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國家讓你減肥,其實關乎醫療和經濟問題,歡迎閱讀。
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 年版)》指出:
若當前趨勢得不到有效控制,到 2030 年,我國成人和兒童的超重肥胖率預計将分别達到 70.5% 和 31.8%。
此背景下,2024 年 6 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等 16 個部門聯合制定了《" 體重管理年 " 活動實施方案》,計劃通過三年的努力,遏制中國人群體重持續增長的趨勢。
" 減肥 " 這個話題,在今年兩會期間首次被提升到國家層面進行讨論。
國家衛健委對此相當認真,部門甚至還發布了《成人肥胖食養指南》,詳細列舉了全國不同地區的食譜示例和能量,手把手教你健康飲食、科學減肥。
肥胖,不僅僅是關乎人們外貌的 " 面子工程 ",也隐藏了大量的健康和經濟問題,是社會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開始關注肥胖問題的核心原因,也許就在于這種成本,已經高到了一個值得引起所有人注意的臨界點上。
根據《柳葉刀》最新的研究報告,2021 年,中國 25 歲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達到 4.02 億,已經成為世界上肥胖人數最多的國家。
肥胖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 " 慢性代謝性疾病 ",主要表現為體内脂肪過度積累,導致體重超過正常範圍,并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相關醫學研究表明,肥胖與 2 型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脂肪肝、睡眠呼吸暫停等 200 多種疾病密切相關,還會使 13 種癌症的發病率顯著增加。這些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占據了總疾病負擔的 70% 以上。
中國人還更容易出現腹型肥胖,這意味着我國胖人更容易患上代謝性疾病。
中國的肥胖問題還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10 年我國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分别為 17.14%、13.11% 和 10.88%,而到 2019 年,這些數據分别上升至 26.2%、23.1% 和 21.0%。健身行業的數據也顯示,90 後群體的體脂率普遍比 70 後群體高 5 個百分點,但肌肉量卻少 3 公斤。
肥胖已成為年輕人健康的一大威脅,許多年輕人在年輕時就受到脂肪肝、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困擾,甚至癌症的發病率也在上升。《Med》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指出," 胖癌 " 在年輕群體中的患病率急劇上升,甚至超過了癌症發病率更高的老年群體。例如,25~29 歲年齡段的患病率高達 15.28%,遠高于 60-64 歲的 1.55%。
肥胖的年輕化趨勢不僅對個人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社會層面看,還将導致未來青中年肥胖人群加速擠占醫保資源,這是整個醫療體系都不願看到的。
數據顯示,我國超重率和肥胖率已達到 50.7%,而 " 三高 " 人群更是高達 3 億,由此引發的慢性病,每年導致的直接醫療支出已超過 3000 億元。
有研究預測,若不采取有效幹預,到 2030 年,我國肥胖相關醫療支出将占到醫保總額的 22%。
從長遠來看,青少年肥胖率的攀升會削弱未來勞動力質量。肥胖群體因病缺勤、因病早退的概率高于正常群體,世界銀行的估算顯示,肥胖人群的勞動生產率比健康人群低約 10%-20%。
中國乃至全球肥胖率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及其帶來的生活方式關系密切。
研究表明,肥胖率與該國個人平均收入呈顯著正相關關系。随着經濟的增長,人們的膳食結構以及生活方式發生變化,肥胖人數的比例便開始攀升。這個現象在全世界範圍内都有發生。
如泰國衛生幹預和技術評估項目的秘書長就曾表示,1980 年既是泰國中產階級大幅壯大的起點,也是泰國肥胖率急劇上升的轉捩點。
