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共享充電寶化身“刺客”,警惕劣币驅逐良币,歡迎閱讀。
您注意過共享充電寶的充電速度嗎?最近,共享充電寶的 " 充電慢 " 問題受到争議,浙江杭州市民周女士稱," 共享充電寶跟自己買的不太一樣,總是感覺充電速度很慢,充了半天只充進去一點點。" 楊女士也表示," 用完了充電寶的全部電量,結果手機只充進去了 30% 的電量。"(7 月 9 日《錢江晚報》)
近年來,共享充電寶行業急速發展,各個品牌的共享充電寶設備在城市之中遍地開花,從商場到便利店,從街邊到公廁旁,随處可見的分布,再加上起初每小時 1-2 元的價格,讓共享充電寶變成了很多人出行的 " 剛需 "。可就在許多人相信不再自帶充電寶出門,也能穩穩擁有 " 充電自由 " 的時候,卻突然發現,曾經的共享充電寶已經變身 " 刺客 "。
" 充電寶刺客 " 第一招:價格翻倍再翻倍。近年來,共享充電寶的身價突飛猛漲。從 2021 年的 1 元、1.5 元每小時,到如今 4 元起步,共享充電寶價格翻了三四倍之多,共享充電寶企業用極快地出招速度擊潰了不少人的心理防線。
" 充電寶刺客 " 第二招:加價不加量。随着價格飛漲的,是共享充電寶企業提供的越來越刁鑽的 " 服務 "。随着電池行業日新月異的發展,不少科技硬體商家的充電寶功率一再提升,适配快充、無線充的充電寶成為市場主流。可在共享充電寶商家這裡,則對其核心資產充電寶的革新換代選擇性失明,反而在增加收費上下足了功夫。歸還後仍計費、好借不好還、數小時租借費抵上新購價,在不少消費者眼中,充電寶商家的此類 " 服務 " 乃故意為之,目的在于創造收益。
充電寶變身 " 刺客 " 的背後,是互聯網企業的傳統玩法:前期燒錢搶占市場、培養消費者習慣,後期漲價收割消費者回本。當下,消費者習慣已經養成,企業不再需要撒錢補貼,是時候野蠻發展回收沉沒成本了。
殊不知,如此野蠻收費是對消費者的不尊重。共享充電寶企業能通過燒錢補貼,讓消費者產生 " 出門不帶充電寶 " 的習慣,就也能通過超額收費,讓消費者的出行之旅再次帶上充電寶成為習慣。說到底,消費者也會權衡利弊,用腳投票。長此以往,必然會造成商家與消費者的雙輸局面。
不過,對共享充電寶企業的經營現狀,也不能一概而論。據報道,不同共享充電寶商家之間收費差異較大,這反映了不同企業間不同的經營理念。雖然有一些企業打着 " 一杆子 " 買賣的算盤,把用戶當韭菜割,但不排除仍有一些企業堅持穩扎穩打、服務用戶的理念誠信經營。
對于當下良莠不齊的共享充電寶行業,相關部門亟須出台共享充電寶行業規範,對其見招拆招,規範售後服務。監管部門應加強對共享充電寶行業亂象的監管,明确收費标準、退還款期限、合同條款。
要知道,如果合規經營的導向始終不明确,相關法律責任千呼萬喚出不來,勢必會造成不良企業擠占其他企業的生存空間,形成 " 劣币驅逐良币 " 效應,最終破壞整個行業的生态,損害行業前景。(正觀評論員 楊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