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别被這三個偽命題帶偏了,找到影響戰略執行力的真問題,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華夏基石管理評論 ,作者夏驚鳴
第二期華夏基石數智時代領導力特訓營熱招中!
報名即送十月管理論壇名額一個!價值 12800 元!
作者 | 夏驚鳴華夏基石集團副總裁、首席專家
來源 | 華夏基石管理評論,管理智慧
咨詢合作 | 13699120588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圖片來源于 pixabay
企業的很多管理問題都是似是而非的,或者是浮在中間一層,根本不是真正的問題。
企業的很多管理問題都是似是而非的,或者是浮在中間一層,根本不是真正的問題,你要穿透去看,才能發現真正的問題,也就是我通常所說的 " 本質 "。
偽命題一:
業務戰略是專業化還是多元化
專注和多元化是手段,不是本質,本質是有沒有更好的增長機會,以及你能不能夠實現增長。
1." 專注與多元化 " 确實是現實中許多企業的困惑,坦率講,這本事就是一個偽命題。
中國很多企業深受 " 管理理論 " 的 " 毒害 ",在多元化潮流時,就說多元化是成功規律,多元化屢屢失敗時,就說專注是企業成功的不二法門。這些都是偽理論。專注與多元化背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東西?歸根結底是增長和你能不能實現增長的問題。
比如說專注這條路上你更容易實現增長,那你就專注;比如說你的主營業務市場空間非常大,你已經把商業邏輯走出來了,而且現在還是成長期,那你就老老實實地專注下去,把現有主戰場的紅利盡量吃掉,因為這是容易的、最有前途的。企業資源不在這裡用,就在那裡用,你幹嘛要花在一個不确定的地方呢?
2. 我和彭劍鋒老師跟溫氏前董事長溫鵬程先生交流,他講溫氏成功的經驗就三條
第一個成功的經驗是沒有離開新興縣;
第二是沒有離開主業;
第三個成功經驗是聽黨話,跟黨走。
其實,大家看,前兩個成功經驗實際上就是一個——專注!溫鵬程就講,新興縣是粵西北很小的縣城,如果搬到廣州這樣的花花世界心就花了,就脫離主業了,有可能我搞房地產比現在還賺錢,但是不可能有這麼強大競争力的產業。實際上溫氏就是專注的成功。
溫氏的專注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這個行業很大,民以食為天,這個機會非常大。而且,他是在行業上升期間進入的,他實現突破之後,就是專注,老老實實的不斷地把這個主戰場上的紅利乘勝擴大。
3. 另一個例子是華為。
華為其實早就多元化了,這是因為,他在擴大主戰場紅利時還有餘力多元化。華為早就是一個多元化的企業了,那麼華為能夠多元化的核心在哪兒?華為多元化除了戰略意圖和產業機會外(有增長),他能夠成功實際上是資源紅利,包括人才資源、資金資源、產業資源的溢出(能夠增長)。而且首要的是華為有太多的人才資源——像餘承東這樣一群将軍。
4. 專注和多元化是手段,不是本質,本質是有沒有更好的增長機會,以及你能不能夠實現增長。
是專業化還是多元化,對于企業來講,你可以選擇。比如說原有的主戰場空間巨大,而且也有未來前景,那你就是要聚精會神在主戰場上深耕,享受主戰場的紅利,所以最優選擇是把主戰場先要做好。
但是,當出現了一個新的機會,有 " 餘力 " 能夠實現增長,那你為什麼不多元化呢?有新的增長機會,而且你還有能力,有準企業家群體,你的資源也是夠的,你為什麼不抓呢?不抓就是傻子。所以不要讨論要不要多元化,是不是有專注力的問題,而是要讨論怎麼樣才能實現增長的問題。
偽命題二:
增長乏力是戰略執行力不夠
戰略執行力不夠往往表現為組織失效,而組織失效的背後是戰略問題沒有想清楚,表現為戰略失效,再往深層追究,戰略失效的本質上是文化失效
1. 當企業出現難以解決的、糾結的問題時,要去尋找背後的真問題和系統性的原因,而不能僅僅糾纏于表象。發現、想透真問題往往是形成團隊共識的過程。
➤ 案例:
