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奶茶供應商業績縮水:一場產業鏈利潤的大轉移,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讀懂财經
在過去幾年的新消費故事裡,現制茶飲是最具產業機會的賽道之一。從 2016 年到 2022 年,現制茶飲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達到 47%。
但過去幾年,現制茶飲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品牌而是供應商,當喜茶、奈雪都在為盈利絞盡腦汁時,供應商卻賺地盆滿缽滿,部分企業淨利率甚至超過 10%。一眾奶茶供應商企業也紛紛登陸資本市場,部分企業甚至超過百億市值。
但如今奶茶供應商已經告别了好日子。三元生物、佳禾食品等企業股價距離高點已經腰斬。股價急轉直下是因為現制茶飲正進行產業鏈利潤的大轉移。
2023 年上半年,奈雪實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經調整盈利。但奶茶供應商紛紛出現利潤下滑的情況,2023 年前三季度,三元生物、田野股份淨利潤同比下滑 72.4%、44.5%。那麼,現制茶飲的利潤轉移是如何發生的?
本文持有以下觀點:
1、奶茶供應商告别紅利期。行業早期,新茶飲產業鏈既散又亂,茶飲品牌為快速搶市場,需要先标準化產業鏈,由此扶持和讓利了頭部供應商。但如今現制茶飲告别高速發展,再加上產業鏈的成熟,產業鏈利潤開始向溢價能力更強的品牌商轉移。
2、奶茶供應商正在被品牌削藩。茶飲品牌經歷過快速發展後,開始自建供應鏈,增加自主采購和生產原材料的比例,部分品牌甚至開始自建農產品基地。而頭部供應商都是靠綁定大客戶,大客戶削藩後,供應商受到極大影響。
3、奶茶供應商不是一個好生意。奶茶供應商在渠道、成本、產品上都沒有護城河,甚至連產品都開始被品牌商反向定制。這也意味着,供應商的命脈被掌握在下遊品牌客戶手裡,自身并沒有太強的不可替代性,很容易被客戶抛棄。
奶茶供應商告别紅利期
曾幾何時,現制茶飲行業有一個怪現象:奈雪的茶、喜茶等新式茶飲公司虧的 " 死去活來 ",但供應鏈上的一大批企業,卻賺盆地滿缽滿。
就拿 2022 年來說,奈雪全年經調整淨虧損達到 4.61 億。但給新茶飲賣原料果汁的田野股份、賣赤藓糖醇的三元生物、賣植脂末的佳禾食品等等一眾供應商卻都實現了穩定盈利。其中,三元生物、田野股份的淨利潤率甚至能達到 10% 以上。
品牌虧錢,供應商賺錢是因為供應商抓住了一波擴張紅利。從 2016 年到 2022 年,現制茶飲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達到 47%。在市場發展初期,新茶飲產業鏈既散又亂的特征,產業鏈中既有茶葉、水果、奶制品、小料等農副產品,也有設備供應、包裝等工業品,一家新茶飲品牌,其供應商往往多達數十家,甚至上百家。
這時候,茶飲品牌想要跑馬圈地,搶占市場,需要先标準化產業鏈,品牌就會選擇甚至扶持各個細分領網域内已經規模化的公司,茶飲供應鏈也盡享紅利,部分供應商的產能利用率超過 100%。
但如今現制茶飲已經告别高速發展期,據艾媒咨詢預測,2024 年現制茶飲市場規模同比增長 6.4%,加上產業鏈的成熟,奶茶供應商為品牌優化供給,提高标準化流程的作用越來越小,產業鏈利潤開始向溢價能力更強的品牌商轉移。
2023 年上半年,奈雪經調整淨利潤 7020 萬,實現上市來的首次盈利。而供應商卻普遍出現了營收、利潤下滑的情況。2023 年前三季度,三元生物、田野股份營收同比下滑 37.7%、8.9%。比起營收,利潤下滑的幅度更大,2023 年前三季度,三元生物、田野股份淨利潤同比下滑 72.4%、44.5%。
品牌商與供應商遇到利潤轉捩點的直接原因是,品牌商開始削藩。
遇到品牌削藩
