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江西巨富勇闖豬周期,歡迎閱讀。
文 | 巨潮 WAVE,作者|謝澤鋒,編輯 | 楊旭然
商場征伐的殘酷,在正邦科技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
不到 4 年時間,原江西首富林印孫無奈将自己創辦的企業拱手讓出。去年年底正邦科技重整大戲落幕,江西第一豬企城頭變換大王旗。江西同鄉鮑洪星的雙胞胎集團正式入主,成為新的話事人。
瘋狂的豬周期既能創造首富,也能毀滅财富。在前所未有的誇張上漲和下跌之後,產業鏈上下的企業也開始接受命運的沉浮。
賭徒林印孫卷鋪蓋走人,但巨富鮑洪星面臨的仍是一道難題。當下,豬周期仍在歷史低位徘徊,而牧原、溫氏、新希望等行業龍頭還在擴張,每一位玩家都期望成為周期反轉後的幸存者。所有人都在繼續下注,所有人都在繼續煎熬。
一個不争的事實是,行業大幅增產,供給持續大于需求,豬價持續磨底,養豬業似乎已經陷入了出不來的循環。資本天然的擴張和掠奪屬性,讓行業殘酷的厮殺至今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鮑洪星選擇在此時入局豬周期顯然是兵行險着。但敢于如此下注,也必然會有其相對獨特與眾不同的考慮。其中的答案,可能就在雙胞胎集團高居全國第一的豬飼料業務上。
01 厮殺
即便全行業陷入大面積虧損,即便正邦、傲農前車之鑑不遠,養豬行業卻仍然在激進擴張。2023 年,TOP20 企業生豬出欄量共計近 2 億頭,同比增長接近 20%,其中 19 家企業創下歷史新高。
牧原、溫氏、新希望的擴產仍在穩步向上,而巨星農牧、唐人神、天邦食品的同比增幅,也均在 60% 以上,華統股份更是超過令人咋舌的 90%。除了深陷危機的正邦科技外,其餘企業都在逆勢增產。
與此同時,20 大豬企中有 16 家預計 2023 年虧損,養豬板塊幾乎無一幸免,但虧損越多,大家就越不願意被擠下牌桌。行業集體呼籲去產能的時刻,2023 年年初龍頭企業出現過減產的迹象,但到年末卻殺了個 " 回馬槍 "。
以行業巨無霸牧原股份為例,去年 3 月份,銷售生豬 500.1 萬頭,比 2022 年同期下降了 16.46%,減少了 98.5 萬頭,當月底,能繁母豬存欄為 284.6 萬頭。
但到了 2023 年 12 月底,公司能繁母豬數量增加到 312.9 萬頭,同比增長 30 萬頭。能繁母豬存欄量一般用于推測 10 個月後的商品豬存欄量,因此牧原增加的能繁母豬對應的是 2024 年年底的行情。
這也反映出牧原對豬周期的判斷,牧原股份曾公開表示,今年豬價要樂觀一些,對應今年出欄量也将有一定增長,增長比例預計在 10% 左右。
樂觀預期推動下,玩家們紛紛調高 2024 年目标。溫氏股份 2024 年生豬出欄量目标為 3000-3300 萬頭,增長幅度在 14% 以上,神農集團、華統股份、金新農等二梯隊選手更是摩拳擦掌,甚至将今年的目标大幅翻倍。
2024 年 3 月 1 日,農業農村部正式将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由 4100 萬頭下調至 3900 萬頭。釋放出的信号非常明顯,就是向市場釋放當前能繁存欄仍處過剩狀态,能繁去化仍有空間。
1 月份,我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為 4067 萬頭,仍高于 3900 萬頭的正常保有量。雖然本輪去化幅度達到 7.4%,但遠遠不解渴,而且龍頭企業的反向擴張,可能宣告行業短暫的調整戛然而止。
牧原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 年前兩個月,銷售生豬 1054 萬頭,同比增長 19.18%,商品豬銷售價格卻下滑至 13.84 元 / 公斤。
也就是說,行業似乎陷入了 " 越規模越不經濟 " 的囚徒困境。目前,上市豬企的負債率已到歷史高位,多家企業的虧損額度已經高過 2019-2020 年超級豬周期積累的利潤。
此時入主正邦科技,雙胞胎集團鮑洪星面臨的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賭局。
02 賭局
同在江西的雙胞胎集團接手正邦科技之後,全省第一豬企由此改姓鮑。
林印孫在超級豬周期中迅速積累 320 億元财富,問鼎江西首富。但站在人生巅峰的林氏家族對後來的市場過于樂觀,這讓江西第一豬企陷入到巨大風險之中。
2020 年,林印孫公開喊出要 " 衝擊一億頭生豬出欄量 " 的目标,這一目标是 2019 年正邦科技生豬銷售數量的 17 倍。而那一年牧原股份的出欄量才 1811.5 萬頭,林印孫的野心令外界瞠目結舌。
