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魅族,向小米“投降”了?!,歡迎閱讀。
編輯:冬日果醬 | 排版:JINX
智能手機市場各品牌之間針鋒相對是很常見的事情,例如蘋果與三星,雙方在廣告裡互相嘲諷對方的技術過于落後、設計老土過時,也很稀松平常。
對于消費者而言,品牌與品牌之間的暗流湧動,也不失為茶餘飯後的樂趣談資。
而說到國内智能手機品牌的「争鬥」,相信很多小夥伴腦子裡都能找回那段記憶——「魅米之争」。自小米手機發布以來,魅族手機曾經的掌舵人黃章多次在論壇、社交平台上暗諷小米,兩個品牌也曾長時間處于水火不容的狀态中。
不過,很多矛盾與争辯随着時間流逝總是會被慢慢地磨平,尤其是小米、魅族兩個品牌,如今也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火藥味」也早就消失殆盡。近期,小米 14 系列、魅族 21 先後發布,兩個品牌憑借新機型上市,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魅族科技助理副總裁萬志強在微博轉發了一張小米、魅族線下門店互祝對方新機大賣的圖片,并評論道:代理商是要代表品牌服務消費者的,互相贊美好過相互拉踩,直屏雙雄,有格局。
(圖源:微博)
歷經十餘年的「大戰」後,魅族率先「破冰」,雙方的關系或許也将從此得到緩解。但細究下來,這事兒倒也沒這麼簡單。
在魅族科技助理副總裁萬志強的評論中,關于「直屏雙雄」的說法,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魅族 21 自首張預熱海報開始,就對各家熱門機型進行了全方位、無死角地對比,但到發布會尾聲,價格公開之際,這滿腔熱血仿佛突然熄了火一般。不少「魅友」表示,3399 元起售的魅族 21,請給我一個不買小米 14 的理由。
核心硬體上,魅族 21 與小米 14 均搭載了高通骁龍 8 Gen3 移動平台,兩款機型均以 8GB 内存規格起步,但小米 14 最高存儲規格提供 16GB+1TB 方案,而魅族 21 最高只有 12GB+512GB 方案。雖說 1TB 并非大多數消費者所追求的,但 16GB 内存在當今混亂的 Android 軟體生态裡,還是非常重要的。
趕上 2023 年年末發布的魅族 21,同樣搭載了最新的骁龍旗艦芯片,性能的确追上第一梯隊,但存儲方案略顯保守,顯然是還沒準備好在這個内卷嚴重的智能手機市場裡「大幹一場」。
(圖源:魅族官網)
既然說到「直屏雙雄」,那就得聊聊螢幕了。魅族 21 與小米 14 均采用直屏設計,分辨率上,前者為 1080P、後者是 1.5K。顯示尺寸更小的小米 14 反倒選擇了分辨率更高的顯示面板,這一點還是讓人有些意外的。
螢幕素質方面,魅族 21 也完全沒有小米 14 來的「狂野」,3000 尼特峰值亮度、超動态顯示、最高 2160 Hz 瞬時觸控采樣率等等,魅族 21 統統沒有。只能說,除了「直屏」這個特點之外,兩台機子還真稱不上「雙雄」。
(圖源:小米官網)
很顯然,萬志強敢于将兩款機型稱為「直屏雙雄」,只是單純因為它們之間基本不構成正面的競争,兩款機型定位、設計風格和閱聽人群體各異,定價上也有較大的差值,沒必要繼續針鋒相對。
事實上,近期國產品牌們相互誇贊也稱為了一種趨勢。在 Redmi K70 系列發布會上,盧偉冰毫不吝啬對 iQOO、vivo 的欣賞之情,榮耀 X100 系列發布上,趙明也表示歡迎大家跟上護眼技術,讓護眼技術普及化。
在智能手機市場有一絲復蘇迹象之際,廠商們「抱團取暖」,俨然已經成為新的潮流。不過,小雷還是期待廠商們的聯合能夠做出更多實際行動,讓消費者能感受到更多品牌間共同推進的新技術普及化,光是「打嘴炮」,或許很難讓人感到滿意。
