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速騰聚創IPO:增加剛需性、提升附加值,激光雷達下階段的競争主題?,歡迎閱讀。
長江後浪推前浪,這句話放在激光雷達行業最适合不過了。
作為激光雷達的發明者,六年前占據全球激光雷達市場約 70% 份額的 Velodyne,如今已經退出舞台。全球首個車規級激光雷達量產企業 Ibeo 也在去年啟動破產程式。昔日英雄黯然離場,一批國内車載激光雷達新銳卻踏上第一波量產浪潮,衝刺 IPO。
近日,激光雷達企業速騰聚創正式遞交港股上市申請,摩根大通、華興資本為其聯席保薦人。這是繼禾賽科技今年 2 月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後,國内第二家衝擊 IPO 的車載激光雷達企業,将成為港股激光雷達 " 第一股 "。
此前國内新能源車企為提升產品力,紛紛拔高自動駕駛層級,因此,自動駕駛功能必備的激光雷達開啟高速增長。不過,随着自動駕駛進入下半場,關于激光雷達企業發展價值的讨論頗多,而從行業仍處放量階段的現實來看,還是需保持耐心,等待激光雷達真正的價值綻放。
激光雷達放量時代,仍需持續為盈利蓄能
目前,國内激光雷達企業已經進入規模化放量的高增長階段,這是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的結果。
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從 2020 年的 136.7 萬輛增長到 2022 年的 688.7 萬輛。車企們為了進一步提升銷量,開始在自動駕駛等方面内卷,直接體現便是比拼激光雷達的裝載量,當前終端整車在激光雷達安裝數量方面,從 1 到 4 顆不等,普遍搭載 2 顆以上激光雷達。
終端需求的擴張,直接帶動了上遊供應商的營收增長,這也是激光雷達頭部企業衝擊 IPO 的底氣所在。速騰聚創招股書披露,2020 年公司營收為 1.7 億元,而 2022 年這一數字為 5.3 億元,三年時間内營收翻了三倍。先速騰聚創一步在美股上市的禾賽科技也實現了這一增速,從 2020 年的 4.6 億元躍升至 2022 年的 12 億元。
而與營收增長相伴的則是一個嚴峻現實——全球範圍内仍未有車載激光雷達企業實現盈利。早在 2020 年就登陸納斯達克的 Luminar,2022 年淨虧損達 4.42 億美元,較 2021 年同期翻倍。速騰聚創招股書同樣顯示,2020-2022 年,經調整後經營虧損分别約為 5993.4 萬元、1.08 億元、5.63 億元,呈持續擴大态勢。
不同點在于,國外巨頭們虧損是因為彼時行業對自動駕駛未形成清晰的概念,產品沒有實現規模化上車,企業就被高昂的研發成本拖垮。
而國内廠商雖現在尚未能盈利,但其背後的長期價值更值得挖掘。不可否認的是,在車企降本增效大趨勢的衝擊下,當終端的價格内卷反饋到上遊,激光雷達廠商需要拿出更具性價比的方案才能吸引客戶,如 2021 年後,為了吸引和留存客戶,部分激光雷達廠商竭力降低成本,單顆雷達從上萬美元降到 1000 美元左右。與此同時,想要做好產品,研發成本投入也必不可少,以速騰聚創為例,其 2022 年研發投入高達 3.06 億元,占收入比重為 57.7%。
但從行業發展态勢來看,要求當前激光雷達廠商快速盈利,未免操之過急,且從歷史經驗來看,也只有好的產品才能經受住市場的考驗。
一方面,激光雷達行業仍處于放量階段,各大企業為了擴大市場布局,持續加大投入甚至損失部分利潤仍是必要選擇;另一方面,自動駕駛發展正處在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的過程中,目前 L3 級以上的自動駕駛在場景落地中困難不少,如感知定位在安全層面還未完全通過考驗,而且過渡階段,用戶對自動駕駛行為的理解也需要一定時間。這種情況下,激光雷達在大範圍應用上還有非常大的上行空間,相對應現在也無法盡快發揮規模效應,平衡成本壓力。
因此,相關廠商表面是在虧損前進,實則是為規模效應的產生、迎來真正的盈利蓄能,而這也幾乎是所有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總體而言,從行業前景來看,激光雷達未來的發展仍然充滿機遇,尤其在自動駕駛領網域,激光雷達產品仍是車企比拼競争力的一大 " 利器 ",具備的應用價值十分顯著。
在奔赴更光明前景的道路上,激光雷達廠商腳步放慢一點,也能跑得更久一些。至于誰能率先跑出,大概率是那些產品更具優勢、客戶規模更為龐大的企業。這一方面,速騰聚創或許能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
增加剛需性、提升附加值,激光雷達產品價值綻放的必由之路?