有一家芯片公司,三年前正處于虧損狀态,公司員工不斷流失。企業認為是激勵出了問題,認為激勵問題導致核心人才流失,核心人才流失導致產品不成功,導致效益下滑。所以,企業希望通過我們幫助其構建事業合夥人機制。但是,當我深入了解這個企業的情況之後發現,所謂的激勵機制出了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
因為,企業家很有格局,舍得分錢,而且期權、限制性股票等等措施都在做,問題的關鍵是企業沒有實現增長,股價也是直線下跌。這樣一來,期權、限制性股票,都成了鏡花水月。所以,我說,事業合夥人不是不能搞,關鍵問題是要把為什麼沒有增長的問題想透,形成共識,才能解決增長乏力這個真問題。
後來我們和企業家達成共識,先做頂層設計,把為什麼沒有實現持續增長的問題想明白,然後再做事業合夥人和績效管理機制。先告訴大家結果,當年實現了盈虧平衡,第二年實現了大幅度盈利," 想透增長、達成共識 " 是直接原因。當然,有一個基礎是行業處于不錯狀況,而且企業家和團隊還是很不錯的。
2. 增長乏力往往首先表現為組織失效上,比如企業經常出現交付延遲,甚至發生版本問題等低級錯誤,那麼,我們首先可以定義為組織失效,沒有人對產品負責。
以上述案例為例,起初我們也以為是組織失效的問題,但後來一看企業的組織結構,是非常專業的,矩陣的組織模式,產品經理制、項目經理制都很健全,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組織失效其實是由戰略失效引起的。什麼是戰略失效?芯片往往需要幾千萬到上億的投資,一個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因而一年芯片產品投資的數量也是有限制的。
我們假設這個企業最多可以做十個芯片,但實際上,他們做了幾十個,是 " 芯海戰術 "。這就導致整個組織的失效。比如,本來產品經理是可以考核項目的,但是 " 芯海戰術 " 之後,雙方的地位就發生了對調。
產品經理不是給研發團隊提要求,而是求着研發團隊趕進度。到年底任務沒有完成時,誰也沒有問題。問產品經理,他說,研發沒有即時交付;問研發團隊,研發團隊說,我手上這麼多項目,如何完成?最後,不了了之。
3. 戰略失效背後其實是文化失效,文化失效是最底層原因。比如,為什麼會用 " 芯海戰術 "?根本原因是企業裡并沒有真正形成 " 以客戶為中心 " 的思考習慣,在考慮戰略時沒有把下列問題 " 深入實際 " 研究透:客戶是誰?客戶的需求和痛點是什麼?客戶的用戶是誰?用戶的需求和痛點是什麼?用戶的技術和應用發展趨勢是什麼?有哪些競争對手,競争對手有哪些競品?優劣勢是什麼?未來的想法會是什麼?……
所以做產品規劃時,心中沒底,想以數量代替質量——多做幾個芯片,總有一個蒙對吧!于是就產生了 " 芯海戰術 "。
偽命題三:
協同不夠是員工意識力不夠
執行力的問題、協同的問題往往是系統因素造成的。
1.企業經常出現協同問題,我們經常聽到 " 内部協調比外部協調還難 ",企業認為,我的員工協同意識不強,協同文化不行。果真是這樣嗎?事實上很多企業強化協同文化,做了文化,天天培訓,但是,問題還是在那裡。這是什麼原因?
2. 協同往往是系統性原因:
(1)有可能在戰略協同——戰略沒想透,沒有形成共識,各行其是,相互衝突。
(2)也有可能在組織協同——組織模式不合适,直線職能制、事業部制、矩陣制都有其應用條件,用錯了,會造成責任割裂,或者組織内缺乏應有的協同部門或沒有有效運作,如委員會、產品經理制、項目制、鐵三角組織等。
(3)也有可能在機制協同——銷售抱怨研發、生產,研發抱怨銷售、生產,生產抱怨銷售、研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考核時 " 鐵路警察各管一段 "。比如,銷售對收入負責,什麼合同都接,客戶提出需求個性化,即使有通用件可以解決,但銷售也沒有動力去溝通,研發就抱怨影響交付期和成本。
(4)最後才是行動協同(文化協同)——大家以下遊為客戶,協同于為客戶創造價值,協同于争奪市場。
執行力的問題、協同的問題絕對不僅僅是表現出來的如員工意識不到位、機構設定有問題等,其實往往是系統因素造成的。公司團隊必須完成頂層思考,找出真正的問題和系統性原因,形成共識,然後有步驟地變革,才能實現根本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