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退出春節檔的《紅毯先生》,“交流”上犯了哪些錯誤?,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丨師天浩
作為一名資深影迷,幾乎做到了逢片必看。
先後觀看了春節檔熱映的《熱辣滾燙》《第二十條》《飛馳人生 2》《紅毯先生》,從個人視角,最愛的是寧浩和劉德華聯手的這部《紅毯先生》。
在大眾接受程度上,這部影片熱度不高,最終以撤檔告終。
先說這部影片的精彩之處,作為一部準商業片,寧浩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聚焦了 " 溝通 "" 交流 " 的現實問題,并且很深入了探讨了該現實困境。作為一個喜歡現實題材的影劇迷來說,這種願意用商業片的框架,去剖析現實問題的影片,都是一種很大膽的嘗試(容易撲街)。
此外,這部片還有很多劇情之外的看點。
首先,一直是偶像派巨星的劉德華,在影片裡毫不避諱的各種 " 自黑 " 的橋段,且主角設定和劉德華本人有很高的重合之處,整個觀影過程代入感非常強。
其次,2006 年寧浩賴以成名的《瘋狂的石頭》,就是在劉德華 " 亞洲新星導計劃 " 的支持下,獲得了 300 多萬投資,拿下 2000 萬票房,開創了中國 " 黑色幽默 " 電影的序幕。寧浩本人也一躍而起,成為千禧年後為數不多 " 人氣值 " 超高的新星導演。
這次影片,也是導演寧浩和 " 天王巨星 " 劉德華兩人奇特緣分的一種延伸和繼承。一個略有 " 土味 " 的導演,和一個 " 偶像範 " 十足的天王巨星,這種創作 "CP" 也是該影片有趣味的一面。
當然,作為一個合格的影迷,對影片的評判永遠是聚焦在其 " 精神内核 " 上,對于溝通、交流這種現實困境的探讨,才是喜歡這部黑色幽默電影的原因。
探讨 " 溝通 " 的電影,為何 " 撲街 "?
《紅毯先生》以娛樂圈 " 秘聞 " 展開故事,通過劉德華飾演的天王劉偉馳,為拿心心念念的 " 影帝 ",不靠譜導演推薦 " 演農民 " 可獲獎。偶像派巨星在嘗試升華演技的過程,遭遇到各種荒誕的故事,扒開電影業和娛樂圈繁華的表象,而故事情節裡無處不在體現了人與人溝通的困難。
影片裡,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劉偉馳很認真的在與各方 " 積極溝通 ",可結果卻越來越糟糕,片場打架、農村逃跑、導演演員對罵等荒誕現實接踵上演。
天王不理解玩短視頻的年輕人,經紀人不理解想吃苦的天王,資方不理解想講故事的導演,導演也不理解幹涉拍攝的資方。
這種故事大框架下,寧浩黑色幽默的叙事 " 手法 ",很容易熔造了一盤非常有趣、好玩,且蘊含一定深度的影片。
非常有趣的是,影片裡劉偉馳的失敗原因,正是該影片失敗春節檔的根源。簡單一句話,目标決定了行動模式,行動合理性越低,目标實現概率也就越差。
電影故事起點,是偶像派天王巨星劉偉馳,在一次重要的電影節頒獎盛典上,和影帝 " 又㕛叒 " 一次擦肩而過。巨星現實中巨大的成功,與錯失影帝的失落,使他有了要拍一部 " 衝刺 " 電影節的作品,并以萊昂納多 " 小李子 " 憑《荒野獵人》奪得第 88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演員獎的案例為榜樣。
也想通過類似小李子鑽馬肚子這樣的 " 付出 ",來拿下影帝。
