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豪華車戰場上的大象轉身,奔馳2024财報透露出哪些端倪?,歡迎閱讀。
來源:奔馳官方
2025 年伊始,汽車行業的财報季宛如一場豪華盛宴陸續上桌。當特斯拉、福特、沃爾沃紛紛亮出自己的成績 " 後,德系豪華品牌的扛把子——梅賽德斯 - 奔馳也終于交出了答卷。
2 月 20 日,梅賽德斯 - 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股票代碼:MBG)公布了 2024 年财報,這份來自德系豪華陣營的第一份答卷,展示了一家百年老店在動蕩市場中的穩健與掙扎。
數字背後的喜憂參半
看表面,奔馳交出了 " 穩健 " 的成績單——集團息稅前利潤(EBIT)為 136 億歐元,工業業務自由現金流高達 92 億歐元。但細究之下,這些數字背後隐藏着不容忽視的下滑趨勢:息稅前利潤較 2023 年的 197 億歐元下降了驚人的 30.9%,營業額也從 1524 億歐元萎縮至 1456 億歐元。
特别刺眼的是乘用車業務數據:調整後息稅前利潤從 143 億歐元跌至 87 億歐元,調整後銷售利潤率(RoS)也從 12.6% 跌至 8.1%。這些數字無情地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即使是豪華品牌的旗艦,也無法逃脫市場變革的洗禮。
奔馳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這份答卷上的 " 瑕疵 " 來自銷量減少、淨價降低和不利的車型組合——而這正是豪華車企在新能源轉型浪潮中普遍面臨的困境。
财報中還顯示,奔馳集團的研發成本保持在較高水平,2024 年研發支出為 97 億歐元。
這 97 億歐元的研發支出,分配得頗有玄機:乘用車部門獨占 87 億歐元,主要投向 " 未來平台和科技 ";輕型商務車部門獲得 10 億歐元,重點開發 VAN.EA 和 VAN.CA 平台。這些投入背後,是奔馳對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孤注一擲。
中國市場:奔馳的救命稻草?
在這份财報中," 中國 " 二字的出現頻率高得驚人,幾乎成了奔馳高管們萦繞心頭的咒語。
2024 年,奔馳在中國市場交付新車 71.4 萬輛(含乘用車及輕型商務車),蟬聯豪華品牌銷量冠軍。中國市場既是奔馳全球最大的區網域市場,同時也是其技術創新的中心。
奔馳官方表示,從 2025 年起将在三年内推出覆蓋所有細分市場和驅動形式的新車型,并且将為中國市場打造多款專屬車型。
2025 年,北京奔馳将投產全新純電長軸距 CLA 車型,搭載由中國團隊主導研發的 " 無圖 "L2++ 高階智能駕駛系統;2026 年,将投產長軸距 GLE SUV 新車型;2027 年,福建奔馳将基于 VAN.EA 平台推出豪華純電 MPV ——這些計劃也勾勒出了奔馳對中國市場垂涎欲滴的野心。
此外," 京滬雙引擎 " 研發格局的形成,更是奔馳押注中國市場的關鍵一步。其中北京研發中心負責整車開發與智能駕駛,而上海研發中心則側重軟體與用戶體驗。
奔馳的電動化戰略以 " 平台化 + 智能化 " 為核心。MB.OS 作業系統将成為全系車型的 " 數字底座 ",支持高階自動駕駛與個性化服務。而模塊化架構提升了生產的靈活性,使奔馳能夠快速響應中國市場需求。
大象轉身與新貴崛起的對決
放眼整個 2024 年财報,奔馳展現出的不僅是數字的波動,更是一種戰略上的進退策略。
電動車毛利率低于燃油車的現實,中國市場持續的價格戰,讓它既要面對當下利潤的短期陣痛,也要為未來競争力埋下伏筆,這些都考驗着這家百年豪華品牌的耐力與智慧。
為應對利潤壓力,奔馳還啟動了 " 企業運營提升計劃 ",其措施包括:與供應商聯合應對原材料成本波動、通過工廠自動化與流程精簡等等。例如,北京奔馳引入了人機協作的視覺檢測機器人,通過 AI 大模型檢測零部件。
梅賽德斯 - 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Ola K ä llenius)強調:" 未來的競争力取決于精幹與敏捷。" 這種 " 節流 " 與 " 開源 " 并重的策略,為公司提供了财務韌性。
如今的豪華車市場已不再是 BBA 三足鼎立的安逸時代。一邊是寶馬、奧迪加速電動化轉型,一邊是蔚來、華為智選車等中國新貴虎視眈眈,奔馳猶如一頭在風暴中試圖轉身的大象,動作雖然笨拙卻不得不堅定。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王垚、編輯|李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