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豆瓣高分神作,不止宮崎駿喜歡,歡迎閱讀。
文 | 李厚辰
宮崎駿新作,也可能是他最後一部作品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上映,因為其晦澀和象征主義迎來兩極化的評價。
這部電影的名字源于小說家吉野源三郎的著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小說和電影成片比較,其關聯可能僅僅是名字,以及它們都圍繞着一位少年生活的事件。不過這個名字—— "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确實是一種終極哉問。
這可能是一種永恒的迷惘,也是大多數人曾經發問,現在已經放棄回答的問題,一個老生常談到已經失去期待的問題。但即便如此,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同樣迷人。皮克斯電影《心靈奇旅》,實際上同樣關注的是這個話題,它給出了一個 " 成就并不重要 ",感受當下之美好才是心之所向的答案,符合了 " 活在當下 " 的時代呼喚。
" 活在當下 " 代表着對 " 人生意義 " 追問本身的消解,這個問題不重要,我們不需要考慮 "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 的大話題,而更需要關注當下,關注細小的抉擇。這已經成為最被大家接受的答案。
帶着這樣的背景和好奇,通過閱讀這本書,或許我們可以知道宮崎駿在這裡希望追尋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話題。
01.
無甚驚喜但也絕非言之無物的閱讀初體驗
這本書同電影一樣,圍繞着一個少年的生活展開。但與電影不同,這個小說是純粹的現實主義作品,沒有異世界的設定,少年的父親也早早過世,在小說中與少年展開多次對話的是他的舅舅。這個人生意義的探索就是在同他舅舅的對話中慢慢展開的。
書籍主角被舅舅稱作 " 小哥白尼 ",這本書就從這個稱呼展開。主角的外号來源于他作為兒童的一個發現,當他與舅舅看到東京都巨大城市的人潮,小哥白尼產生了一種 " 人都是一種分子 " 的想象。這個想象被他的舅舅捕捉到,認為其蘊含着了不起的價值:
" 人習慣以自己為中心思考、判斷事物;即使長大了,這種特性同樣根深蒂固。等你長大了就會明白,在廣大的世界上,能完全改掉以自己為中心思考的習慣的人,其實非常稀少。"
他的舅舅認為這樣的發現不啻于哥白尼的日心說相較,因此給他起外号為 " 小哥白尼 "。這本出版于 1937 年的書籍确實與我們今天對人生意義問題的切入點非常不同。今天回答 "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 話題恐怕最被接受的回答就是——活出自己。
但這本書的起點卻認為這個話題的起點是 " 不以自我為中心 "。這本書可以說就是對這個主題的闡述,可以想象在日本軍國主義思想達至高峰的 30 年代,這個話題也具有強烈的時代性。
那怎麼才可以 " 不以自我為中心 ",進而因此展開對 " 人生 " 的展望呢?書中描寫了小哥白尼目睹了自己朋友因為貧窮被霸凌,而另一位身材矮小的同學勇敢出頭的過程。這件事引發了他舅舅與他的筆談。
他舅舅對他的感動而欣喜,并說出了他去世父親托付的期望—— " 我希望他成為了不起的男人。我是說,為人很了不起的人。" 并希望他可以珍惜看到同學為被霸凌者出頭的感動,他的舅舅進一步告訴他," 人生意義 " 的答案是不可能被道理給予的,只能靠他自己充分感受這樣的 " 感動 " 并自己產生 " 切身體會 "。
用書裡的話說:重要的不是世俗的眼光或其他,而是你自己必須從靈魂深處了解人到底是什麼地方了不起。
對于這樣外在感受和 " 了不起 " 的自主挖掘,在書裡被當作是 " 不以自我為中心 " 的一種基石。故事在這裡繼續往下挖掘了對貧窮的看法,在書中 " 小哥白尼 " 過着典型的中產階級生活,而他被霸凌的同學是家裡開豆腐店的,經濟并不富裕的階層。
書中描述了 " 小哥白尼 " 去到這位同學家,看到他幫助家中勞動和其精幹母親的感動,也引發了舅舅對他的再次筆談。舅舅希望他可以意識到,這是一個人與人之間互相聯系的社會,所有商品和服務都不是自然而然得到的,而是無數人的辛勤工作完成。
作者的想法也符合了 20 世紀上半葉日本左翼知識分子對勞工階層的關懷,他希望 " 小哥白尼 " 将貧窮當作一個重要的問題看待,意識到貧窮是一個社會問題,而不是貧窮者本人的道德問題。
并從中引發出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很多貧窮者恰恰就是商品和服務的提供者,而很多腦力勞動階層反而并不實際 " 創造 " 什麼,而只是 " 消費 ",所以小哥白尼的舅舅讓他想想,自己到底在生產什麼 " 了不起的東西 ",當作回答 " 活出怎樣人生 " 的關鍵。
因此,在這裡生命意義的回答,就由不以自己為中心思考,也不以世俗的眼光,而是抓住本真性的感受,并最終回答自己生產了什麼 " 了不起 " 的東西,作為最後的回答。
02.
