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不要小票”的年輕人,開始理性,歡迎閱讀。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文 | 呂敬之 惠鵬權 馬舒葉
馮曉亭 張 琳 李 欣
編 | 饒霞飛
購物的時候,要核對小票,這似乎是個常識,但是很多人或處于對店家的熟悉和信任,或因不注意細節,都不會要開小票。
日前,在新浪微博上,一則 # 賭的就是你不要小票 # 的話題衝上熱搜,網友紛紛分享出自己由于沒有開小票的習慣被 " 坑 " 的經歷。
一位網友表示,自己和朋友去火鍋店,由于是掃碼點餐,自己和朋友在點了一桌菜之後又下單加了一波菜,但是服務員并不知道自己已經點菜了,在再次加菜的時候又自動加了兩份小料,要不是朋友開了小票都不知道自己被多收了錢。
還有網友表示,自己去零食店之前并沒有核對小票的習慣,後來忽然要了小票結果兩次都發現自己被多收費了,于是開始後怕。
圖 / 關于 " 不要小票 " 的熱搜
來源 / 新浪微博 燃次元截圖
實際上,這種情況随處可見。便利店、早餐店、餐廳、零食店等等場合,由于服務生或者系統是失誤,總是有消費者被多收費的情況。
當然也有人始終保持做什麼都開小票的習慣。互聯網從業者欣欣就表示," 我去超市,如果買的東西很少我就會看價格,最後價格對上了就可以。如果買的東西超過 5 樣,就算價格很低我也會核對小票,包括打車、買票什麼東西我都會開小票。"
90 後的菲菲更是 " 離譜 ",她回憶道自己曾經去丹東旅行,算上自己三個人吃海鮮,結算的時候卻發現吃了 1200 元,當時自己已經喝了 7、8 瓶啤酒,正醉意上頭,但立馬很清醒地和服務員溝通,要求要小票。
結果核對之下發現,服務員将隔壁桌的一道菜算在自己頭上了,最後那桌菜打了 8 折。後來自己回憶道這段記憶,已經非常模糊了,但通過朋友描述,自己在喝醉的情況下非常精準地說出了點的菜和價格,朋友們都很震驚。
不過,生活中,更多年輕人因沒有要小票的習慣多多少少被 " 坑過 "。
本期小酒館,燃次元和幾位年輕消費者聊了聊他們的 " 被賭不開小票 " 經歷。
他們當中,有人在超市購物,3 元的玉米變成了 77 元;有人在理發店被提高次費卻毫不知情;有人在常去的火鍋店點單半份菜品卻被收了全份價格;還也有人心血來潮要了發票,才發現被多收了錢。
這些消費者無一例外在偶然間開小票的時候發現了這些情況,并且在吃到 " 教訓 " 後全部養成了開小票的習慣。
超市購物小票,一定要看
新新|29 歲 寶媽
從 " 清澈且愚蠢 " 的學生,到如今成為一名新手寶媽,成長為一名操心的老母親,卻沒讓我繼承媽媽的不少習慣,比如:核對小票。
每次去超市,不像我大大咧咧,把東西放袋裡就走,媽媽總是對着小票一一仔細核點,好幾次我頗有些不耐煩," 超市是機器檢貨,肯定不會出錯的。" 盡管我自有一番道理,但習慣了勤儉持家的媽媽顯然不能苟同。
今年 9 月 1 日,我對于超市小票的無條件信任,也迎來了一次當面打臉。
早上,我慣例和媽媽一起溜達着逛超市,秋天正是玉米的季節,于是我在購物籃裡放了 3 個玉米,打算當做一家三口的早餐,由于都是支付碼付款,往往付了多少我也并不太看,等把雜七雜八的東西歸攏到一起,結賬時只大致記得付了 100 多元。
等拎着菜回了家,媽媽随口一問今天買菜花了多少,對比袋子裡不多的東西,100 對元的價格顯然有些不對。我心裡 " 咯噔 " 一下,雖然抱着 " 大概絕對不可能吧 " 的心情,我還是學着媽媽的樣子,把皺巴巴的小票拿起來仔細查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沒想到 3 個玉米算了我 77 元,去個平價超市竟然買了天價玉米,怎麼想都像是超市打錯了價籤,于是我拿着小票趕忙就回去了超市。
