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倪妮怎麼成了内娛第一花瓶,歡迎閱讀。
2019 年金雞獎頒獎禮的時候,單純作為嘉賓出席的倪妮曾拒絕過媒體采訪,留下金句:
" 我沒有作品,沒有底氣。"
坦蕩真誠,倒是在當時收獲了不少好評。
四年過去,倪妮的履歷裡多出了許多新作。
劇集方面,和劉詩詩合作了都市劇《流金歲月》,在主旋律單元劇《功勳》裡和雷佳音搭檔演過夫妻;電影方面,她先是在《拆彈專家 2》裡搭檔劉德華,再是與旅韓多年終于歸國的大導張律合作,拍了文藝片《漫長的告白》,如今,她又成為了暑期檔票房爆款《消失的她》的女主角。
不算高產,但也沒怎麼停歇。
但她總還是會給人一種 " 差了一口氣 " 的感覺。
說白了,倪妮始終都還沒能達到她剛出道時大家對她的預期。
甚至,在大多數作品裡,倪妮都是被當成花瓶來使用的。
不管是文藝片還是商業片,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導演們對倪妮的使用,更多看重的還是她外在的容貌與氣質,而非内在的演技和魅力,這也導致了她近些年始終缺乏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換而言之,倪妮最能拿得出手的角色,依然是《金陵十三衩》中的玉墨,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以《消失的她》為例。論演技,觀眾記住的更多的是朱一龍,論人設,則是文詠珊的形象更加驚豔。倪妮戲份雖多,卻更像是個徒有美貌的工具人,美則美矣,飒則飒矣,但角色身上并沒有特别迷人的亮點。
沒人會在看到陳麥後大呼驚豔,因為大家都相信倪妮可以更加驚豔。
陳麥這樣的角色,我稱之為 " 高級花瓶 ",她不同于過往我們傳統印象中的花瓶角色,除了要展示自己的美貌,作為影片中的一道風景出現,還需要承擔很多幫助劇情推進的戲份。
演這樣的花瓶角色,需要有演技,沒有演技演不下來,但觀眾看到這樣的花瓶角色,只會記住美貌而會忽略演技,因為這樣的角色本質上還是導演的工具人,沒什麼靈魂。
倪妮俨然成了内娛最适合演這種高級花瓶角色的演員。
她演技不差,台詞過關,美貌更是公認,出現在任何場合與任何人對戲,都豔光四射,氣質奪人。
但她如果因為《消失的她》大賣而順着這條路演下去,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以她的天資,本不該只作為一個高級花瓶出現。
倪妮的起點很高。
" 謀女郎 " 這三個字,對于國内女演員來說,就像是一道金邊,熠熠發光。
我們都記得《金陵十三钗》裡的玉墨。
那個性感撩人的玉墨,一雙眼睛楚楚動人,走起路來婀娜多姿,一口頗為正宗的英語口語更是讓這個角色魅力非凡。
我第一次看倪妮演戲,就記住了她的名字。
那是 2012 年。
我甚至不敢去想象有這樣條件的女演員将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下一個鞏俐?下一個章子怡?還是第一個倪妮?
24 歲,從未當過演員的倪妮被張藝謀挑中,成為了玉墨,成為了新一代的謀女郎,而她的表現,也足以回報張藝謀的慧眼識珠。
在《金陵十三钗》中,倪妮不但完成了導演分配給她的任務,更是完美地借着玉墨這個角色散發出了自己迷人的魅力。
似乎一瞬間,東方女性的性感,就全溢在大銀幕上了。
在張藝謀的調教下,沒有表演經驗的她,也老道地像個戲骨。
我不敢說,《金陵十三钗》時期的倪妮有多麼純熟的演技。
但我敢說的是,她有過人的天資。
一個演員,要說是 " 老天爺 " 賞飯,無非兩點。
一個叫底子,一個叫靈性。
倪妮的底子太好。
她那張臉,沒有像洋娃娃一般精致的五官,卻有種專屬于自己的魅力。
我們可以稱之為 " 演員臉 ",或是 " 電影臉 "。
簡而言之就是三個字:
辨識度。
别小瞧了這三個字。一個演員,想要被觀眾記住,靠的絕不是有多麼好看,而是好看得多麼有特點。
甚至不用好看,只要有特點,也更容易被觀眾記住。
網友們總是喜歡懷念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那個美人輩出且各具特點的時代。
人們會記住林青霞的英氣、邱淑貞的性感、王祖賢的魅惑,這就叫 " 辨識度 "。
倪妮的長相,很有特點。
有人把她歸類于 " 鲶魚系 " 女星,但鲶魚系女星多了去了,倪妮在其中依然算得上是出挑,再臉盲的人,也不會分不清楚倪妮和其他人的區别。
她的氣質也是卓群的。
很難去形容倪妮身上的氣質。
或者說,她是百變的。
她可以是白玫瑰,也可以是紅玫瑰。霸氣時英氣縱橫,嬌柔處百轉千回。
演女俠,她站在那裡就氣場全開;演風月女子,她也能拿捏自如。
這就是底子。
說到靈性,那更是倪妮不缺少的東西。
她的眼神裡有戲。這沒人能否認。
所謂眼神裡有戲,說白了就是一種對鏡頭的敏感度。
或者說是一個演員對于電影這門藝術的感知力。
倪妮有。
你看玉墨,抽煙走路唱歌說話,處處都是戲。
她剛出道還不那麼會演的時候,她也沒演得做作,反倒是自然平實,楚楚動人。
" 自然 " 這兩個字,有的演員演了一輩子,也不懂。
按理說,有着這樣的起點和這樣的天資,倪妮的演藝生涯該是一帆風順的。
事實上,她出道這些年來,路走的确實不算坎坷。
她當然是一線,有着絕佳的時尚資源,日常上熱搜,随便拍張照片,都能夠豔壓一大群人。
她也有着一定的人氣基礎,從來都不會缺戲拍。
但我還是覺得她可惜。
或者說,她這些年裡的發展出現了偏差。
一言以蔽之:
演員倪妮,漸漸成了明星倪妮。
二者有區别嗎?