生命意義的難問題
大家在之前或許都接觸過這樣的問題,且這些問題其實都有相對成熟的回答。
例如每個人要生產什麼 " 了不起 " 的東西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的社會是個巨大的有機體和復雜的分工社會,因此其實每個人單獨都無法生產什麼 " 了不起 " 的東西,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擁有敬業精神,我們合在一起其實就完成了社會價值創造的過程。因此自己生產什麼 " 了不起 " 的東西這個問題,就變成了 " 做好自己本職工作 " 的 " 敬業精神 " 就是了不起。
而我們能夠遭遇什麼樣的感受,目睹何種了不起的人,實際上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令人感動 " 的故事層出不窮,激發強烈情感的人事物也不在少數。尤其是以 " 憤怒 " 所引領的正義感,任何一種社會正義運動,都可以激發出人強烈的情感,為 " 活出怎樣的人生 " 提供一個現成的答案。
而這種具有 " 社會責任 " 的問題直接将主體放置在了不以自我為中心的位置,通過身份政治,自我融入了巨大的群體中,任何與自己有關的好惡情感,也都變成了巨大群體生存鬥争的一部分。這讓今天生活的人可以像在超市裡一樣思考 " 活出怎樣的人生 " 問題,甚至還是一個充滿了叫賣聲的超市。
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回應正在被兩個方向的答案決定:做好分内的事、融入一個身份政治運動。前者為我們的職業選擇提供了合法性,後者為我們與生俱來的身份和特質提供了合法性,構成了一個我們 " 什麼都不用做 "," 什麼都不用改變 " 就直接得到 " 人生意義 " 答案的處境。
但問題恰恰在這裡,這些生活意義彼此根本矛盾。新的 " 活出怎樣的人生 " 選擇,逐漸成為 " 誰是真正受害者 " 的人生選擇。如果環顧周圍和網絡上能夠看到的幾乎一切人群,會發現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 " 受害者叙事 "。
" 做好分内事 " 與 " 身份對抗 " 的叙事,輕松地回答了 " 人生意義 " 的問題。但我們的迷惘消失了嗎?或者說我們獲得了滿足嗎?可能是沒有的,不然我們應該不會被 " 愛自己 " 或 " 活在當下 " 等叙事如此強烈地吸引,成為了 " 人生意義 " 答案的 B 面——人生并沒有意義,思考人生意義是庸人自擾,放棄這個問題才是獲得平靜的開始。
03.
人生意義的自欺問題
在書籍前面,小哥白尼一直是一個相對單調的 " 正面 " 角色,成績不錯,善于思考,有好奇心,也關心被霸凌的同學。但這本書并沒有伴随着他的溫和、善良一直走到結束,從後三分之二開始,它用非常的篇幅講述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
小哥白尼和朋友們分享了拿破侖的故事,他們被拿破侖的勇氣和決心,以及英雄氣概深深吸引。并且在面對自己的同伴被高年級威脅時,也做出了頗具英雄氣概的承諾,他們将共同面對危險,如果面對危險,他們就要一起挨揍。
高年級的威脅在打雪仗的過程中真實地降臨了,書中一直善良上進的小哥白尼卻在那一刻猶豫了,在自己的朋友們接連站出來之後,他因為怯懦選擇了退縮,以旁觀者的姿态目睹着自己朋友們被霸凌——在這本探讨 " 活出怎樣的人生 " 的書中,為什麼需要這樣的情節?
