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歐美真的放棄電動車了嗎?中國新能源車真正隐憂又在哪?,歡迎閱讀。
這兩天這個話題全網都在刷,有人幸災樂禍,說是歐美都不玩了,就我們玩。還有人又赢了,說是中國新能源車已經把國外給卷崩潰了。我嘗試認真寫一篇吧。
首先美國不可能放棄新能源車,看看特斯拉那股價就知道了。
那歐洲呢?我專門查了下,之前歐洲那邊計劃 2035 年停止銷售燃油車,最近又說不停了,2035 年之後繼續生產燃油車。繼續生產燃油車,并不意味着新能源不搞了,事實上歐洲那邊依舊要上強度。
那為啥突然出了一個這樣的政策呢?
這其實有點像德國之前因為環保問題已經關掉了一堆火電站,俄烏衝突爆發後,能源供給受到了影響,又覺得之前有點太激進了,這段時間又把火電站重新開了。
事實上俄烏衝突開始後,歐洲在所有問題上都有一波反思,開始思考之前是不是太極端了。這也是為啥他們開始頂着通脹把一部分產能要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地方,避免出現之前能源類似的問題。
關于 2035 停售燃油車,我這兩天查了下那邊的評論,發現歐洲上層和老百姓都不太同意。之前能通過這個決議,是 " 環保 " 這個政治正确壓下來的,以前誰要是敢反對 " 環保 ",那幾乎就不是人。俄烏衝突之後,環保組織的臉被打慘了,政治上話語權也弱了很多。
那為啥說歐洲上層和老百姓都不同意禁售燃油車呢?
也不復雜,德國意大利法國這些國家太多的產業都關聯在油車上,如果停了,那麼多產業工人怎麼辦?而且西方國家是政黨政治,那些财團是可以通過說客遊說國會影響國家政策的,油車關聯了太多的利益,所以本來推進就比較難。
政治家也糾結,因為中國在新能源產業上占據絕對優勢,比如锂電池,更是壓倒性優勢。如果他們搞電車太積極,那幾乎就是給中國作嫁衣,只會強化中國的地位。
不過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們民眾也對這事有點糾結。
大家知道前段時間咱們過年的時候高速大堵車吧,很多地方一口氣堵了兩天兩夜,寒冷情況下,電車的電量掉的非常快,所以很多人直接電車趴窩了。當然了,油車也趴窩,油車爬了之後,救援車輛過來給油車加一箱油就開走了。
電車就麻煩了,需要拖車,拖到服務區。那麼多車趴在路上,等輪到你不知道得啥時候了。而且服務區這個時候也滿了,等輪到你的時候,得一家子下車推車,推到充電車位。
所以今年大家不知道注意到沒,過完年出現一大波人死活不再買純電了。畢竟 " 不咋出遠門就選純電 " 是個偽命題,哪有買了車從不出遠門的,而且節假日高速充電站排隊比較嚴重。所以後續可能混動的市場更大一些,除非你家裡不止一輛車。
為啥說這事呢?
因為歐洲那邊也沒少發生這種事,而且由于燃油車利益集團的作祟,他們那邊把這類事炒作得特别嚴重,一部分保守人士表示死都不用電車。
也就是說,歐洲上層利益集團和基層老百姓都不太支持徹底停了油車。
同理在美國也是這樣,電車賣得最好的是環保觀念比較先進、比較富裕的加州什麼的,其他地方地廣人稀,充電樁鋪不開,紅脖子們對新東西也比較抵觸,覺得大排量美式皮卡什麼的才代表美國精神。
事實上德國現在依舊在建充電樁,也在搞氫能源,還在大規模裝光伏板,同時把火電站重新開了,現在還在讨論是不是把核電站也開了,顯然是準備多條腿走路。可見現在的歐洲已經跟前幾年不一樣了,并不是單純的之前那種理想主義,也現實了很多。
至于網上有很多人說,歐洲實在是競争不過中國的電動車選擇躺平了。
這個顯然不對。
因為你稍微了解點情況,就知道電動車領網域,對歐洲衝擊最大的其實是特斯拉,歐洲那邊咱們國產電動車并不多。
大家肯定不斷聽人說,中國車賣到歐洲數量大漲,但是到底賣的是哪個車卻不咋聽人說。
現在出口到歐洲的電車,絕對主力是特斯拉和名爵,其他車相對少很多。
名爵就是車标是 "MG" 那個車,在國内相對非主流,一個月也碰不上一輛,但是在歐洲比較火。這個車之前是英國的,後來被咱們這邊收購了過來,屬于合資車。現在歐洲人覺得名爵是歐洲車,咱們覺得名爵是中國車。去年名爵是中國車在海外的銷冠。
比亞迪在歐洲賣得并不多,比亞迪電車出口最多的四個國家是泰國、以色列、澳大利亞和巴西。
所以也不存在歐洲覺得中國車太強了選擇不競争了,如果真有那種想法,應該第一時間把對歐洲形成巨大壓力的特斯拉給禁了。
現在中國車賣到歐洲最大的問題還是政治問題,歐洲用各種奇怪的理由不讓咱們去那邊賣,所以歐洲老百姓并沒有太多體會到中國車的優勢。
大家搜一下新聞就能發現,歐洲那邊不是對中國搞 " 反補貼 ",就是要求中國去那邊建廠,反正别想正常賣。
平心而論,如果别的國家的優勢產品想賣到咱們國家,咱們肯定也要求他們過來建廠,不然别想賣,把我們這裡當傾銷工業品的殖民地呢?