所以說,劉偉馳目标異常明确,精準到獲得著名電影節 " 影帝 " 的地步。而問題出現在行動上,比如說尋找導演,并不是以有能力拍出獲獎影片的條件選擇,而是選了 " 私交不錯 " 的故事裡林浩導演。
比如說,圍繞劉偉馳整個的團隊,仍舊是過去打造自己偶像派形象的 " 老團隊 "。整個過程,并沒有任何獲獎方面有 " 資歷 " 的團隊或個人新加入到劉偉馳團隊中,整個過程裡劉偉馳背後的運營團隊幾乎沒有提供任何直接支持(哪怕非專業的支持)。
還有就是拉融資的過程,劉偉馳個人關系較好的資方,是一個非常不尊重電影的投資人,聊天中對影視圈語氣非常 " 鄙夷 ",而且還要在影片中植入廣告和客串。作為一部要拿獎的影片拍攝,這種關系别扭的資方是非常大的忌諱,加之向廣告植入和員工出鏡的這種商業片裡都備受 " 诟病 " 要求的低頭,更讓衝刺影帝這個目标變得愈發荒誕。
反觀影片在現實中,也犯了非常相似的錯誤。
定了春節檔,自然是想要走商業大片路線,畢竟這幾年,春節檔一直是商業大片類型 PK 的修羅場。然而,從影片故事、内核到細節打磨,寧浩似乎更偏向一種文藝的黑色幽默小成本影片的角度打造,目标與行動的偏離,造成了最終失敗的收場。
比如說,春節檔這些年已經是标配 " 群星荟萃 ",也就說每部電影都是多巨星組合的演員陣容。就《熱辣滾燙》《第二十條》《飛馳人生 2》來講,三部電影裡都至少三位頂級演員參演。
而《紅毯先生》裡幾乎是劉德華的 " 獨角戲 ",唯二知名度較高的梁家輝、林熙蕾,鏡頭并不多,梁家輝甚至只有不到一分鍾的戲份。
從故事題材上來講,春節檔也多打感情牌或宏大叙事牌,而聚焦溝通問題的故事内核,格調上看更高,可非常不适合這種黃金檔觀眾的口味。
結論是,從故事内核溝通、交流這個元素來看,影片是合格的。可作為一個想要拼殺春節檔的商業大片尺度考量,《紅毯先生》無疑犯下了非常多的專業性錯誤。
戲裡戲外 " 交流 ",犯了什麼錯誤?
從《紅毯先生》影片來看,圍繞劉偉馳家庭問題、事業問題和私生活問題(婚外情),大量的細節來展現人與人溝通的困難。
作為影片高潮,劉偉馳發布了一則 " 騎馬摔跤 " 的片花短視頻,引發連鎖反應。在劉偉馳視角來看,這個片段是 " 致敬 " 小李子鑽馬肚子橋段,展現了自己的敬業和認真。可在保護動物文化潮流的時代背景下,該短片遭到了短視頻平台諸多網紅的嘲諷和批評,且造成電影節主辦方人員對劉偉馳的 " 譴責 ",最終影響到影片資方的企業形象,該企業股價迎來暴跌。
這個過程裡,劉偉馳個人情感影響公關策略的選擇,是整個事件從爆發到不可收場的直接原因。
比如說,在危機公關的一次直播節目訪談中,馬東飾演的主持人和劉偉馳進行一對一的交談。提詞器實時滾動 " 專業公關術語 ",眼看着就要淡化這起危機對形象的衝擊,而劉偉馳 " 臨時 " 情緒爆發後,說要捐款 200 萬給動物保護協會。
這種突然的舉動,被外界解讀為寧肯捐款,也不道歉。
包括,劉偉馳的形象團隊在探讨如何應對這次危機,工作人員提出應對方案時。劉偉馳卻在強調努力有什麼錯嗎?結果引發一些工作人員的反擊,認為劉偉馳是暴君,最終演變成一場吵架。
混亂之中,作為電影 " 動物演員 " 之一的豬,從十幾層、二十幾層高樓上墜落,進一步加劇了劉偉馳公關危機的程度。
影片主角劉偉馳,因為不會與公眾專業溝通,并且不服從團隊給出的危機公關方案,最終一步步将矛盾推向更深層的程度。
影片本身宣發上,有着類似的問題。
第一,過渡聚焦 " 自我叙事 "。從寧浩一直以來的影片來看,都是有個人觀點主張的作品。