不過,「魅米之争」能在一片祥和之中落下帷幕,也算是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說到「魅米之争」,這背後的故事還是相當精彩的。
2009 年,魅族推出了旗下第一台智能手機——魅族 M8,這款基于 Windows 平台開發的智能手機,憑借獨特的設計和先進的互動邏輯,受到市場和業界的高度關注。這其中,還包括雷軍。
在魅族推出這台智能手機之前,雷軍和魅族當時的 CEO 黃章就已經是好友,兩人進場交流關于開發智能手機的相關問題。據消息透露,雷軍當時還從黃章的辦公室借走了幾塊魅族 M8 的電池,用于研究。
(圖源:小米)
随後的故事,大家也比較清楚了,雷軍成立的小米公司在 2011 年發布了小米手機 1,定價 1999 元,發布即大熱,一時間風頭無兩。可魅族,卻沒能走進大眾消費者的視線裡。
黃章多次在魅族論壇裡暗諷小米手機,也有媒體傳出,雷軍「背刺」黃章和魅族,兩人因此交惡的消息。不過,黃章和雷軍都沒有明确、正面地回應這些事件,也只能說是坊間傳聞了。
但魅族「針對」小米,這事兒倒是不假。
小米手機走紅之後,魅族也在保持一定的節奏推出自家的智能手機,其中 FlymeUI 受到的認可程度甚至比 MIUI 還要更高。但魅族手機在當時的定價還是相對較高的,也沒有明顯要走性價比路線的意圖,兩家企業雖然有競争,但賽道略有差異。
轉捩點在 2014 年。
2014 年 7 月,小米手機 4 登場,熟悉的高通旗艦芯片、熟悉的 1999 元定價,結合「一塊金屬的藝術之旅」的廣告熱點,讨論度空前地高。而同年 9 月,魅族帶來了魅族 MX4,定價幹到 1799 元,正面衝擊小米手機 4。
(圖源:魅族科技)
不僅如此,這一年還誕生了被外界定義為「紅米殺手」的魅藍,發布魅藍 Note 系列,大屏、長續航,以及「傳承自 iPhone 5C」的設計,相當亮眼。自此,紅米與魅藍對标、小米和魅族對标,雙方的火藥味也愈發濃烈。
雖說「魅米之争」戰況激烈,但魅族除了幾個高光時刻之外,基本沒有赢得幾次勝仗,尤其是小米早早就開始布局智能生态,以扶持供應鏈的方式站穩市場腳跟,僅依賴手機業務的魅族,十分艱難。
如今的魅族,已搖身一變成為「星紀魅族」,依托于吉利,在智能生态、智能車機和智能手機上同時發力,而在今年的魅族 21 發布會上,還宣布于 2024 年發布第一輛魅族汽車。同樣地,小米今年也搞起了「人車家」方向的自研系統——小米澎湃 OS,小米造車的進展也相當順利。
兜兜轉轉,魅米又回到了同一個戰場。
「魅米之争」落下帷幕,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在經歷漫長的行業寒冬後,智能手機市場總算有了復蘇的迹象,乘着這股東風,大多數品牌在今年末都使足了勁兒,交出了誠意十足的產品,譬如小米 14 系列、iQOO 12 系列等。
但「卷」配置、「卷」價格,無法帶動行業的進步,這是各品牌鬥争如此多年後得出的共識,于是,我們也能看到今年品牌之間仿佛建了一個「誇誇群」一樣,相互吹捧、相互誇贊。
說白了,智能手機市場從早年間的百花齊放到如今只剩頭部品牌之間的戰争,往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将會是這幾個品牌獨占鳌頭。互相針對,已經不再符合市場發展趨勢,頭部品牌間關系逐漸變得溫和,主動将國產品牌聯合起來,一起推動國產產業鏈的發展,刺激市場活力,這才能成就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