中國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經濟快速增長,城鎮化率從不到 20% 提升到 67%,期間主要依靠體力勞動的第一產業占 GDP 比重由 30% 快速下降到 15%,人們的日常體能消耗快速下降。
同時,食品生產和銷售行業的發展,使人們更容易獲得廉價的含糖飲料,和低營養高能量的加工食品。居民膳食模式也逐漸從以糧食 + 蔬菜為主,轉變為以肉類和精制谷物為主。在這些轉變的過程中高糖、高脂的超加工食品攝入量不斷增加。
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擠占了很多人用餐、運動和睡眠的時間,導致許多職場人士養成了熬夜、久坐等習慣。國人久坐和睡眠的時間大大提高,平均靜坐時間達到 8.8 小時 / 天,平均睡眠時間由 2013 年的 8.8 小時縮短到 2024 年的 6.7 小時。
高熱量飲食疊加不良生活習慣,讓青年群體肥胖率顯著增加。2013 至 2018 年,我國 18 至 29 歲居民年均肥胖增長率達 7.4%,是所有年齡段中肥胖增長最快的群體。
某體檢中心發布的 " 職場人肥胖地圖 " 顯示,金融從業者的腰臀比超标率高達 67%,程式員的脂肪肝患病率高達 81%,新媒體運營者日均久坐超 14 個小時。
" 瘦不下來是工傷 " 的調侃,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事實。
這樣的背景下,國家衛健委制定了《" 體重管理年 " 活動實施方案》,将疾病防控的重點從治病為中心轉向健康為中心,希望以短期投入換取長期收益。
出生率不斷走低,老齡化逐漸加劇,讓我國的養老、醫療負擔開始加重,用于這些領網域的支出增長速度,逐漸開始超過收入的增長速度。
2024 年,全國基本醫保基金總收入為 3.48 萬億元,同比增長 4.4%;總支出為 2.97 萬億元,同比增長 5.5%。盡管全國醫保統籌基金當期仍有 0.47 萬億元的結餘,但這一數據已連續兩年下降。
截至 2024 年底,我國醫保統籌基金累計結存 3.87 萬億元,醫保體系仍處于安全可持續的範圍内。但在人均壽命延長的背景下,管理層面自然希望 " 精打細算 ",合理控制醫療支出。
預防肥胖問題增加,是節省醫療費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在體重管理上每投入 1 元,可減少未來 3~5 元的醫療支出。如果将肥胖率降低 10%,預計全國每年可減少數百億元的直接醫療成本。推進體重管理本質上是通過降低肥胖率,降低慢性病及其并發症的 " 發病基數 ",從而降低醫療體系的邊際成本。
這個事情不止中國在做,各國都出了不少 " 奇招 ",以應對國民體重增長的問題。
英國在 2016 年推出了 " 糖稅 ",對含糖量超過 5g/100ml 的飲料額外征稅;西班牙政府于 2022 年發布了一份 " 兒童減肥計劃 ",規劃了 200 餘項舉措降低兒童體重;哥倫比亞 2023 年開始征收 " 超加工食品稅 ",征稅對象主要是含糖飲料和含鹽、反式脂肪等成分較多的不健康食品。
這其中,對肥胖管理最嚴格的國家當屬日本。早在 2008 年,日本政府就啟動了 " 全體國民瘦腰計劃 ",并頒布了法律規定:
地方政府和企業每年為雇員進行體檢時,必須嚴格測量年齡在 40 至 75 歲之間員工的腰圍,男性腰圍不得超過 33.5 英寸(85 厘米),女性腰圍不得超過 35.4 英寸(90 厘米),還制定了 4 年内讓超重人口減少 10%,7 年内減少 25% 的具體目标。
如此嚴格的規定背後,也是出于日本特殊國情的考慮。
2024 年日本 75 歲以上老年人比例達到 16.8%,高于許多歐美國家,而老齡人口的醫療費用要顯著高于其他群體:2023 年,日本 75 歲以下人群人均醫療費用為 25.2 萬日元,75 歲以上人群人均費用達 96.5 萬日元。人口老齡化及越來越多高價新藥的推出,給日本财政造成不小負擔。
在人均壽命增加、老齡化趨勢無法扭轉的情況下,控制肥胖是日本政府所想到的解決未來醫療負擔的有效方法之一,并取得了成效。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2020 年日本全國肥胖率僅 4%,是全世界肥胖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面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我國也開始重視管理居民體重。可以說,這不僅是在管理國民的體重和健康,更是在管理國家健康、社保體系的 " 錢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