《紅毯先生》在宣傳上,寧浩就很關注 " 交流 " 這個故事内核的表達。還有就是對娛樂圈秘聞揭露的大膽上,也讓該片宣發聚焦在劉德華個人突破和寧浩導演的特立獨行這方面。然而,這種專業性較強的表達,在商業上的收益并不高。因為電影想要賣座,讓觀眾共情是最有效的工具。
如果說,影片将宣傳視角聚焦在劉德華從影幾十年,和觀眾一次深刻對話的定位,必然能夠引起更多人關注影片,無論讨論熱度,還是情感分上,都比這次宣發策略更有效果。
第二,宣傳切忌 " 小聰明 "。作為很早就在電影院裡看過紅毯先生宣傳短片的人,一直以為這部電影是談論港星恩怨的一部片子。在春節檔之前很多電影開播前,都播放過《紅毯先生》劉德華和梁家輝在電影節的 " 恩怨片段 " 宣傳短片,也看過一些預熱稿中,講述電影裡領獎橋段映射哪個、哪個娛樂圈真實故事。
可你看電影後,會發現這個宣傳短片和電影故事有着很大的割裂,這個看起來是電影 " 濃縮 " 的宣傳短片,其實只是整個故事的一個引子,篇幅很短,并且後續故事裡幾乎沒有任何互動。這種宣傳屬于小聰明,通過營造一個 " 賣點 " 吸引影迷。
但是,由于影片内核和這個 " 賣點 " 呼應不夠,就會造成觀影後的失落情緒滋生。就算我是比較喜歡整個影片文化内核,一想到本來要看一看港星 " 江湖秘聞 " 的期待,也有很深的遺憾。畢竟,港星陪伴了 80 後從少年到成年的一個漫長的生命歷程,對于港星的現實故事,還是有很高的期待。
其實,單單聚焦劉德華,就足以讓影迷有觀看的欲望。如果在宣傳片裡,把電影中有關劉德華 " 真實秘聞 " 作為早期宣傳重點。這樣期待與實際觀影就不存在落差,該片的口碑就不會如現在一樣 " 崩壞 "。
全文最後,仍為這部影片對溝通、交流這個現實困境的探讨而感到欣慰。商業大片未必都要 " 吸睛 ",對現實問題的挖掘,同樣是商業電影一直以來能夠賣票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互聯網時代,忙碌的生活節奏,重塑了人和社會關系的形态。人與人說話幾乎 " 随想随聊 ",微信、電話、短信幾乎可以微秒級把你想說的話發給對方。社交便利了,而溝通卻困難了。
就像電影裡劉偉馳一樣,巨星造成的忙碌,讓他沒有更多時間思考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妻子的糾紛,和孩子溝通過少,和工作人員的态度惡劣,和大眾交流的情緒化,是一個人疲憊不堪後,只能靠下意識去應付對象的結果。
想想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生活不是一樣快節奏嗎?
晚上十一點來自領導的工作問詢,緊張工作時來自家人的唠唠叨叨,就算是重症感冒點滴期間,可能還要應付多年未見老同學 " 莫名其妙 " 的關心。時代已經衝擊了傳統的人際關系,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像劉偉馳一樣,在新的時代中尚未能完全适應。雖然《紅毯先生》退出了春節檔,可其精神内核在我看來,比同期上映的影片都要深刻。
可好片子,為何沒能大賣?就像我們的好心,為何總是收獲壞結果?就像企業認真的公關,為何商業上反而負效應?時代變化,讓一切傳統法則失靈。
如何實現有效溝通,這是新時代的新課題,需要我們每個人去思考背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