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搶鹽熱潮下的鹽業企業從來沒有高利潤?,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BT 财經
近日,因為日本核廢水排海事件,A 股鹽業板塊遭遇震蕩。
受此消息影響,近期國内一度出現搶鹽的浪潮,鹽業公司股價随即全面大漲。江鹽集團股價在 8 月 22 日大漲後,8 月 23 日再度漲停。當日,相關概念股持續走強,除江鹽集團外,大湖股份、蘇鹽井神也被漲停,雪天鹽業上漲 9.02%,中鹽化工上漲 6.71%。一時,鹽業上市公司股價幾乎都連續上漲。
自 8 月 25 日起,該板塊又迅速回落,其中江鹽集團股價由 18.60 元跌至 9 月 7 日收盤的 12.58 元,跌幅為近 30%。蘇鹽井神股價由 8 月 25 日的 12.09 元跌至 9 月 7 日收盤的 9.28 元,跌幅為 20% 左右。在經歷過短暫的瘋狂後,鹽業公司股價基本都回落至正常水平。像雲南能投甚至出現了股價三連跌的情況,可見日本核廢水排海對鹽業公司影響巨大。
日本排海事件對鹽業相關概念股帶來怎樣的震蕩?鹽業板塊的未來走勢是怎樣的?
鹽業公司從來沒有高利潤
投資人丁麗不會因為突發新聞事件而下重注,而是會結合企業自身營收和成長性進行理性分析。在日本排海事件後,丁麗很多夥伴都追上了鹽業公司,丁麗不為所動的原因是鹽業供應是民生保障工程,鹽業公司的财務數據實在一般。
" 我國井礦鹽儲備量驚人,根本不用擔心沒鹽吃,而井礦鹽完全不用擔心日本排海污染的影響,那些搶鹽的人完全是杞人憂天,人為制造了恐慌,搶鹽給鹽業公司帶來短暫的紅利,但回歸理性後,他們的股價也回歸正常。" 丁麗對消費者搶鹽表示不解,同時也為自己當時未跟進大熱的鹽業股而慶幸。
以江鹽集團為例,上半年江鹽集團總營收 14.59 億元,淨利潤 2.376 億元,同比分别下滑 5.54% 和 8.94%,其中毛利率和淨利率分别由去年同期的 36.41% 和 17.56% 下滑至 35.1% 和 16.93%。分别下滑了 1.31 和 0.63 個百分點。在上半年江鹽集團重要财務指标同比環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2022 年,江鹽集團整體營收不俗,總營收 29.36 億元,同比增長 42.86%,淨利潤 4.213 億元,同比增長 131.58%。但即便如此,江鹽集團的毛利率和淨利率也不過 34.01% 和 14.92%,14.92% 的淨利率,為江鹽集團近五年最高記錄,此前 2018 年和 2019 年的淨利率分别為 4.8% 和 3.06%,這樣的賺錢能力,很難讓人将鹽業和高利潤聯系到一起。
另外一家鹽業公司雲南能投上半年的業績就相對比較出色,上半年雲南能投總營收 12.89 億元,同比增長 5.24%,歸母淨利潤 2.981 億元,同比增幅達 69.08%。毛利率 46.67%,同比去年同期的 41.41% 提升了近 5 個百分點,淨利率 22.76%,同樣比去年同期的 13.77% 提升了近 9 個百分點,但是雲南能投的盈利水平在整個 A 股也屬于偏低的水平。
2022 年,雲南能投營收 26.12 億元,同比增長 11.25%,淨利潤 2.916 億元,同比增長 16.99%,毛利率為 39.84%,淨利率為 10.53%,相比 2021 年的 11.32% 有明顯下滑,而雲南能投的淨利率波動較大,2014 年和 2015 年淨利率分别為 1.8% 和 6.8%,其他時間則在 10% 以上波動,最高為 2016 年的 17.89%,但 2017 年就下降至 11.05%。通過近 9 年的淨利率波動發現,其淨利率在 11% 左右為正常值。同樣不是高利潤的企業。
丁麗介紹稱,受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影響,A 股市場多個板塊逆市走強,在 23 日盤中走勢中,水產、核污染防治、食品檢測、鹽業等概念逆市表現活躍。很多板塊在兩日内都大漲 10% 以上。