後續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呢?
只能是 " 合作共赢 ",這個确實沒啥辦法。商業上的事,你沒法逼着别人買你東西。
你想把車賣到人家地盤上,肯定不能不給别人留活路,那樣最後誰也吃不到。正如之前外國車企來中國賣,咱們也不可能讓國外車企只賺錢啥社會責任都不承擔,他們得來這邊合資建廠,解決就業,拉動我國上遊生產能力。
後續中國新能源車想走出去,大概率是中國車企去歐洲建廠,也給那邊提供就業機會,作為交換,歐洲也給中國發準入許可,不然想卷他們都沒啥機會。
這一點做得最好的,其實是那個吉利,它和奇瑞這兩年出海都很厲害。奇瑞主要是 " 農村包圍城市 ",向不發達地區賣便宜車。
那吉利做對了啥呢?
其實就是不斷收購和入股當地企業,用别人的銷售網絡賣自己的車,沃爾沃不多說了,奔馳、路特斯、戴姆勒、雷諾等等大型車廠,都有吉利入股。自己賺錢,也給别人分,現在吉利是海外市場做的最好的一個。
大家想想,那些外資車來中國,不也是跟中國的國企成立合資品牌嗎?咱們将來走出去,大概率也是這種模式。
而且汽車這個產業主要是本地生產,如果單純采用出口模式,也做不大。
大家知道吧,2023 年,中國取代日本,摘下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大國的桂冠。其實日本車主要都在各國本土生產,去年出口了 400 萬輛,全球卻賣了 2000 多萬輛。
後續我們的車大概率也是這麼個格局,主要都在人家當地生產。
大家一定要有個常識,你的產品再牛逼,賣不出去也沒用。類似日本的氫能源,牛逼是牛逼,可是大家不買,你只能自己牛逼。
只有產品賣到海外,才有 " 打垮傳統車企 " 一說,如果你都賣不出去,或者只能賣到東南亞,這個肯定不太行。這也就是所謂的 " 上桌 ",你得去賭桌上,不能在台下發力。
這也是為啥這兩年比亞迪也在推動海外建廠,比如已經在美國、印度、摩洛哥(這個工廠就是供應歐洲的)、泰國、巴西和匈牙利建廠。主要也是沒啥辦法,想做買賣就只能走出去,給别人點好處,自己也能賺點。
可能有小夥伴納悶,為啥歐洲就那麼重要?
沒辦法的事,汽車屬于大件,全世界看着人多,其實能消費起的并不多。尤其是二十多萬的那些高端車,能消費得起的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
美國現在指望不上了,歐洲是我們必須拿下的,不然真的很難做大。不少人指望俄羅斯,我查了下,俄羅斯幾乎沒買電車,因為他們那邊太冷了,根本沒法用,而且基建也太差。
其實從豐田的銷售數據就能看出點端倪。豐田去年賣了 1000 萬輛車,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本土,這四個市場就占了豐田總銷量的 70%。
通過這個數據,大家也能看出來全球汽車購買力的分布,也就是全世界 70% 的購買力都集中在這些地方。而且窮人的錢超級難賺,事多利潤薄,這話非常政治不正确,但你稍微賣過點什麼東西就知道。
再說基建,新能源車是非常依賴基建的,從家充到各種高速充電站,這在大部分國家都搞不定。事實上中國很多小區也沒法拉家充線,更别說東南亞和非洲了。
現在能搞定這麼大規模的基建的國家,并不多,只有中美歐等國。如果走不出去,就只能在國内無限卷,一直降價,卷到最後,誰都賺不到錢。現在電車裡,盈利的只有特斯拉、比亞迪和理想。
接下來對于我國車企來說,真正的窄門其實依舊是這兩年國家一直在說的那個口号," 出海 ",不出海确實沒法做大。
想出海,還是得跟大家處好關系。比如上文說了,那個以色列,盡管不少人在罵,不過它确實是比亞迪在海外第三大客戶。 而且以色列的汽車銷冠是上汽的幾何 C,也就是說以色列同時還是上汽在海外的超級客戶。
所以我說,合作共赢,這個依舊是未來的絕對主流,你不可能摁着别人的頭讓别人跟你做買賣,你產品再好再牛逼,人家不賣你自己是買不完的。
當然了,中國對于歐美同樣重要,中國現在在各種領網域基本都占着 1/4 左右的市場,所以他們也面臨跟中國合作共赢的問題。
我寫這篇其實是有點猶豫的,因為不夠熱血,大家更願意接受類似 " 軍事強大就可以為所欲為 " 這種簡單樸素觀念,問題是蘇聯軍事曾經那麼強大,海外貿易依舊一塌糊塗,武力強大可以保證别人跟你公平交易,但是你沒法逼着别人跟你做買賣。
真正持久穩定的生意,肯定是雙方都能受益的,這也是我國一向的政策。
就寫到這裡吧,不管咋樣,和平,開放,合作共赢是接下來最重要的事,也可以是 " 仗劍經商 "," 備戰是常态 ",但合作共赢依舊是接下來的主流,确實沒啥别的更好的選擇。
跟國外相比,咱們最大的優勢就是迭代速度超級快,只要保持在牌桌上,我們在批量化生產、降低成本、快速迭代改進方面幾乎沒啥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