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企業應當如何做好預測,開好經營分析會?,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華營管理私塾 Author 孫老師
來源 | 華營,管理智慧
咨詢合作 | 13699120588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談及經營管理,很多人會想到财務管理,其實兩者有很大的不同。
經營管理主要從業務視角出發,把實現商業目标和結果落地作為重心,體現了業務主管的責任和價值,以及管理能力。
财經管理更多是從 CFO 視角出發,體現出對業務管理的支撐,它不僅看财務數字,更要站在業務視角思考問題。只有把管理層培養成有經營意識的人,企業才會更具生命力和發展前景。
經營管理
應基于外部市場洞察形成戰略
經營管理的起點是基于外部市場洞察形成戰略。市場洞察有很多種:客戶洞察、行業洞察、财經洞察等。這些洞察對經營管理非常重要,我們要基于市場洞察來制定戰略。制定戰略後要在公司内部達成戰略共識,只有大家充分理解并支持,團隊的積極性才能被充分調動起來。
同時,我們也要制定年度業務計劃并形成業務預算。從 SP 到 BP,把所有的市場線索和機會點都列出來,形成今年的工作目标,其中包含的增長目标和相應的财務預算就非常重要。因為有了預算,才能讓戰略目标更清晰。
在這個環節中,還有最重要的一步:管理執行與監控。戰略執行其實就是一個經營管理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戰略執行比戰略制定更重要。因此,我們要做例行的審視,每半年要做全面的審視,年底要看 KPI 的完成情況,看高管 PBC 績效指數,并且要嚴格執行。
其實企業的經營管理就是把戰略目标變成結果。其中包含了對戰略目标的理解,戰略目标計劃的管理等,通過戰略管理确保公司能把戰略執行落地。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學華為學的就是過程管理。
經營管理的 " 望遠鏡 " 與 " 放大鏡 "
幫助我們找到更多的增長機會
只有當你具備了市場洞察能力,能夠把市場空間管理清晰的時候,你才能看到更多的增長機會。
我們經常用" 望遠鏡 " 和 " 放大鏡 "來形容經營管理。
◆經營管理的 " 望遠鏡 " 是指做經營管理必須看到三層空間,即整體空間、可參與的空間、目标市場空間。
◆經營管理的 " 放大鏡 " 是指把未來 3~5 年的空間映射到第二年時,能通過線索管理打開細分市場,看到更多的潛在線索。但潛在線索轉化成實際線索時需要進行引導,當客戶的想法接近我們方案的時候,就是我們的線索轉為銷售機會點的最佳時機,最後通過對機會點的有效管理達成訂單增長。
實現可持續高質量增長
主管要從銷售視角轉向經營視角
有很多公司認為業績就是訂貨合同,但如果一個合同沒有收入或者不能确認收入,那麼這個合同就形同虛設,包括利潤回款也是如此。我們進行經營管理,就是要實現高質量的增長。
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案例:
B 國市場規模巨大,華為經過漫長的準備,終于在 3G 時代來臨的時候成功突破市場格局,獲得了較大的市場份額。但當時有兩大痛點導致 B 國市場處于虧損狀态:
痛點一:合同質量差,客戶驗收等條款比較苛刻;
痛點二:當地稅法復雜,交付成本高。
針對這些問題,一線團隊做了以下措施:
措施一:提升合同質量。
措施二:提升合同履行效率。
措施三:降低 E2E 交付成本。
通過上述措施,最後我們實現了利潤轉正和持續增長。在華為,一直有這樣幾句話:持續有效增長,當期看财務指标;中期看财務指标背後的能力提升;長期看格局,以及商業生态環境的健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等。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只有建立持續增長的商業目标,才能牽引整個團隊解決關鍵問題,這就要求主管要從銷售視角轉向經營視角,充分理解什麼是可持續增長。
企業經營管理,五大提升之道
目前國内企業在經營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缺少戰略輸入,戰略管理與經營管理是兩張皮;
●缺乏高質量的年度經營計劃和全面預算管理,資源沒有對準戰略;
●責任定位不清晰,不能構築内部協同關系;
●缺乏項目管理經驗,無法實現端到端的項目利潤管控;
●缺乏經營管理的抓手,經營分析缺方法、工具、流程。
如何解決提升呢?企業要做好以下幾件事:
➣提升之道一:戰略執行要閉環,經營管理要下沉。
關于經營管理,任總有兩句話:第一句是戰略執行要閉環,第二句是經營管理要下沉。
關于戰略執行閉環,華為有其獨到之處。首先在戰略上要達成共識,目标制定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其次,戰略有預算管理,有資源和組織保障,各個部門高效協同;最後,還有過程管理和結果評估,最終形成了閉環管理。
所謂經營管理下沉,即從集團層面到 BU、再到區網域市場,到每一個國家市場。
➣提升之道二:要形成 " 業務 - 财務 - 業務 " 的循環。
我們經營分析的模型來自于 BLM,當我們從 BLM 模型的左半部分到右半部分的時候,内在的邏輯主要體現在機會和風險上,只有把這些要素進行有效洞察,才能回答以下問題:
●現有的市場、客戶、產品如何增長?