部分異動股股價表現 數據來源:Wind
丁麗指出投資者不應該被新聞事件所左右," 在價值投資體系當中,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企業的發展,企業的未來是怎樣的,企業的發展如何,每季度和每年度的報表如何,競争優勢在哪裡,會不會被削弱,護城河夠不夠寬廣,這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東西。新聞事件短期内或可能對企業的股價造成一定波動,但這種波動回歸市場本質後很快會回到正常水平。"
不可否認的是,随着日本核廢水排海,相關概念板塊上漲幅明顯,據 Choice 數據統計,水產養殖、核污染防治、淨水概念、土壤修復、食品安全等板塊漲幅居前。這也是日本排海事件給相關概念股帶來新的機遇。" 即便是短期帶來一定的漲幅,但我個人認為還是要理性看待,市場才是檢驗的唯一标準。因為食鹽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價格有國家保障,一直變化不大,這也導致很多鹽業公司很難獲取高額利潤。" 丁麗對 BT 财經表示道。
海鹽占比的急劇下滑
丁麗所說的我國不缺鹽是指食用海鹽占比的下滑。如果從成本角度來看,海鹽的成本更低,也是前些年我國居民主要生活用鹽來源,這一比例可以從 2004 年的官方數據中得以體現。2004 年中國制鹽生產能力達到 4700 多萬噸,鹽產量 4300 多萬噸,當時海鹽約占 60%,井礦鹽約占 30%,湖鹽約占 10%,也就是說,過去一段時間老百姓食用鹽中有六成左右來自海鹽。
中國鹽業協會會長王小青近期公開表示,目前海鹽已經不是中國食用鹽的主要來源。經過多年發展和食用習慣的改變,為了照顧中國消費者的習慣,中國的鹽業公司普遍将海鹽作為次要的材料來源。海鹽、井礦鹽、湖鹽,其構成比例分别為 22%、61%、17%。海鹽由原來占比超過六成變成剛過兩成,而井礦鹽由原來的占比三成一躍超過六成,其中湖鹽占比也有所提升,占比提升 7 個百分點。王小青會長只從鹽業產量占比上說明各自占據的比例,尚無法準确說明食用鹽領網域的占比,而普通老百姓關注的是食用鹽領網域。
BT 财經查閱到我國最大的食鹽生產企業中鹽集團發布的數據,因我國對食鹽實行定點生產管理,中鹽集團的數據較為準确,這份數據表明,當前我國的食鹽產品結構占比為井礦鹽 87%、海鹽 10%、湖鹽 3%,我國居民食用鹽已經以井礦鹽為主,井礦鹽和湖鹽占比高達 90%,而井礦鹽和湖鹽生產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響。
以中鹽集團為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鹽企業,中鹽集團食鹽年產能超過 1000 萬噸,其中 95% 為井礦鹽,4% 為湖鹽,海鹽占比僅為 1%,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 我們以前基本都是食用的海鹽,那是因為成本低,但海鹽的提純上不夠與時俱進,不如井礦鹽的口感好,現在基本都是食用井礦鹽,在工業化進程中,井礦鹽的成本也被大幅下降,這也是海鹽占比逐年走低的原因。" 消費者王榮喜認為井礦鹽的純度更高,是老百姓喜歡的主要原因。" 井礦鹽的原料都是從千米之下的地下鹽礦床或者是天然滷水,這些原料的源頭所含有的礦物質種類是非常多的,雜質也很少。井礦鹽的原料源頭就要比海鹽的原料源頭更加的讓人放心。因為井礦鹽的雜質更少,純度更高,不會被污染。"
我國食用鹽儲備量驚人
其實這次搶鹽事件并不是第一次,2011 年,日本海嘯造成福島核電站核洩漏。早在當時,核洩漏的恐慌情緒就一下在全國蔓延開來,搶鹽也成為了民眾第一反應。12 年一個輪回後,想不到還是因日本福島的原因再次造成搶鹽。
既然是搶鹽,那應該是缺鹽才會造成這種哄搶現象,但事實卻是我國不僅不缺鹽,甚至食鹽儲備量大得驚人。
