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現代學徒制學生進企:是打工前調,還是技能學習?,歡迎閱讀。
在我國整體經濟結構不斷更新的過程之中,產業結構也得以優化和調整,社會對于勞動力的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模式也随之發生了轉變。傳統的師徒關系再度被搬進教育系統,成為現代學徒制。歷經十餘年,現代學徒制發展情況如何?其發展過程中,又面臨着哪些困境?
01
歷時百年,
學徒從 " 作坊 " 到進廠
當前社會中,在部分理發店、美甲店等小店門臉前,張貼着招收學徒工的招聘啟事,小企業需要用人,并不介意從零培養。
在舊時,學徒的出現範圍更加廣闊,幾乎覆蓋所有手工業等,是傳承技藝的主流手段。師徒關系最早從子承父業逐漸發展到家庭成員之中,再到由熟人舉薦,以防止技術外洩。師傅在徒弟招收方面擁有絕對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學徒不僅學習技藝,更多承擔了師傅甚至師傅一家日常生活、生意買賣等雜事。随着行會的出現,學徒制度相對規範,但師傅依然占據主導地位。
清末明初,傳統手工業生產遭受了國内工業實業生產以及西方工業生產方式的巨大衝擊,我國工業化被動轉型。此次工業化浪潮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以往 " 重農抑商 "、" 重本抑末 " 的思想體系。至 20 世紀初,師徒制大面積迎來了工業化轉型,因手工業衰敗而產生的大量手工業失業者大多轉變為工廠中的學徒工,在工廠的生產、發展中承擔較重的任務職責。
也就是從此時開始,師傅逐漸喪失在學徒招收過程中的話語權,甚至于其自身可否收徒授藝都由工廠主所安排,即師傅和徒弟同時具有被雇傭的性質。由于工廠企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學徒大量出現在工廠中,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企業或商人更傾向于招收價格低廉的學徒,而非具備成熟技藝的技術工人。但即便如此,學徒的年齡、學歷等方面產生了更為嚴謹的改變。學徒招收與培養的規章、體系逐漸完善、成熟。
02
" 半工半讀 " 的現代學徒制
學徒這一傳統自古有之,我國上個世紀 50 年代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與勞動制度,與新世紀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制度一脈相承,但學徒制與院校職業教育相融合,嚴格意義上來說借鑑自國外。
現代學徒制是當前國際公認的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主導模式之一,在德國等制造業強國得到了普遍推廣。德國 500 人以上的大企業參與學徒制的高達 91%;英國現代學徒制已成為實施國家技能戰略的重要途徑,并提出要讓學徒制成為培養技能技術人才的主流選擇;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也都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現代學徒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經費保障體系。
2011 年,我國首次提出 " 先招工、後入學 " 的教育理念;2014 年,為解決企業轉型更新所帶來的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我國開啟了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的探索。随着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推進,國家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凸顯。2019 年,山東省提出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2023 年 1 月,發布 " 金融 + 财政 + 土地 + 信用 " 產教融合 10 條激勵措施,包括全面落實費稅抵免政策、給予财政支持保障等方面。
中國特色現代學徒擁有的學生和員工雙重身份,使其學習生涯由傳統依附于 " 師傅 " 向依附于學校和企業雙主體轉變。與訂單班、建立校内外實踐基地不同,現代學徒制更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校企的雙主體育人特征更明顯,貫穿全過程。部分院校采取 1+2 模式、0+3 模式、1.5+1.5 模式,即學生在校學習 1 年,在企業學習工作兩年等模式,實現專業方向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内容設定與職業标準對接,教學過程開展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取得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等。
03
是打工前調,
還是技能學習
2019 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表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目前有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并沒有職業認同感。多數學生在企業學習實戰經驗時,只能拿到微薄工資。" 學徒 " 意識并沒有完全開啟,而是認為回報太少,不如自謀生路。或是進入企業後才發覺,所從事崗位與職業規劃不同,無法潛心學習。
現代學徒制發展受到部分學生反感,有很大程度是因為學生在企業所從事的工作枯燥乏味,所能學到的職業技能有限,如市場營銷被安排到店鋪打雜、汽車檢測被安排至流水線崗位……從事一些不需要學習也能夠勝任的工種。如若現代學徒制對接企業、對标崗位專業技能較強,能夠讓學生獲得職業認同感與成就感,那麼或許學生的報考意願會更加強烈。
在 " 尊師重道 " 觀念日較弱化的今天,重揚傳統文化師徒中的積極因素或許有利于規範學徒的從師理念。從當前媒體報道的現代學徒制正向案例不難看出,師傅這一充滿人情味的角色,在學生過去規範、嚴肅的學習生涯中少有,其言傳身教的鼓勵與傳授,亦師亦友,能夠傳統意義上為 " 學習不好 " 的孩子帶來身心鼓舞與職業生涯上的指導。
同樣,現代學徒制中的師傅除了有過硬的職業技能,也應當具備教育教學素養,明白自身一舉一動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教與練交錯進行,消除學生變為廉價勞動力的消極心态。另一方面,校内教師亦不能照本宣科,同樣應當成為引導角色,為學生後續進企打下基礎。
從工學結合改革,到訂單聯合培養,再到現在的現代學徒制,我國職業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從未停歇,為產業轉型更新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撐。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政策與制度日益完善,試點院校與企業日益增加的環境下,學生對于現代學徒制的認同并沒有顯著提升。現代學徒制的長尾效應或許還要過些時日才能顯現。
關注『黑板洞察』後台回復【2022】或者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獲取多份教育行業賽道、投融資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