此後,林印孫啟動資本機器,瘋狂加杠杆融資,搶母豬、搶仔豬、搶人。當潮水褪去,豬周期下落的鍘刀結結實實切到了正邦科技身上,公司負債率最高達到 162.61%,2021 年 -2022 年共計虧損 322 億元,是前兩年利潤的 4.4 倍。
此時的正邦科技已是千瘡百孔,林印孫自顧不暇,無力回天。經過一年多的等待,最終雙胞胎農業等合計投入 43.4 億元接盤正邦科技,其中雙胞胎出資 15.4 億,成為新的實控人。
鮑洪星雖沒有林印孫那般張揚,但其野心也是不小。
他從禽飼料起家,後轉向豬飼料,2017 年才正式将養豬作為公司另一項主業,此後僅用 4 年時間出欄量便突破千萬頭。2023 年,雙胞胎生豬出欄數量達 1352 萬頭,位居全國第四。
如果加上正邦科技的 548 萬頭,合并後兩家企業的出欄量将達到 1900 萬頭,超越新希望,跻身行業前三。
相對隐忍低調的鮑洪星,對規模體量也有自己的要求,他曾喊出 "2024 年出欄突破 4000 萬頭 " 的目标。在一次采訪中,他曾如此說道:
一夜之間吃不成胖子,不做到全行業前三,說明你還沒做好。現在公司產值做到 800 多億,2026 年我們的目标是擠進世界 500 強。
可見,鮑洪星不像林印孫那樣瘋狂激進,但也對企業規模有很大的追求。整合正邦科技之後,雙胞胎集團基本坐穩了養豬行業前三的位置,有了向牧原和溫氏叫板的底氣。在老本行豬飼料領網域,雙胞集團優勢更加明顯,2022 年銷售豬飼料近 1200 萬噸,全國第一。
更重要的是兩項業務還有很強的協同性,相得益彰,這讓鮑洪星信心滿滿。他認為整個生豬產業鏈擁有 4 萬多億的市場規模,這個賽道足夠大," 作為頭部企業,行業有這麼寬的賽道,我們又有那麼好的平台基礎,進入世界 500 強是水到渠成 "。
目前,養豬相關的企業跻身世界 500 強的案例,只有新希望控股,但新希望集團是一家涉及食品、乳業、金融、地產、化工等領網域的多元化企業。
堅守豬產業的雙胞胎集團要想實現這一目标并不容易,而且,根據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2023 中國企業 500 強》榜單顯示,雙胞胎集團的營收從上一年的 861 億元下降到 846 億元,排名也下滑了 22 名。
走過超級豬周期,目前的 " 豬王 " 争奪戰更加慘烈,鮑洪星身在賭局風險自不必說,但他自信產業鏈上下遊的協同,可以讓雙胞胎在生豬產業獲得更大的成功。
03 周期
踩對大勢,賺得盆滿缽滿,押錯趨勢,也會跌入深淵。養豬企業的宿命,就是在這種周期反復中持續震蕩,抓取機會。根據過往經驗,我國豬周期一般 3 年 -4 年為一個循環,但如今的生豬市場卻進入 " 非典型 " 狀态。
2019-2020 年為肉價最為瘋狂的時代,2021 年全行業進入大面積虧損,随即開始漫長的去化過程,2022 年 4 月豬價開始出現築底迹象,市場普遍認為新周期已啟動,但上行周期僅僅持續半年便觸頂回落。
今年以來,相同的劇情再次上演,生豬均價從 2 月下旬的 13.52 元 / 公斤上漲到 3 月 21 日的 15.04 元 / 公斤,漲幅達到 11.24%,這也是近期養豬企業股價震動的主要原因。
許多分析認為,豬肉價格或将在今年二季度見底,今年的市場即便再冷,也不會比過去兩年更慘。
判斷周期,是每一個勇闖養豬行業的大佬們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課題,錯一步就是萬丈深淵。鮑洪星絕不會想重蹈林印孫的覆轍,但預測市場如今也确實比之前要困難得多。
豬周期之所以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滞後性,能繁母豬從妊娠生產到育肥正好 10 個月。因此從能繁母豬存欄量往後推演 10 個月,可以大致分析出豬肉的變化情況。
今年 2 月份開始的豬肉價格上漲,對應的就是去年初開始的短暫去化,但随着各大企業調轉船頭,重新增產,這輪上漲後勁不足。一個大膽的猜測是,豬周期可能在行業暴力擴產後被徹底抹平。未來豬價很有可能将在成本線附近小幅震蕩。
中國豬企未來很有可能發展成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公司那樣,成為集上下遊一體化、規模化、現代化的養殖企業。這也是為什麼當下行業瘋狂内卷的根本原因。
雙胞胎集團優勢較為明顯,公司以飼料起家,2022 年生豬養殖成本 7.79 元 / 斤,比當年的牧原還要低。
到 2023 年,牧原養豬成本已經降低到 7.5 元 / 斤,秦英林甚至指出,養豬微利時代将是常态,未來牧原股份要将養豬成本再降 600 元 / 頭。
令人發指的降本,行業跑步擴產,加上集中式規模化養殖,養豬行業很有可能演變為标準化生產的 " 工業品 "。而這種局面,應該正是鮑洪星所樂意見到的,因為雙胞胎全國第一的飼料規模,他可能會有全行業最低的飼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