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這國產片票房也太慘了......,歡迎閱讀。
前天下午,《永安鎮故事集》的制片人黃旭峰的一則微博視頻登上了熱門。
視頻中說:
自電影上映以來,排片降到 0.7%,每天只有幾萬塊錢的票房,還有不少觀眾給了差評,他感到一種從業 14 年來前所未有的灰心和絕望。
9 月 8 日,這部曾經入圍戛納的國產片悄悄登陸内地院線,卻幾乎無人問津,上映至今也才将将超過 260 萬票房。
這與動辄單日票房破億的國產片相比,可以說是雲泥之别。
内地院線向來是重商業片,輕文藝片。
但從這部電影的質量上來說,實在不該如此。
《永安鎮故事集》
這是一部講述 " 拍電影 " 的電影,三段式結構,每段獨立成章,又彼此聯系。
有一個劇組,為了拍攝名叫《永安鎮故事集》的電影,來到永安鎮。
這是一個位于湖南的安靜小鎮,鎮上的常駐居民不多,自從不遠處修建旅遊度假區後,一部分人都搬去了江對面,永安鎮的人就更少了。
這個鎮子沉默,凝滞,單調,平靜得仿佛什麼也不會發生。
" 在永安鎮什麼都不會發生 ",成了貫穿電影始終的一條線索。
第一個故事,獨自等待。
鎮上唯一一家旅店,也是餐館,迎來了這群難得一見的客人——來自北方的電影人。
小店包攬了劇組人員的吃住,而這群扛着大大小小攝影機的客人們,也闖進了老板娘小顧(黃米依 飾)波瀾不驚的人生。
小顧年紀輕輕,就肩負起家庭重擔,照顧尚在襁褓裡的孩子和打理小店,填滿了她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
如果忽略她那有點土氣的打扮,你會發現她有着不輸于電影明星的精致面容,就連導演都誇她長着一張電影臉。
她不屬于永安鎮,她分明值得更廣闊的天地。
小顧的眼睛亮得仿佛能洞穿一切,總是靜靜觀察着這群聲勢浩大的客人們。
他們舉起酒杯熱血沸騰:
為華語電影,幹一個!
他們還經常發生争執 ......
編劇說,小鎮上能有什麼女性意識,她離開不就是為了錢嗎?
可導演卻說,我們就是要寫一個在小鎮上覺醒了女性意識的老板娘,這有什麼不對?
原來,他們要拍的電影裡也有一位老板娘,打算離開永安鎮。
老板娘的故事,在小顧被平淡日常消磨得日漸疲憊的心裡,蕩起了一圈圈漣漪。
她或許萌生了一個念頭:萬一,我也能離開永安鎮呢?
那麼眼前這個永安鎮唯一的變數,這個劇組,就是她最大的機會。
小顧開始主動接觸劇組的工作人員,有時是一句簡單的閒話家常,有時是在飯後為他們額外送上的水果。
終于,她獲得了一次代替還未進組的女演員試裝的機會 ......
這可能是她最接近電影的一次。
這是一個極富詩意的故事,頗有一種 "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樓上看你。" 的意味。
小顧是那個站在橋上的人,她所看到的風景,既包括這群電影人,也包括他們口中那部準備拍攝的電影。
而看風景的人,自然是銀幕外的我們,即觀眾。
也就是說,原詩在這個故事的語境下可以改成:你站在鏡頭外看電影,看電影的人在銀幕外看你。
巧妙的是,小顧與她所注視的電影主角,因為有着相似的身份 " 餐館老板娘 ",又都出身于永安鎮,產生了一種宿命般的聯結,也構成了彼此命運的映照。
二者對于 " 出走 " 的共同渴望,完成了這段故事的主題表達,而兩人命運最終的不同去向,也讓銀幕外的我們倍感唏噓。
這讓我產生好奇,這部電影的觀眾裡,是否也會有着一個與兩位老板娘命運相似的人?
身處相似困境的兩名女性,又會在她的心裡產生怎樣的漣漪?
第二個故事,她看上去很美。
人過中年的女演員陳晨(楊子姗 飾)姗姗來遲,終于趕赴永安鎮,加入劇組。
這裡是她拼了命的逃離,卻在二十多年後又重新回歸的故鄉。
永安鎮不大,幾乎人人都認識,遍地都是陳晨的舊相識。
身在旅遊公司的老朋友,第一個出場,極其熱情地招待她。
說是招待,其實是沒有提前打招呼,就拉她為本地旅遊景點站台,甚至讓她陪老板吃飯喝酒。
第二天,又一位老同學和她 " 偶遇 ",拉她回家吃飯叙舊。
一回到家,同學和老婆一起,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讓陳晨想想辦法,幫忙把家裡的孩子塞進藝術學院,或者塞進劇組。
陳晨在夫妻二人的争吵聲中落荒而逃,卻被趕上來的同學罵了個狗血淋頭:你白天還說懷念這裡的生活,現在來看我們的笑話了!?
