父母第一次用開玩笑的語氣詢問楊惠:" 給你生個弟弟怎麼樣?" 楊惠的第一反應是詫異,緊接而來的是莫名的憤怒,不惜放狠話回絕:" 你們要是敢生,我就敢跳樓。" 聽了這話,在場的家人都噤聲了。
然而,這一切都沒有改變事情的最終走向:一年後,楊惠多出一個相差 20 歲的弟弟,從 " 江浙滬獨生女 " 變成了 " 有弟弟的非獨 "。
楊惠出生時,家裡還不是如今的光景,那時父母剛剛支起一家小型手工作坊。夫妻倆起早貪黑地工作,把女兒放在爺爺奶奶身邊,待到楊蕙大長到十來歲時,家裡的工廠已逐步走上了正軌,兩人的工作節奏更加緊張,愈發忙碌。
雖然是獨生女,楊惠并沒有體會到網上所形容的 " 千嬌百寵愛 ",相反,她從小跟着大人去廠裡幫忙做手工,和廠裡的叔叔阿姨們打成一片,最常見到的總是父母匆匆的背影。
小時候,楊蕙經常聽說 "XX 的爸媽離婚,XX 又多了個後媽,XX 爸爸在外有個私生子 " 等逸聞,但看到自己忙到團團轉的爸媽,她沒有絲毫的擔心。
盡管爸媽能分給自己的時間很有限,自己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跟在爸媽的屁股後面說廢話和撒嬌,但她安慰自己,每對父母表達愛的方式是不同的,然而現實卻給了她一記當頭棒喝。
自從二胎政策開放之後,類似這樣 " 追生老來子讓獨生女變成姐姐 " 的情況并不少見。根據 2022 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江蘇省和浙江省的二孩出生率均超過 50%,遠高于全國平均二孩出生率 38.9%。
光是楊蕙的大學同學中就有不少的案例,過大的年齡差甚至讓部分家庭的獨生女成為實際上的二孩養育者。
楊惠倒是不用操心養育弟弟的問題,但弟弟出生後家人的種種舉動,讓她真正明白:" 我爸媽其實知道怎麼愛自己的孩子,只是那個對象不是我。" 原來他們是可以為了不錯過兒子的重要時刻,适當地放手一些工作;原來參加家長會這種事情,不一定是要由家裡的阿姨代勞的 ……
在二胎出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内,大概是出于 " 愧疚 " 或者 " 心虛 ",家裡人會看楊惠的眼色,盡量在各種事情都順着她的意思。但是防不住也會有些惡趣味的親戚,故意在她面前說些不合時宜的話,比如 " 以後你爸媽的财產都是你弟弟的了 "。
以至于,她還沒能從親情的背叛中緩過來,就要開始操心财產問題。
大學畢業前,家裡給她買了套房,父母在口頭上給了她一些物質承諾,但每個承諾的背後都與既定的人生目标挂鉤,簡言之,憑一個好女婿來領取豐厚嫁妝。
楊惠知道,一切終究是不同了,自己從家庭的核心,逐漸變成了局外人。而在互聯網上被眾人羨豔的江浙滬嫁妝,有些是愛,有些或許是補償。
得到了豐厚嫁妝,失去的可能是家業繼承(圖源網絡)
" 大部分家庭的獨生女,都不适合深究自己與父母的關系。" 那些浮于表面的溫柔和甜蜜,構建出不堪一擊的空中樓台。
尾言
被神化的 " 江浙滬獨生女 ",不過是少數人的幸運。
現實中的 " 江浙滬獨生女 ",有的受困于父權,被束縛着羽翼,被迫接受傳宗接代的使命;有的拼命奔跑,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也得不到一些男性生來就有的稱贊和權利;有的受困于自己不是兒子的原罪 ……
" 江浙滬獨生女 " 本質上是迎合社會熱潮的產物,是集體意識共同塑造的精神烏托邦,大肆流行反而遮蔽了真實江浙滬女性的困境,令她們變得模糊,促使一些人自動帶上這頂面具。
而背後折射出的是:那些生猛鮮活的時代遠去,人們以此來進行自我麻痹并獲得想象性滿足。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如同 " 剩女 " 一說," 江浙滬獨生女 " 同樣也是被建構又被大力推動的概念,它們背後所指向,要讓女性回歸到 " 原有 " 的位置。
前者放大了女性的婚戀焦慮,以此解決性别比例失調下的結婚率問題,後者通過正向描繪金絲雀般的人生,讓更多的女性自願回顧到 " 乖順 " 狀态,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傳統的社會運行。
而在廣袤的生活面前,親愛的中國的女性們,不要太早地放棄自己,時代的大潮滾滾向前,一代又一代會更好。
注:本文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