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綜藝到底給演員帶來了什麼?,歡迎閱讀。
《五十裡桃花塢》又開播了,第二季的尴尬九分鍾好像還在昨天,轉眼就第三季了。
哪怕經過了輿論的捶打,這一季的開頭宋丹丹老師依然在群體中格外矚目,她一如既往地熱心、強勢、固執、領導欲強,形象牢固而深入人心。
而在央一播出的《熟年》裡,宋丹丹的角色也幻視《桃花塢》,強勢、嘴碎,在小家裡說一不二,老公兒子兒媳都只能乖乖聽話,只是增加了底層出身的精打細算設定。
演員常駐綜藝,人設出圈,對于她們的演藝事業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提示:本文探讨的綜藝不包含演技競演類綜藝,這類綜藝對演員來說更加特殊,有機會單聊
1
存在感增強,資源獲取
對于在影視行業還沒有姓名,或者那些靠演戲無法出頭的藝人來說,能常駐綜藝,大抵是一件好事。
最起碼有工開,有話題度,有娛樂圈内的存在感可以刷。
大量 101 系選秀出身的愛豆,可能做夢都想要一個綜藝常駐哪怕是飛行嘉賓的機會,不然自己就真的跟網紅沒區别了(網紅的流量可能還更大)
而從長遠看,能常駐綜藝積累流量和話題度,也更容易增加藝人在影視資源上的競争力。
孟子義演戲演了七八年,都不如她在《桃花塢》裡幾季下來熱度高,眼看着影視資源是水漲船高,二線劇女主穩穩到手。
同時,對于影視新人來說,常駐綜藝也能多一張混圈子的入場券。
最典型的莫過于張藝興。當年他作為歸國四子中最無姓名的藝人,是靠《極限挑戰》打開了影視資源的局面,綜藝不僅幫他塑造了最初的 " 無害的小綿羊 " 人設,也讓他能混入黃渤、孫紅雷這些影視資深老炮的圈子,并在之後的資源獲取上大獲益。
如果大家還記得劉宇寧直播裡坦誠過他數個角色是來自各種慶功宴飯局的大佬邀約,那常駐綜藝——尤其是這種一段時間内吃喝玩樂工作都在一起的戶外綜藝,打入圈子的作用可遠遠超過幾頓飯了。
另一個範例是範丞丞。
按說作為範冰冰的弟弟,作為爆款出圈的《偶練》出道愛豆,他的資源不可能差,所以出道後愛奇藝的男頻玄幻男主演過:
搭配 00 演技花的迷霧劇場演過
奇幻愛情劇男主演過
愛奇藝自制電影裡的配角也演過
但這些影視劇,說水花不大都過于委婉,大多是真撲街。一部比一部撲的情況下,耽改下海做頂流的路也斷了,他靠什麼持續獲得資源維系熱度呢?
綜藝。
這還不算本季跑男,随手一截,不完全統計
靠綜藝住在熱搜上,靠綜藝炒 CP,靠綜藝強化 " 有趣 " 人設,一路拿下兩部喜劇電影主角,還做了楊紫偶像劇的男主,一段時間内熱度話題實績恐怕都不愁。
姐姐的人脈有沒有起作用?肯定有,但也絕對是靠綜藝維系着熱度,也就維系了影視資源的持續投喂。
同樣的,白鹿也要多謝跑男,幫自己打開了電視收視群體的國民度,也吸到了不少小學生粉。
鄧倫影視資源中斷的那一年,也是靠綜藝維系着曝光度和 " 頂流 " 顏面。
對流量明星來說,流量不分綜藝的還是影視的,能積累到數據,能吸到粉,能換來資源,那都是好流量,為此不僅要積極上綜藝,還要抓緊一切時機制造話題、制造 CP,沒準就借此登頂了呢。
所以幾大王牌綜藝的常駐席位,那絕對是各位資源咖的兵家必争之地。
2
加深标籤,是福是禍?
影視新人起步階段如果能靠常駐綜藝刷出存在感,整體而言是利大于弊的。那影視老炮呢?