圖 / 小票幫我揪出天價玉米
來源 / 新新提供
結果服務台一查,才知道玉米原本是 3 元,超市算錯了賬,給我多算了 74 元。而手握小票,超市也很快就給我退了款。
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慶幸,要是按我過去對小票毫不在意的狀态,不僅不會去查,而且可能把小票早早扔了,損失雖小,也是完全沒必要的。
而經過這一次,我也徹底明白了,不能盲信超市機器,要守好自己的錢袋子,或許可以從仔細查看超市小票開始。
點半份菜算全份錢,說是新人操作失誤
開開 | 25 歲 公司職員
我之前很少有要小票的習慣,一來我也不用報銷攢單,二來買單時要小票還得等,索性吃完飯結賬走人,只要随身物品沒落下就行,小票發票什麼的,我都懶得随手要。
但是,早段時間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飯,我鬼使神差要求看了小票,結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要是沒開這個小票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多花了錢。
我當時去的飯店是我常去的一家羊蠍子店,和老板也算熟絡,老板看到我過去吃飯也經常送個果盤或小吃。所以我從沒懷疑過這家店會多收我錢,畢竟,對于我這種熟客老板不會做有損招牌的事情。
那天我是和我一位女性朋友一起去吃的羊蠍子,點菜時候想着我們倆人胃口都不大,菜點半份的話也能多吃上幾樣配菜。店鋪是有掃碼點餐服務的,但因為我不喜歡注冊會員,所以每次去都習慣喊服務員幫忙下單,當天也不例外。
來源 / 視覺中國
就餐的整個過程還是挺好的,菜品水準也還在線,但就是結賬時候,聽到我總共消費近 400 元時,我還是愣了一下。因為之前每次吃,人均都在 150 元左右,我想的是,即便那天和朋友聚餐多點了幾樣菜,但也不至于要多花小 100 元。
帶着疑問我就讓店員幫我打出小票,看了一眼我就發現問題所在," 半份菜都下成了全份菜 "。
我當場就點出問題,一旁的老板聽到後立馬接過單據,叫來下單的服務員。一番詢問得出的結論就是,服務員是新手,下錯了單,但由于我下單時老板就在一旁,沒看單就直接從後廚端上了配菜,所以整個過程沒有意識到出了纰漏。
雖然解釋有些牽強,但我還是選擇了相信,畢竟這家店确實味道不錯,而且也是常光顧的店。最後老板給我全單打了 8 折當作補償,這事就這麼翻篇了,但同時也警醒了我,以後出門在外消費時,一定要對小票,指不定就被多收錢。
買早餐被多收錢,自此後養成看小票的習慣
典典丨 36 歲 會計
這些年,我一直是一個對錢沒什麼概念的人,在購物時,更不會主動索要小票、發票等憑證,甚至被商家多收費了,還得靠商家 " 主動提醒 "。
上個月,我和往常一樣,去樓下早餐店為家人買早餐。我拿了豆漿、油條、 麻團、茶葉蛋等幾樣早餐必備食物後就去結賬。當時,圍着老板結賬的人很多,輪動我時,老板匆匆掃了一眼便說 "35 塊 "。
當時我隐隐感覺今天花得有點多,照往常,我家在早餐上的花費,似乎都沒有超過 20 元,今天怎麼一下子超支這麼多?不過,我很快打消了 " 對方算錯 " 了的疑慮,畢竟我當天比往常多拿了幾個麻球和油條,或許是油條和麻球的單價本就比較貴,且老板夫婦在這裡做生意多年,他們沒必要因為幾塊錢而做自砸招牌的事情。