這可能是這本書中最關鍵的情節,正是這個情節展示了 " 活出怎樣的人生 " 的謊言部分。深深受到拿破侖激勵,向往一種英雄主義人生的小哥白尼,發現自己非常懦弱。這種追求在面對危險和挑戰時,其實是假的。
我們所有人都可能會面對相似的問題,緊緊站在同溫層内的 " 勇敢 " 是否和小哥白尼的拿破侖崇拜一樣,是一種虛幻的自欺,活出何種人生的 " 自欺 "。在 1937 年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高漲的日本,這是一種普遍現象。
但這種自欺并不是民族主義的專利,而是屬于一切具有 " 内聚性 " 群體的特征,尤其是 " 内聚性 " 群體充滿互相的吹捧和強化,紀律和催促。如果不是非常成熟的心靈,有幾個人禁得住這樣的環境?泡在一個同溫層中高強度地吸收單向信息,又有幾個人敢于在這樣的環境裡保持質疑?
小哥白尼尚且因為真實危機的迫近發現了自己的懦弱。在有了互聯網之後,我們都可以輕松尋找到這樣一個 " 脫網域 " 的環境與真正的問題和風險隔離,在虛拟空間 " 活出人生 ",只會讓我們的自欺變得更加容易。這讓我們的 " 人生意義 " 設想更像是一種夢境。
書中小哥白尼的舅舅說:" 錯誤相對于真理的關系,正如睡眠相對于清醒。我曾經見過人從錯誤中醒來,就像蘇醒之後再次朝着真理前進。"
但如果人置身于一個 " 不可能犯錯 " 的環境呢?或者即使犯錯,同溫層也有足夠強烈的動機來粉飾錯誤的環境呢?你現在所相信的 " 正義 ",是絕對正确的嗎?有挑戰者嗎?挑戰者已經早就被熟練地污名化以至于其意見的動機已經完全被瓦解了嗎?
如果這裡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所進行的這個 " 身份政治 " 運動已經不可能有錯了,在這個背景下,在同溫層的躁動中,你甚至不可能知道這是真還是假。
尾聲 .
更困難的開放視角
如果在這本探讨 " 活出怎樣人生 " 的書中,描寫一段懦弱的故事已經足夠奇怪,這本書的結尾就更加怪異。小哥白尼向舅舅發問,難道日本的佛像最初真的是希臘人雕刻發源的嗎?這裡說的是希臘巴克特裡亞王國在犍陀羅地區發源佛教造像的故事。這與一個人 " 活出怎樣的人生 " 有什麼關系?
這個問題大概是有關的,這關乎 " 人生意義 " 是否可以超出以下的範疇," 我和與我相似的族群如何被壓迫和正義 "、" 我的敵人是如何的可憎可惡 " 以及 " 敵人的敵人 " 和 " 敵人的朋友 " 到底又做了什麼?
我們是否可以關注和自己以及自己構成的敵我關系無關的人們?你已經發現這裡的問題了,我們兜兜轉轉,還是以 " 自我為中心 ",以自我與自己族群的敵我關系構成了一切。而犍陀羅的故事,是你發現一件重要的事情,可以和自己沒有任何關系。學會接受這種事情的重要性,才真正為 " 活出怎樣 " 的人生打開了視角,或者更是接近了某種真相吧。
這本書的内容提出了真正的人生意義的問題。你現在相信的東西可能是錯誤的嗎?你在這個事情之中有犯錯的可能嗎?還是已經站立在絕對的正義上?你能接受一件事情,關心一件事,即便它和你自己的身份和敵我關系無關嗎?這恐怕才是 " 活出怎樣人生 " 的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