回到下榻的酒店,陳晨意外發現打掃房間的服務生,竟然是童年玩伴。
陳晨想與她叙舊,可對方的态度禮貌而生疏,言談間盡是躲閃。
身份的懸殊如同一道巨大的鴻溝,将兩人舊日的情誼狠狠切割。
盡管小有名氣,衣錦還鄉,可陳晨的處境卻如此尴尬。
她雖然是故事的主體,卻也是永安鎮上的客體,她被審視,被窺探,甚至被排斥。
片中沒有用直白的情節去表達陳晨的失意,卻在這裡加入了一個神來之筆。
陳晨坐在保姆車上,在車窗玻璃上畫下一只眼睛。
霧氣蒸發,這只眼睛裡,先後流下了兩行淚水。
這場戲沒有加特效,據導演所說反復拍了 20 多條,只為追求陳晨畫完眼睛後,剛好有一滴水珠滑落。
而最終呈現的版本,沒有刻意為之,拍完後恰好捕捉到眼睛裡流下第二行淚。
導演說,就像是被電影之神眷顧一樣。
後來,這個鏡頭也被做成了本片的動态海報。
如果只看這兩個故事,這是一部極具現實主義色彩的作品。它所描繪的永安鎮,我們盡管陌生,卻也如此熟悉。
因為跟不上城市化的進程而被迫 " 死去 ",大量年輕人紛紛逃離,這樣的小鎮在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上,有太多。
難以逃離的家鄉,回不去的故土,和最終也找不到的歸屬感,成為一代人的鄉愁。
電影選擇用平靜的視角去呈現這一切,真實得像是一部紀錄片。
而第三個故事的加入,又為本片提供了新的觀賞視角。
第三個故事,冥王星時刻。
還記得在第一個故事中發生争執的導演(劉洋 飾)和編劇(康春雷 飾)嗎?
因為對于老板娘的命運難以達成統一,兩人在吃飯時争論被小顧聽到,所以有了故事一。
因為劇本遲遲無法定稿,無法将完整劇本發給演員,陳晨有大把空閒時間在永安鎮叙舊,才有了故事二。
因為以上種種,又有了故事三 ......
在第三個故事裡,導演和編劇每天都在互怼,怼出了不少揭秘影視行業亂象的金句:
" 給 3000 塊錢就能打 5 星的影評人。"
" 評價一個制片人的好壞就是看他是否幹預創作。"
" 制片人怎麼老往我這塞演員啊?"
直到故事結尾,導演和編劇依然難以達成統一。
劇組經歷了拍電影所能遭遇的至暗時刻——開拍前推翻所有劇本重新籌備。
而這幾乎也是《永安鎮故事集》拍攝過程中的真實遭遇。
原劇本發生在 90 年代末,四段式結構,故事中也有一個想要離開小鎮的老板娘。這個劇本被推翻後,導演魏書鈞和編劇康春雷(在本片中也飾演編劇)只用了 10 天就寫出我們如今看到的新故事。
它引入了元電影的概念,也就是将電影本身作為被拍攝的對象,并且時刻将創作者的表達在其中構成自我反射的效果。
從中我們能看到導演和編劇在創作時的糾結與掙扎,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表達了電影人的自嘲與自我消解。
2 年前,這部電影在平遙電影節放映時,曾引起莫大關注。
豆瓣開分高達 8.3,甚至還攬獲兩項大獎,引起不少影迷的期待,眼巴巴地盼望着它上映。
但公映 7 天以來,不但票房不如預期,評分也降到了 7.5。
從短評内容上看,給出差評的觀眾似乎也不是刻意抹黑的水軍,而是真的不喜歡這部電影。
本片最大的問題,其實也不是這些差評。
畢竟 7.5 分在同檔期的國產片中,已屬佼佼者(如果不算一再延期放映的《封神》)。
真正讓《永安鎮故事集》陷入尴尬境地的原因,還是排片占比太低。
到今天甚至已經降到 0.1%,不少影院每天只放映 1、2 場,檔期還是在深夜。
這讓很多觀眾即便是想看,也找不到合适的時間,就連打差評的機會都沒有。
影院不給排片,是從自身盈利角度考慮。
《永安鎮故事集》既沒有流量明星坐鎮,也沒有強力宣發的支持,又是一部閱聽人極小的文藝片,的确很難在排片上獲得什麼優勢。
基本所有的國產文藝片,都會面對這個尴尬的境地。
我沒有辦法和答案。
唯有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