●為了實現增長,需要開拓哪些新的市場、產品和客戶?
●影響我們目标達成的主要風險是什麼?
●如何尋找戰略制高點和機會點?
●我們需要維持什麼樣的投資策略 ......
當我們在思考經營管理的時候,有這樣兩句話:沒有結合業務戰略的财務數字是電話号碼;沒有财務數字的業務戰略是講故事。
想讓戰略可量化管理,我們就需要 " 業務—财務—業務 " 的融合。在華為,做經營管理和戰略規劃都是由 CEO 和 CFO 共同投入,只有業務與财務融合,我們才能形成有效的閉環管理。
➣提升之道三:形成責任互鎖的三維責任中心。
在公司龐大的管理體系下,如何讓每個人權責分明?華為的做法是建立客戶維度、產品維度、區網域維度的三維責任中心,這樣才能實現相互協調,保障公司戰略執行落地。
➣提升之道四:上下結合的全面預算。
全面預算就是公司年度經營活動的依據,它不是财務問題,而是管理手段,是業務計劃的一種貨币化體現,全面預算就是自上而下(經營目标下達)與自下而上(業務預算)這兩者的協同。
全面預算負責牽引資源,在實現對機會的捕捉上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各級主管都要控制資源和協調資源,把資源投到關鍵的業務方向上去,全面預算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管理方法。全面預算不是一個财務預算,而是把業務目标跟預算相結合,實現經營增長的一個工具。
➣提升之道五:做好項目 " 概、預、核、決 " 四算。
項目概算、預算、核算、決算是項目經營管理中的關鍵活動。其中概算是設計項目利潤的過程,預算和核算是管理增收節點的過程,決算是傳承經驗的過程。項目四算拉通的服務對象是系統部以及各類項目組,價值在于支撐項目層面的經營管理。
華為配備了很多财務人員(PFC),任總說财務人員最重要的修煉和積累就是項目管理。現在也有很多人想了解華為公司的人才是怎麼培養的,其實所有人員招到華為公司來,前面幾個月都是要到客戶現場上去實操積累經驗的。
此外,預測能力能體現經營管理的水平,經營分析會是戰略落地的抓手。因此,做好經營管理,還要在預測和經營分析會上下功夫。
預測是經營的靈魂
▇ 01
什麼是預測
預測能力最能體現經營管理的水平。什麼是預測呢?
預測的定義:以業務計劃為載體并服務于業務計劃,是業務計劃的一種貨币表現方式,包括了交付、采購、產品開發等全面的管理,是對業務計劃目标和預測的概括。
預測,對一個管理者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事情。二十多年前任總和市場體系開會時,經常問我們:為什麼要做預測?要做多長時間的預算?
華為公司有很多設備都要有芯片,而芯片的采購周期通常是 12~18 個月。因此,為了保障貨源能夠持續供應給客戶,公司就需要準備 12~18 個月的中長期預測。這對當時的銷售部門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相信很多企業也有同樣的問題:預測分析不準,對于能否完成目标心裡存疑。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預測不準呢?
第一,業務和财務沒有融合,這是預測不準的核心原因。
第二,缺乏預測的意識和責任。
第三,缺乏預測方法論和數據的積累。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預測能力本質上就是經營管理水平的體現。
▇ 02
如何形成預測管理能力?