過去三年,茶飲供應商產品的售價在持續降低。從 2020 年到 2022 年,德馨食品的飲品濃漿每 1KG 的平均售價從 13.78 元降低到 11.66 元。同期,鮮活飲品的口感顆粒類產品每 1KG 平均售價從 13.30 元降為 7.55 元,產品售價直接腰斬。
茶飲供應商對產品售價降低的解釋是,市場競争激烈。而競争變激烈的原因正是因為供應商的削藩。茶飲品牌正在減少對供應商的采購額,比如 2023 年奈雪淨增門店數量 145 家,但同期奈雪對田野股份的采購額卻出現了下降的情況。早在 2022 年,瑞幸咖、星巴克也減少了對德馨食品的采購額。
茶飲品牌減少對頭部供應商的采購額很大程度上與自建供應鏈有關。比如,古茗在雲南西雙版納自建了檸檬生產基地。另據浙江諸暨媒體報道,2023 年古茗已投入 10 億元在諸暨建立了原料生產基地,項目建成後,将為古茗茶提供茶、果等輕食飲品原料。
蜜雪冰城已經容納了咖啡、果醬、糖漿、奶源、包裝等數十條生產線的全自動化生產,蜜雪冰城也已經實現了 60% 以上的食材自產。
品牌商自建供應鏈與新茶飲的商業模式有關。為了更低的成本與更快地擴張,所有的現制茶飲品牌都已經走上了加盟模式,除奈雪、喜茶之外的其他品牌更是主打加盟。在現制茶飲的加盟模式中,品牌商不以加盟費和銷售抽成賺錢,而是把加盟商當作終端售渠道,公司通過賣給加盟商 " 食材 " 賺錢。
這時候,大部分現制茶飲品牌實質上已經變成了一家供應商。而對于供應商來說,利潤最大化的方式就是通過自建供應鏈打通產地與加盟商,賺取更多的產業鏈利潤。從數據上看,現制供應鏈公司的利潤大概在 8%-20%。一旦品牌商自建工廠,這部分利潤自然就留給了品牌方。
從這個角度看,現制茶飲品牌的盡頭就是自建工廠和種地產原料。在行業初期,品牌商還需要上遊供應商把上遊產業鏈跑通,并形成标準化、規模化。而如今行業成熟已經成熟,品牌商也到了親自下場的時候。而手握下遊數億消費者,茶飲品牌一旦有了自建供應鏈的能力,就很容易替換掉現在的供應商。
奶茶供應商的生意不太行
能被品牌商換掉,很大程度上在于奶茶供應商的生意不太行。奶茶供應商的生意有很大的弊病,在營收上高度依賴少數大客戶,并且自身的產品又很難形成護城河。
由于現制茶飲連鎖化率在 50% 左右,奶茶供應商無一例外地患上了大客戶依賴症,田野股份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超過 70%,德馨食品前五大客戶占比也超過四成。營收過于依賴大客戶,意味着營收波動大,且盈利能力更容易被產業鏈各個方面影響。
比如,供應商很難将成本壓力向下遊傳導。2021 年食品飲料行業原料價普遍上漲,但供應商不僅沒有對品牌商提價,還在品牌商價格戰壓力下,減少了產品售價,最終供應鏈利潤受到上下遊兩頭擠壓,供應鏈毛利率大多出現了下降,尤其是三元生物 2022 年毛利率下滑了 25 個百分點。
茶飲供應商兩頭受氣,核心在于奶茶供應商沒有護城河。消費品行業護城河主要是產品、價格、渠道。而奶茶供應商做的是 TOB 生意,且客戶集中,對渠道要求不高。而成本優勢是相對同行,在與品牌的博弈中,品牌自建的產業鏈成本長期看也低于外購。因此,理論上只有產品才有可能形成奶茶供應商的護城河。
但遺憾的是,供應鏈也沒有在產品上形成護城河,現制茶飲發展早期,新茶飲研發能力還不強,很多時候,都是供應商推什麼就用什麼。但之後市場競争倒逼現制茶飲卷產品,每個品牌幾乎每周都有新品上市,品牌的研發能力也普遍增強,最後甚至形成了反向定制。
比如,喜茶自己先從產地源頭采購了芋泥原材料,之後根據產品的标準研發了芋泥原料加工的配方,最後再找到一家芋頭加工企業按照配方反向定制。換句話說,奶茶供應商在產品層面的開發很大程度上是被品牌商主導和推動的。這也意味着,供應商的命脈被掌握在下遊品牌客戶手裡,自身并沒有太強的不可替代性,很容易被客戶抛棄。
奶茶供應商的故事也再次印證了,搭上時代紅利時,很多企業都會昙花一現,但當紅利褪去後,只有形成自身壁壘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