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作秀式公關值得借鑑嗎?,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題圖來源:AI 生成
前兩天,剛寫完京東、美團的文章,一個朋友突然發來一條信息,把我逗樂了。他說:
他在演,你知道他在演,他也知道自己在演,但他還是在演。問題是他演得如此逼真,最後,大家居然都不反感他在演。
我聽完忍不住笑了,回他一句:你給我發這些幹啥?
他接着說:既然大家都知道劉強東送外賣、拍照、請外賣小哥吃飯是一種公關行為,為什麼公眾并不反感呢?
一
在這裡,我想引入一個概念:" 社會價值營銷 "(Social Value Marketing)。雖然這個術語聽起來有些學術化,但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 " 社會責任包裝 "。
說白了,企業現在不光要賣東西,還得讓大眾覺得,它們不是只盯着錢包,而是真在為社會做點啥。
如果你生活在一線城市,可能喝過星巴克的咖啡。幾年前,他們搞了個 " 咖啡豆溯源 " 的活動,告訴大家這些咖啡豆是從哪兒來的,還特别強調他們對咖啡種植者和環境保護的支持。
這下好了,消費者就感覺:
星巴克不只是賣咖啡的,還在關心種咖啡的農民和地球環境。這招挺聰明的,既顯得品牌有責任感,又讓消費者心甘情願掏錢。
再比如,全棉時代旗下的衛生巾品牌奈絲公主,他們做了一個美好予她 " 的活動,給貧困地區的女性捐贈衛生巾,還順便教她們健康知識。
一下子,大家就覺得這個品牌不只是想賺女性的錢,還在關注女性的健康問題。
并不是所有品牌都能成功做到這一點。有些品牌并非不懂 " 社會價值 " 的重要性,而是方向出了問題。
2024 年 3 月 8 日,珀萊雅在婦女節的營銷活動中,沒有把社會價值與品牌核心業務緊密結合,結果被公眾批評 " 搶占女性表達空間 ",效果大打折扣。
還有小米,他們在遇到 SU7 事故時,雷軍承諾 " 絕不回避責任 ",并且馬上改進技術;這種 " 當下行動 + 未來承諾 " 的策略,也能讓品牌在公眾眼裡快速修復。
再看京東,劉強東送外賣之前,他們先同步推出了 " 五險一金騎手 " 和 "0 傭金政策 ",讓大家覺得這不是單純的作秀,而是真的在推動騎手權益提升。
所以,即使大家心知肚明這是公關活動,也願意接受,因為這裡面有實實在在的價值。公眾并不排斥企業的 " 表演 ",只要這場 " 表演 " 能真正帶來改變、解決問題。
二
既然有價值,我們再來聊聊表演這件事。說到表演,就繞不開作秀。那問題來了:你怎麼看待 " 作秀 " 這件事呢?
我舉個例子:
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有些高管會在媒體面前,直接吃下有問題的食品,以此來證明食品是安全的。這種做法,就是一種典型的作秀行為。
作秀本身有錯嗎?這要看具體情況。
公關的目的之一,是通過吸引注意力來完成某些目标;關鍵在于,作秀中有兩個重要的細節需要區分:顯性意圖和隐性意圖。
什麼是顯性意圖?
一眼就能看出來的目的。比如,高管在媒體面前吃有問題的食品,顯性意圖非常明确,就是想讓大家相信食品是安全的。
那隐形意圖呢?可能是為了暫時引開輿論壓力,同時為未來的市場競争争取更多的消費者信任和市場份額。
但 " 顯性意圖 " 與 " 隐性意圖 " 的傳播效果截然不同。
如果作秀行為背後有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通過 " 解決方案型公關 ",用實質性的行動對衝表演的功利性标籤,就能降低公眾的認知失調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公眾更容易接受它的合理性。
相反,如果只聚焦于話題制造,而缺乏實質行動,那意圖就會過于外露,反而容易被質疑為 " 精英施舍 "。
我記得之前馬雲剛在微博認證鄉村教師時,引來不少吐槽,這本質上就是缺乏配套行動導致的:大家看不到實際的落地措施,自然會覺得這是空頭支票。
說到底,公眾對公關活動都有一個 " 真實感 " 的底線。如果活動的細節貼近真實生活,大家就更容易接受。
劉強東送外賣,他不是一個人去的,還帶着兩個同事,這場景跟咱們平時看到的外賣小哥送餐沒啥兩樣,而且,他還在海底撈請外賣小哥吃飯,這些細節都特别貼近真實生活,讓人感覺這事兒挺靠譜。
