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ESG漸成發展新标尺 車企紛紛競速“碳中和”,歡迎閱讀。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濮振宇 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是當今企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方向。與注重營收、利潤的财務報表相比,ESG 報告像是企業的 " 第二份财報 "。當前,出具完整的 ESG 報告,更多是對上市公司提出的要求,但在汽車行業内,不少非上市整車企業也意識到了 ESG 的重要性,紛紛加強了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方面的投入。
一個顯性的表現在于,從跨國車企到中國自主車企,越來越多的整車企業制定了碳中和路線圖,以在環境領網域實現減少碳排放的目的。
在跨國車企中,日產汽車計劃到 2050 年實現集團的企業運營和產品生命周期碳中和。大眾汽車集團致力在 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奔馳計劃到 2039 年将停止銷售傳統内燃機乘用車,屆時其旗下所有乘用車将實現碳中和。寶馬集團計劃到 2030 年平均單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 40%(較 2019 年),并将在 2050 年前實現氣候中和。類似的規劃還有很多。
在國内車企中,長城汽車計劃 2045 年全面實現碳中和,廣汽集團提出 2050 年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 長安汽車計劃 2045 年實現碳中和,一汽集團計劃到 2053 年基本達到淨零排放水平,具備實現碳中和能力。
綜合各車企的碳中和時間表,顯然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成,但碳達峰目标已經近在咫尺。例如,上汽集團計劃在 2025 年前實現碳達峰,長安汽車計劃 2027 年實現碳達峰,福田汽車将在 2028 年實現碳達峰。
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标,車企當前主要将發力點鎖定在整車制造環節的減排,紛紛建設 " 零碳工廠 "。2023 年 11 月,廣汽埃安取得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授予的碳中和認證證書,成為廣汽集團首個零碳工廠。2024 年 1 月,江淮汽車宣布,其輕型商用車分公司獲得由中汽研頒發的 " 企業碳中和承諾聲明證書 ",将于 2024 年上半年獲得 " 零碳工廠 " 認證,屆時,江淮汽車新港商用車基地将成為安徽省行業内首例經中汽研認證的 " 零碳示範工廠 "。
據了解,江淮汽車新港商用車基地利用屋頂及停車場建設光伏電站,年發電量達 1300 萬度;充分利用地熱資源,通過地源熱泵技術及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措施的應用,實現建築節能率大于 65% 的目标;塗裝生產工藝具備塗料環保、綠色節能等特征,開發國内首條水性 B1B2 與水性單塗共線工藝技術,能耗降低 20%。
中金公司報告認為,零碳工廠建設已經具備經濟效益,并能顯著對衝能源成本上行風險。據中金公司估算,在不涉及碳交易的情境下,僅考慮電力成本從 0.45 元上升到 0.60 元,建設零碳工廠的内在收益率能從 5.57% 增加至 9.19%。
除了建設零碳工廠,從材料端實現脫碳也是一種趨勢。從 2024 年開始,華晨寶馬轉向使用綠色電解鋁和再生鋁,碳排放量将減少 70% — 90%。據了解,鋁材是汽車輕量化轉型的關鍵金屬材料,也是高碳排金屬原料,一噸原鋁的生產過程的碳排放量大約是 20 噸,主要來自于電解或冶煉過程中消耗的高碳排能源。
生產排放水平更低的汽車產品,也是車企在雙碳目标下的普遍選擇。在乘用車領網域,根據中汽數據測算,純電乘用車相比于汽油、柴油乘用車部門裡程等效碳排放降低 43.4% 以上 ,碳排放減少效果十分顯著。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協會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路線圖 2.0》報告,預計到 2035 年,我國的純電動汽車(BEV)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的年銷售量将占到總銷售量的 50% — 60% 。
在商用車領網域,中國汽車工程協會的研究顯示,截至 2023 年 3 月,商用車市場共涉及 15 條碳中和技術路徑。這其中包括了已經成熟的技術如柴油機和天然氣内燃機,以及新興的技術如氨氫内燃機等。
2023 年 12 月,福田汽車發布了基于全新低碳材料玄武岩纖維打造的超級低碳卡車,該車重點圍繞電動化、玄武岩、綠鋼、輕量化、綠色制造進行五位一體打造,實現生命周期減碳 26.7 噸,相當于 1460 棵樹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車企推進碳中和的路徑頗多,還有的車企則會進一步帶着上下遊產業鏈企業一起加入減碳行列。例如,2024 年 1 月,沃爾沃汽車與雲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籤訂可持續鋁價值鏈合作備忘錄,同時正式啟動一級供應商 " 百家綠電 " 項目。" 百家綠電 " 的供應商承諾:在 2024 年沃爾沃汽車零部件工廠實現清潔電能使用,落實沃爾沃汽車認可的清潔電能措施。
減碳并非只是一味投入,潛在的經濟效益或在不久後到來,這将為車企推動碳中和進程帶來更大的吸引力。2024 年,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 ( 以下簡稱 "CCER" ) 計劃重啟工作進入倒計時,市場各方在為重啟做各種準備,一旦 CCER 重啟,我國碳市場建設也會日趨完善。對于正在推進碳中和的車企而言,意味着将迎來更多的商業機遇。
根據北京綠色交易所預測,若參照對比歐盟碳市場規模(2022 年 15 億噸配額,93 億噸交易量,價格 80 歐元 / 噸,約合 7500 億歐元交易金額),未來中國碳市場金融化後,以其 70 億— 80 億噸配額(約歐盟配額 5 倍)計算,預計年交易量或将超過 100 億噸,價格或超 100 元 / 噸,交易額則有望超過 1 萬億元。
值得指出的是,此前汽車行業已經存在 " 雙積分 " 交易的機制," 雙積分 " 旨在推動車企降低燃油車產品油耗水平并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而如何嫁接 " 雙積分 " 市場與碳市場,使得兩者兼容并軌,目前看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