那要看是以路人角度去看,還是以觀眾角度去看。
成為明星自然無可厚非。
倪妮有長相有身材也有時尚感,她想多賺錢也是人之常情。
但我說過,我曾無限憧憬她的未來。
我依然期待她能成為鞏俐、章子怡那樣的演員。
可惜的是,她現在連同門的周冬雨都追不上了。
她一度并不是很會接戲。
成名之後,在 2013 年,倪妮接拍了兩部電影,分别是《我想和你好好的》以及《等風來》,兩部文藝愛情片,前者節奏混亂,後者不知所雲到像是尼泊爾旅遊宣傳片,讓人着實有些心疼片中的倪妮。
雖然她表演地賣力到有點兒歇斯底裡,但出演這些電影,并不能夠給自己加分。
2014 年年底,張一白狠狠地涮了全國觀眾一把,耀眼的卡司,本來還算好看的小說藍本,天後王菲演唱的熱門主題曲,卻造就了騙了無數人票錢的國產狗血青春片《匆匆那年》。
在《匆匆那年》裡,我們已經看不到那個眉眼間都是戲的倪妮了,裝瘋賣傻強做清純,浮誇的演技讓她飽受批評。
後來的《新娘大作戰》,也是同樣的問題。
再往後,《28 歲未成年》平庸到了無聊的地步,《奇門遁甲》更是劇本糟糕到讓徐克也無力回天。
倪妮當然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于是立馬提高了接戲的品質,和陳坤合作了長篇大劇《天盛長歌》。
可惜,這又是一部檀香木馬桶般的作品,徒有其表,審美在線,制作精致,演員用心,但劇本平庸,節奏冗長,最終還是收視撲街。
她其實很會挑合作對象,知道什麼樣的男演員能與自己產生化學反應。
與陳坤搭檔完《天盛長歌》,她與張震兩次合作,先是電影《雪暴》,再是仙俠劇《宸汐緣》。
《雪暴》依然失于劇本,有些山寨版《八惡人》的意味,并不出彩。《宸汐緣》則其實質量不錯,在一眾古偶仙俠劇裡算得上是精品,張震和倪妮也成功地诠釋出了 CP 感,但可惜閱聽人存在偏差,這部劇一開始口碑并不太好,被罵土味,等到後期口碑反轉,卻也不可能大爆了。
這之後,倪妮又和劉詩詩合作,走起了 " 百合風 ",在《流金歲月》裡演朱鎖鎖。劇集改編自亦舒小說,本該是年代戲,但放在了現代背景下,略顯違和,劇情本身也有不少槽點。但倪妮的角色還算讨喜,她算是赢回了一些觀眾緣。
金雞獎上她說自己 " 沒作品沒底氣 " 之後,她也有過衝擊大獎的嘗試,比如《漫長的告白》。但海歸而來的大導張律初次回國拍片,有些水土不服,遠達不到自己在《慶州》、《豆滿江》等電影裡呈現出的水準,倪妮的表演已經足夠細膩,但還是稱不上有太多的發揮空間。
直到《消失的她》上映,雖然是票房爆款,但我們也很難說倪妮在商業片裡有多麼能 " 扛票房 ",畢竟,片爆人不爆,再喜歡倪妮的人也得承認,倪妮的角色沒有特别出彩。
倪妮始終沒能達到剛出道時人們對她期許的樣子。
要知道,她甚至還沒有拿過一項真正意義上有含金量的表演獎,三金之中,也只拿到過一次提名而已。
我們沒必要政治正确地說女演員的演藝生涯有多麼漫長,說只要努力就一定等得到好角色,留給倪妮突破舒适區的時間,其實也就是這五到十年之内了,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之間,是女演員走向成熟後最珍貴的黃金歲月。
希望她别給自己定型。氣質别定型,角色也别定型。一直做特别飒的御姐其實也挺無聊的,一直演高級花瓶,表演中的靈性就會越來越少了。
内娛不缺花瓶,不缺明星,缺的是有特點有魅力的好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