具體來講有以下幾點:
第一,盯住年度目标,按月滾動預測。
第二,機會是預測的基礎,機會清單管理。
第三,按區網域、客戶、產品三個維度展開預測。
第四,形成預測運營環,每周、每月召開一線銷售會議、交付會議和拉通會議,把各種信息拉通進行評估。
第五,把 " 預測可信度 " 作為各級主管管理能力的綜合體現。在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如果短期内實際和預測發生較大的偏差,就說明主管能力不行,通過這樣的指标來衡量主管的管理水平。
這裡再分享一個案例,當時我們有一個市場,其經營指标下滑,每個月指标都有偏差,導致未能達成全年經營目标。
我們的解決措施是:
1. 提升預測正确率:拉通業務計劃與預測,開展滾動預測與經營任務令。
2. 改善交易質量:改善籤約模式,做好計劃集成管理,發貨對準交付。
3. 組織保障:成立經營小組,做到過程管理可管理、可監控,一張表拉通銷售項目的訂、發、收回管理。
經過一年運作,一線團隊最終實現了扭虧為盈,正是由于實現了從忽視預測到重視預測的意識轉變,使得整個運作更加高效。
經營分析會是戰略落地的抓手
通過對不同企業的觀察,我們發現企業在經營分析會上會存在這些問題:
●經營分析報告質量差;
●沒有決議,開會效率低;
●開會時間很長,沒解決問題。
華為有個著名的 " 一報一會 ",其實就是經營分析會和經營分析報告會。要進行分析、報告、評估和總結,其核心目的就是要抓住機會,分析機會,落實機會。
經營分析會通常有哪些人參與?
以華為某個代表處為例,參會人員應該包括:代表、CFO、銷售主管、產品主管、交付主管、人力資源主管、管理辦公室主任等等。他們的分工責任如下:
●代表:對代表處 KPI 負責,主持經營會議;
● CFO:負責經營管理的日常工作;
●銷售副代表:負責客戶群經營指标,對盈利、客戶關系和客戶滿意度負責;
●產品副代表:負責定價,主要對產品銷售毛利負責;
●交付副代表:負責交付銷售項目,主要對交付成本負責;
● HR 主管:對于人力資源的費用和成本負責;
●管理辦主任:對流程優化負責,優化流程确保經營目标的達成。
如何規範經營分析會?
1、層層開會。從基層經營部門往上開,逐漸收斂。層層分析差距并承諾目标及行動。
2、理清會議流程。CFO 總結階段經營結果,直指差距,點出問題;各業務單元暴露銷售、交付、成本等問題,直指差距,承諾下一階段目标和行動。
3、執行跟進。CEO 下發會議決議,通過記分牌跟進執行進展;并在下階段的經營分析會中展現決議執行結果。此外,還會派遣高管和專家去一線戰壕指導和參與戰鬥。
此外,在具體的事項上,例如從細分目标到預算,最後到行動計劃,财經分析、成本測算等等來綜合評定預算和最終跟蹤時,都要有明确責任人。
我們常說只有一把手重視了,項目才能轉起來,光靠 CFO 是不夠的,所以說業務主管要承擔預算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只有把預算、核算做好了,經營管理才能落地,CFO 才能發力,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開好經營會的組織能力要求
業務線領導,經營管理的第一負責人
經營管理最重要的是一把手的責任和意識。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 STROBE 模型。
如圖所示,STROBE 模型包含五個角色:和諧有益商業環境的營造者、制定和執行戰略的領導者、全面運營結果的責任者、資源整合與設定的主導者、跨文化高績效團隊的開發者。
而要想把一個銷售主管轉化成一個經營主管,他就必須要具備應知應會的能力并且建立起上述角色。因此,華為要求所有的行政主管、項目主管都要參加角色認知的培訓和學習,從而牽引所有幹部和項目經理的意識轉變。
CFO 體系及對 CFO 的要求
對 CFO 的要求總結為 " 五懂 " 和 " 四有 "。其中 " 五懂 " 是指:懂戰略、懂產品、懂客戶、懂商業模式、懂項目經營;" 四有 " 是指: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有灰度。
" 五懂 " 相對容易一點,因為其偏業務。" 四有 " 比較難,因為它更多的是一種工作習慣、思維的轉變。
這要求我們 CFO 跟業務主管不能 " 穿一條褲子 ",又要合作氛圍融洽。CFO 需要了解業務,具備系統思維,既要敢于堅持原則,又要擅于堅持原則。所以任總說 CFO 懂業務就能成為 CEO 的接班人。
只有建立一個強大的 CFO 體系,才能既保障實現增長,同時對交易風險問題也有管理。
▇ 03
從 SP 到 BP 到 PP 的三層流程與管理體系
從 SP 到 BP 到 PP 的三層流程與管理體系其實就是戰略的制定過程,只有構建這樣一個流程,我們才有規範,有了規範我們才能保證質量,有了質量我們才能談效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