來源 / 視覺中國
一番自我安慰後,我就掃碼付款,拿着早餐往回走。可我還沒走出去 5 米遠,老板娘就衝出來大喊," 回來下,多給你算錢了。"
頂着一頭霧水,我返回早餐店,在老板娘一頓操作下,我的賬戶又被退回了 9 元。一來一回,我都沒反應過來,就經歷了從 " 被多收錢 " 到 " 主動退款 " 的過程。
回家路上,我就開始思考,這些年我究竟被商家有意無意地 " 算錯錢 " 行為坑了多少次?答案未知,但應該是不少。
似乎是從移動支付普及後,我去很多超市、便利店、菜市場、餐廳的時候,便不再會主動核對小票,甚至有時候商家不主動提供,我因為懶得拿,也不會主動索要小票。可當一切都成了理所當然後,不要小票,竟成了最容易踩坑的地方。
那次後,我開始盡可能的去索要小票。作為消費者,還是得仔細核對一下賬單,自己的權益自己維護。
心血來潮要了發票," 撿 " 了 30 元錢
李小魚丨 30 歲 市場專員
我平時如果出去應酬,基本都會開發票,沒想到有次因為這個,居然讓我 " 撿 " 回來 30 元。
前幾天,因為 2023 成都車展,我第一次來到了成都,工作之餘,當然得找朋友嘗盡 " 天府之都 " 的美食,吃過了火鍋、串串香、麻辣兔頭和私房菜後,我約了兩位經銷商朋友來到位于太古裡附近的某耗兒魚湯鍋館。
正如網上所說,這家店人氣很旺,幾乎是座無虛席,好不容易和朋友落座,立刻就點了幾樣推薦菜。味道确實很地道,香得爽口,辣得過瘾,不管是魚、小龍蝦,還是牛蛙,肉質都很緊實,看得出食材很新鮮。
圖 / 耗兒魚湯鍋館的推薦菜
來源 / 李小魚供圖
酒足飯飽後,我就叫服務員買單,也并沒有看小票,按服務員說的價格,微信支付了 358 元。本想換個地方和朋友再聚聚,無奈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我們就在這家店裡繼續聊天。
忽然一個念頭閃過:要不我開張發票,以後說不定有用得着的地方。
我就帶着手機,打開支付界面去前台開發票,等打出來發票看了一下,結果小票顯示得是 328 元。我剛要表示疑問,服務員就立刻和我道歉," 不好意思,我可能算錯了錢,這就給您補。"
看得出,服務員很緊張,給我遞現金的手也有些發抖,我就不再說什麼,他應該是無心之作,畢竟多收的錢不會直接裝進他的口袋,而人氣如此旺的飯店也不需要 " 欺騙 " 顧客來增加收入。
于是,我默默地接過了 30 元現金裝進了褲兜。
想想也挺有意思,好多年沒有見過現金的人,竟然有了 3 張 10 元 " 大鈔 ",而且是在 " 不經意間 " 獲得的。
和朋友簡單復述了剛才發生的一幕,朋友們也都驚喜于我 " 白撿 " 了 30 元錢,不過均表示,以後吃飯買單至少得看看小票,萬一多付了錢呢。
理發刷卡不看小票,被多刷了近 200 元
柒柒 | 26 歲 公司職員
如果你已經在理發店辦了卡,每次刷完卡,你會要小票看消費明細嗎?想必很多人都會忽略這個動作。
我以前也不會要,辦卡既為省錢又為方便,我又何必多此一舉,給雙方平添麻煩。直到有一次,我想查看下餘額,卻發現自己當了小半年的 " 大冤種 ",被多刷了近 200 元。
事情是這樣的,因為有個理發師剪得不錯,我在這家理發店充值了 2000 元辦了張卡。這名理發師的級别是高級理發師,日常理發的費用是 78 元,辦卡後的折扣價是 48 元。出于信任,每次去理發我都直接報手機号,前台會從系統中直接扣費,我也從沒索要過小票。
直到有一天,我剪完後想查下卡内餘額,前台小姐姐告訴我了一個遠低于我想象的數字。于是,當她在體統内找到我的消費記錄的時候,為确認,我提出想用她電腦看下具體明細。