不能一概而論。
我們開頭提過的宋丹丹老師,綜藝加深了她身上 " 強勢 "" 固執 " 甚至略帶 " 爹味 " 的标籤,這些标籤夾雜着喜感,一起固化了她後春晚小品生涯的大眾印象。
如果你對她的了解限于《我愛我家》《家有兒女》和春晚小品,那她一出現,你腦中自動閃現的可能是 " 我十分想見趙忠祥 " 或 " 姆們起來先喝一大碗香油 ",會有一種喜感即将來襲的預期。
但如果你對她的了解迭代到《桃花塢》,那她一出現,你腦中自動播放的可能是 " 我年齡最大我先說 " 和 " 他累嗎你累嗎 ",會有一種壓迫感油然而生。
所以,在綜藝之外的影視劇裡,如果像《熟年》那樣,人設用的就是她 " 強勢精明壓迫感強 " 的特質,那角色飾演自然事半功倍,但如果讓她去演隐忍軟弱,可能她動用畢生演技,也未必能克服觀眾的先入為主。
宋丹丹老師畢竟已經是功成名就的半隐退狀态了,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正當年的演技派身上,對角色的塑造、戲路的拓展與深入,恐怕是弊大于利。
比如以一曲《紅色高跟鞋》出圈的劉敏濤老師,自此後就被固化在 " 喜歡翻白眼陰陽怪氣 " 的方向上,之後的幾部劇都遭遇了 " 矯揉做作 "" 浮誇油膩 " 的批評。
也許演技本身确實出現了問題,但大眾印象由 " 大姐 " 變化為 " 紅色高跟鞋 ",也是不容忽視的致命一擊。
更明顯的例子是孫紅雷。這個出道就以 " 狠人 " 形象被觀眾認知的演技派,口碑和作為演員的大眾認知,是靠《三像》《征服》《潛伏》這樣一部部實打實作品積累起來的。
結果在幾季《極限挑戰》裡,他變成了喜劇人孫漂亮,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也拉開了與自己擅長角色的距離。
在《掃黑風暴》裡,他的演技與過往相比并無明顯退步,但不少觀眾卻出現了代入困難,某種程度上,這就是綜藝常駐的代價。
所以,如果大演員們已經滿足于自己的職業生涯,只想在舒服賺錢維系知名度,那綜藝常駐是首選。
但如果對自己的表演還有野心,那常駐綜藝弊大于利。
正如黃小廚幫黃磊打開了中年後的戲路也把他死死綁在這個戲路上。
比較例外的,是喜劇人們。
喜感這件事,再怎麼加深都不為過。賈玲、沈騰、王寶強這樣的喜劇演員,在綜藝裡綻放自己的喜劇才華或天生喜感,只會加重 ta 在喜劇上的分量,最後轉換為票房或收視率。
如今敢稱扛票房的,除了吳京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民族符号,也就是這幫子喜劇人了,作品之外,綜藝的功勞甚大。
但往深裡想,這也是因為喜劇演員完全不需要作為演員的" 陌生感 "" 神秘感 " 和 " 距離感 ",他們的作品大多是復制一個又一個的自己,成功的衡量标準是爆笑程度而不是人物塑造水平,那自然是個人喜感的标籤越加深越好,搞笑印象多多益善。
3
風險不低,量力而行
但綜藝常駐還有更顯性更巨大的風險。
演員演戲,是用角色滿足觀眾,大家看的是演技是臉是情節,演員的風險頂多是被罵渣演技,很少有角色風險上升演員的(雖然這幾年類似情況漸增)
但演員參加綜藝,是用本人去滿足大眾娛樂需求,大家看的是情商是娛樂精神是人品,稍有不慎,會被各種解讀反噬自身。
以宋丹丹老師如此深厚的群眾基礎和作品濾鏡,都因為 " 尴尬九分鍾 " 敗壞了不少路人緣,很多觀眾迅速代入社畜視角家庭視角,把她視作工作裡家族中最令人窒息的那個上司或長輩。
而同樣在桃花塢裡受損的還有辣目洋子,當時因為《劉金鳳》的倭風事件,她原本開玩笑起的網名都成了 " 精日 " 罪證,反對者更是把桃花塢裡她的表現用放大鏡解讀批判,再加上她自己把嘉賓的禮物挂上閒魚,一連串事件迅速把她的口碑打到谷底。
背負這樣的負面輿情,演藝生涯當然會受影響。
同樣的事情幾乎每個月都在發生。周冬雨最出圈的負面是綜藝言行。
黃曉明的 " 明學 " 差點毀了他十幾年的 " 老好人 " 形象
更典型的是《浪姐》,四季浪姐下來,有人受益就有人受損,不少姐姐留下了各種負面标籤:
被指功利心強又油膩的萬茜
努力到給别人巨大壓力的藍盈瑩
分詞惹眾怒被罵綠茶的陳小纭
卑微又喪、卻在隔壁《hi6》展現出兩副面孔的吳倩
等等等等。
嚴重的甚至影響到身為演員的資源獲取,哪怕一時間有話題有熱度,長遠看來仍然是得不償失。
競演類綜藝要足夠努力,不偷懶不耍滑,慢綜藝與經營類綜藝要有态度有能力,觀察類綜藝要有效輸出觀點,此外,所有綜藝都要盡量合群最起碼有個合群的态度。
然而即使上述要求都做到,風險依然很高。
努力要有多努力?太努力就是用力過猛姿态不好看。有态度有能力,會不會讓觀眾覺得有距離感,不親民不接地氣太 208w?有效輸出觀點最危險,昨天還在安全範圍内的觀點,今天就可能已經是雷區,一句不慎全網批判。
嚴重時一個表情都會被拎出來萬眾解讀。
演員這個群體素質良莠不齊,有的人精,有的傻憨,有的博學,有的胸無點墨,有的自洽,有的擰巴,有的豐富,有的無趣。上綜藝常駐,太過容易讓一切暴露無遺。
更要命的是,哪怕你做過充足的研究與準備,自認為摸透了觀眾的喜好,去節目上表演以迎合,也很大程度會翻車。因為長時間的端詳下真與假很容易分清,也因為觀眾的喜好本來就是流動的。
對于大多數演員群體來說,綜藝的錢,顯然更好賺。
不用揣摩人物,不用背台詞,不用出戲入戲反復打碎自己,制作周期短,話題度高,有膽子搞事情,分分鍾就能上熱搜。
從流量角度看,效果要比認認真真拍攝一部作品更立竿見影;從薪酬角度看,要比幾個月的劇組拍攝時薪更高更有性價比。
但每一份工作其實都暗暗标注着酬勞以外的損與益,選擇之前,你真的想清楚了嗎?
你喜歡的演員綜藝常駐,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