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我國當前鹽礦的基礎儲量為 842.5 億噸,目前每年原鹽的年產量為 9775 萬噸,基數極為龐大。而目前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逐漸健康化,少油少鹽成為健康飲食的新标準。據北京知名三甲醫院主任醫師楊曉軍介紹,目前世衛組織的推薦标準是成年人每天攝入量不超過 5 克,即便我國老百姓的飲食習慣已經有較大改變,但中國人平均食鹽攝入量應該是大于這個标準,成年人每天吃鹽較多,嚴重的超标,平均每人每天吃鹽 10g。以此标準換算的話,我國 14 億人,每年約需要耗費 500 萬噸左右食用鹽,而從已知的食用鹽儲備量來看,足夠 14 億人吃上 16000 多年。
而這只是已探知的食用鹽儲備量,很多深埋在地下數千米之下的井礦鹽尚未被發現,從近年發現的超大規模井礦鹽來看,已探知的井礦鹽比例并不高,大量未知的井礦鹽還等待探知和開采。我國的井礦鹽分布很廣,四川、湖北、湖南、陝西、江蘇、河南、江西、青海都是大產區,在已經開采的井礦鹽中,随随便便拿出來一個鹽礦就夠全國人民吃上幾千年。比如在被譽為 " 中國岩鹽之都 " 河南平頂山的葉縣,有一座面積超過 400 平方公裡的井礦鹽田,岩鹽儲量高達 3300 億噸,在非常利于開采和加工的情況下,僅僅一個鹽礦的儲備量就夠全國人民吃 33000 年。
除此之外我國的湖鹽儲量十分可觀,全國各地分布着數千個鹽湖。青海茶卡鹽湖、青海察爾汗鹽湖、山西運城鹽湖和新疆巴裡坤鹽湖是其中較為出名的鹽湖,其中青海察爾汗鹽湖中的鹽類礦產就高達 600 億噸左右,同樣夠全國人民吃上 6000 多年。
核污染治理、防輻射等板塊迎利好
在鹽業股經歷劇烈震蕩後,中國鹽業集團、江鹽集團、蘇鹽井神以及雪天鹽業等多家鹽業公司相繼發出辟謠聲明,多家鹽業公司的聯合聲明,向公眾釋放了中國不缺鹽,日本排海事件對中國食用鹽影響有限的訊号,在暴漲了數天後,鹽業股股價趨于平穩。
除了鹽業股被關注之外,核污染治理相關公司同樣備受關注,8 月 25 日,建龍微納盤中一度 20% 漲停,中電環保一度漲幅達 18%,三達膜一度漲超 12%。
建龍微納在互動平台表示,公司核廢水放射性元素脫除專用分子篩已完成產品開發工作,相關產品已獲得 2 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目前尚處于市場拓展階段。中電環保稱關注日本向海洋排放核廢水的進展,若有業務處理需求,經公司系統評估後可參與相關業務。三達膜表示,公司目前在核電站的業務應用場景是處理核電站的高矽廢水,處理核電站的高矽廢水是解決核電站普遍存在含硼水中溶矽高的問題,從而保證核電站機組的安全運行。
三家核污染治理的相關公司境況基本一樣,都是在 8 月 25 日之前經歷一波連漲,在 8 月 25 日之後,都出現了連跌,但總體趨勢上看,如今的股價均高于大漲前的股價,總體來看,這些企業不僅迎來資本的關注,也會在未來業務層面尋求到更多的增長點。
投資人史保剛則認為,日本排海事件後,對很多行業會有較大影響,但也會給淡水水產養殖、核污染治理、防輻射等相關行業企業帶來一定的發展機遇。" 海產品行業肯定遭受重大打擊,居民消費将轉向淡水養殖,這對淡水養殖行業是一大利好,其他相關產業因排海後造成多大的影響,短期内難以評估,防輻射等產業,在未來會有較大發展空間。但短期内影響其股價的還是業績表現,業績不夠好的企業,很難支撐其股價持續走高。"
以建龍微納為例,今年上半年營收 4.983 億元,同比增長 23.24%,歸母淨利潤 7501 萬元,同比下滑 8.14%,增收不增利。中電環保上半年營收 5.559 億元,同比下滑 10.97%,歸母淨利潤 8109 萬元,同比增長 11.64%。可見兩家公司的中報業績各有不足。
在經歷一波暴漲之後,如今受日本排海事件影響的鹽業公司股價回歸平穩,部分行業也經歷了大起大落。日本核污水排海,不僅給本國漁業帶來災難性的傷害,還會對我國部分企業帶來一定風險,同時也給一些企業帶來發展的利好。目前該事件對我國企業帶來的震蕩還在持續,未來影響幾何,BT 财經将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