來源 / 視覺中國
不看不知道,我最近 5 個月每次理發的扣費竟然是 78 元,理發店給到的解釋是給我剪頭發的理發師更新到了總監,所以費用有了提升。但整個過程中,并沒有人通知我這件事情,我的理發成本就這樣被莫名地提高了。
" 你們理發師級别更新是内部的事情,但是影響到我的單價都沒有告知,我并不想消費什麼總監級别的理發。" 我據理力争,但對方也不是吃素的,想讓我再多存 2000 元更新下卡的級别,享受更高的折扣。" 我暫時不想繼續充值,那就換理發師吧,直換到有我滿意的為止。但在此之前,你們要将我不知情的情況下多扣的費用返還給我。"
雙方僵持不下,最終店長出面,理發店不僅退還了我多扣費的部分,同時也沒有更換理發師,并表示之後還是按每次 48 元的費用收取。
從那以後,每次在理發店刷卡後我都會索要小票,這種要小票對明細的行為甚至延伸到了吃飯和購物中,為的就是避免莫名奇妙成為 " 大冤種 "。
幸虧核對了小票,不然少吃菜都不知道
阿飛 | 33 歲 設計師
一群人聚在一起吃飯,首選就是火鍋和烤串。
就在上個月,我和許久未見的老友們相約聚餐,5 個人一起去吃了烤串。我們這幾個老朋友都是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認識的,後來有的人離職跳槽,有的人裸辭創業,大家各奔東西,各有各的生活。不過,隔三差五我們還是會聚一聚,互相吐槽一下工作不順,或者生活不易。
北京很大,我們幾個人所在的區網域都離得很遠,所以我們每次聚餐都不太會挑不同的地方,就還是在海澱區我們最初認識的辦公區附近找幾家烤串、烤肉或者火鍋,翻來覆去就吃這幾家。大家也吃不膩。
由于總是去吃,和老板也很熟悉,最開始不論誰去結賬都會核對小票,但是我們每次點的菜品都差不多,價錢也差不多,所以後來漸漸大家就不要小票了。
但上次,我們差點因為不要小票,少吃了菜都不知道。
通常,我們點菜都是每個人報菜名,一個人負責在菜單上記下來再交給服務員。因為去的次數太多了,我幾乎也不用看菜單了,就點自己的老幾樣,除了必點的牛肉串,還有雞皮、雞胗、牛蹄筋、牛舌等等。
圖 / 阿飛聚餐菜品
阿飛供圖
老友聚餐當然也少不了酒,正好我們去的時候趕上店裡的酒水活動,188 元暢飲,我們就加了一個,5 個人喝了 4、5 扎的啤酒,又吃又喝又聊天,結賬的時候大家都已經微醺了。
我們通常都是輪流結賬,這次輪到我,我就去了前台,結賬的時候價格倒是和平時差不多,但是我忽然想起來通常我都會點雞皮但是這次好像沒吃到,但我當時以為是自己喝多了記錯了,就笑聲嘟囔了一句,這次雞皮感覺像沒吃到。
結果服務員聽到就告訴我," 我們今天雞皮賣完了,沒有告訴您嗎?" 我一聽,酒都醒了,立即說道給我看看小票吧。結果,一看吓一跳,我們少上了三道菜。
為了确認确實少上了,我把小票拿回去和朋友們核對,确實誰也沒吃到這些菜。
老板後來過來,解釋說當晚人實在太多,有的菜賣光了,有的可能上去别桌了,最後沒給我們核算。為了表達誠意老板額外送了一桌酒水,續存在餐廳下次來喝。
不過經歷這次事情之後,我再去餐廳吃飯,尤其是多人聚餐我都會核對小票,以免吃了 " 啞巴虧 "。
* 題圖及部分内文配圖來源于視覺中國。
* 文中柒柒、李小魚、典典、開開、阿飛、新新均為化名。
*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你有要小票的習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