再看看張勇在直播裡跷二郎腿的小動作。其實,這種行為在生活中很常見,沒啥大不了的。
但網友們一吐槽,他立馬不跷了,這就很容易被解讀為作秀。為啥呢?因為在真實場景下,人們确實會有跷腿的習慣,而他突然改變動作顯得不夠自然,反而讓人覺得刻意。
另外,公眾對作秀的寬容度并非基于行為本身,還關注其背後的社會價值導向;劉強東送外賣時,京東正好在推 " 五險一金騎手 " 和 "0 傭金 " 這些政策。
這就給人一種感覺:
他這是在為外賣行業做點實事,而不是單純為了出風頭;反觀一些大佬,作秀時缺乏實質政策支撐,公眾往往會将其解讀為公關投機行為,反而會加劇信任的崩塌。
社會交換理論裡,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叫 " 互惠感知 "。
當公眾認為某一行為能帶來社會價值,即使是作秀,他們會因預期到潛在的 " 互惠 " 利益,而對該行為表現出寬容甚至支持。
換句話說,只要人們認為自己能從中受益,哪怕心裡明白這是表演,也會傾向于接受它,因為這符合人與人之間 " 你來我往 " 的交換邏輯。
還有,大家對大佬的容忍度,也跟他們平時給人留下的印象有關;劉強東一直以來都有個 " 草根逆襲 " 的人設,他送外賣這件事,跟他的形象挺契合。
大家會覺得,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但要是換成别的大佬,平時沒啥特别的人設,突然搞這麼一出,大家肯定覺得突兀得很。
值得一提的是,劉強東之前一直強調 " 兄弟文化 ",京東也确實做了不少對員工好的事情,比如:提高員工福利、反哺家鄉等。這些積累下來,讓大家對他有了信任感。
所以,當他送外賣時,大家會覺得這是他一貫風格的延續。
三
既然這樣,作秀式公關适不适合高管、企業學習呢?
我認為,關鍵在于企業能不能在 " 表演 " 和 " 實質 " 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從多行業的案例和公關理論來看,短期用沒啥問題,長期來看就得小心了。
這種公關方式主要适合新產品上市、提升品牌知名度這些需要快速吸引眼球的場景,因為如果品牌本身沒啥信任基礎,美譽度也不高,偶爾搞個作秀活動,大家可能也不會太在意。
但長期這麼搞肯定不行,企業很容易陷入 " 信任失衡 "。
還記得雙匯 " 瘦肉精萬人道歉大會 " 麼?當時因為表演得太過火(董事長鞠躬、經銷商喊口号),反而讓公眾更反感了,信任危機一下子加劇了。
所以,作秀得和品牌戰略深度綁定,不能只圖一時的流量。
再從高管個人形象和企業價值觀的角度來看,這兩者必須得一致。什麼意思呢?就是高管作秀能不能被接受,得看他們以前的形象和行為是不是一致。
雷軍直播拆解汽車技術,這跟他一直以來的 " 技術偏執狂 " 形象很契合,大家可能會容忍一些技術上的小瑕疵,但要是換成營銷套路,可能就不行了。
反面例子也有,張蘭直播裡展示 " 貴族生活 ",跟她早期的 " 勵志女強人 " 形象完全衝突,正好碰上了後疫情時代的 " 反精英情緒 ",結果人設一下子就崩塌了。
這裡面的邏輯是,公眾對高管行為的判斷就像在看一個 " 情感賬戶 "。
要是長期有正向的積累(比如:劉強東的 " 兄弟文化 "),偶爾作秀一下大家也能接受;但如果賬戶裡一直是赤字(比如:趣店的羅敏),那稍微有點問題就會被放大。
還有,我覺得企業作秀得有個 " 價值錨點 " 來對衝表演的質疑。說白了,你吹噓的和你實際做的能不能對得上。這方面,胖東來就做得很好。
他們的 " 紅内褲事件 " 調查,還有三文魚事件賠了 1000 塊錢,這些是用真金白銀和透明的流程來建立信任的。
所以,企業該不該學習作秀式公關呢?
我的結論是:成熟企業,只有在和重大社會議題綁定的時候,才能謹慎用一下,比如:華為把 5G 技術突破和國家科技自立的故事結合起來。
成長型企業,可以通過 " 解決方案型作秀 " 來吸引關注,但得同步把產品和服務做好;危機企業,最好學胖東來的 " 過度補償 + 透明溝通 ",别讓作秀加劇信任崩塌。
如果企業能把作秀變成創造社會價值的 " 可視化接口 ",那作秀,也能成為一種公關藝術;但如果只停留在制造話題上,那只能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