随着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深水區,自動駕駛仍是一個需要直面的命題。另外,在頂層設計方面,自動駕駛的分量也在不斷加碼。工信部近日就明确表态從政策層面再度為自動駕駛行業發展注入強心劑。
在此趨勢下,目前激光雷達廠商首要做的就是提升產品價值,增強市場對產品的認可,從而擴大份額,迎接爆發性增長。
此前,在比拼出貨量過程中,其實產品同質化問題較為突出,主要是因為激光雷達的核心器件大多來自更上遊的供應商,在上遊供應商可供選擇方案有限的情況下,激光雷達在產品層面的同質化不可避免。
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當前速騰聚創等廠商主要從提供具備更多特色功能的產品,以及實現不分車型、不分場景的產品标配,向下遊品牌商證明產品的價值。
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車未來的競争傾向智能化,将衍生許多細分需求。比如,駕駛時,需要高精度的車輛定位和障礙物識别;停車時,需要快速定位,自動停放車輛,提高停車效率。此外,精确識别車道線、自動保持車道、提前緊急避讓等安全性功能,也是用戶迫切需要的。而精準滿足細分需求,是激光雷達廠商提升產品剛需性和附加值的重要機會。
要實現特色功能,首先需要相關廠商掌握核心組件的話語權,在内部完善商業規模生產必需的制造、測試流程,擺脫在核心組件上對第三方供應商的依賴。對此,速騰聚創正在利用制造工藝和專業知識建立更高的進入壁壘,推進差異化競争。
招股書顯示,速騰聚創目前已經在深圳的兩個自營工廠(紅花嶺工廠及石岩工廠)開始核心組件的生產。另外,公司還與立騰創新在東莞投資了制造中心。多產線布局,意味着企業技術壁壘的持續增厚。
另外,激光雷達作為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的關鍵零配件,應用場景越多,剛需性就越強。因此,如何深入應用場景的每一個角落來體現激光雷達產品性能,是企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這方面,速騰聚創已經在不斷豐富產品應用場景,從汽車行業走向機器人等非汽車行業。
憑借對產品端的不斷優化,企業已取得較豐碩的產品成果。據了解,速騰聚創目前已經推出 M、E、R 三大激光雷達平台。其中,R 平台主要應用于工業機器人、無人物流車、Robotaxi 等車型;M 平台已推出 M1、M1P、M2 半固體激光雷達;E 平台則是應用 Flash 技術的固态激光雷達產品平台,已推出補盲雷達 RS-LiDAR-E1,可用于 ADAS 近距離補盲。
基于此,公司打開了更大的市場。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速騰聚創定點合作汽車整車廠及一級供應商已有 21 個,覆蓋 52 款定點合作車型,位居全球第一,而禾賽科技定點合作車型為 19 款,前者是後者的近 3 倍。可以說,在激光雷達行業,速騰聚創領先優勢顯著,從產品和客戶數量來看,其實它是目前行業中最具規模的企業,只是在等待規模發揮效應。
而從奔赴 IPO 來看,速騰聚創未來的發展空間仍然較大。有業内人士認為,激光雷達賽道考驗融資能力的第一階段已結束,邁向第二階段,将考驗各家的技術實力、產品質量及市場反應。
對速騰聚創等頭部廠商而言,在第二階段需要利用資金和技術層面的領先優勢,率先在降本和降價之間,實現動态平衡,為行業樹立正向循環範本。
近期的中汽協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在 6 月產銷分别完成 78.4 萬輛和 80.6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32.8% 和 35.2%,市場占有率達到 30.7%。山西證券認為,在去年高基數的情況下,6 月汽車產銷均實現正增長,超市場預期。短期利空因素已基本在二季度消化完畢,消費者信心持續恢復,行業在 2023 年下半年景氣度将繼續向好。
而新能源汽車行業風向标特斯拉目前正在積極推動 FSD 的落地進程,入華趨勢愈發明确,有望整體加速中國車企的智能化進程。同時,根據預測,2023 年全球激光雷達發貨量預計将超過 30 萬顆,到 2027 年,全球激光雷達發貨量将接近 300 萬顆,年復合增長率可達到 76%。随着行業景氣持續上行,依靠終端迅速成長的激光雷達,有望将定價權慢慢拿回自己手中,發揮規模優勢的同時,開啟利潤閘門。
作者:好藍不靈
來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