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日系最後的機會!“兩田一產”全新電車接連上市,誰在猛攻,誰在渾水摸魚?,歡迎閱讀。
" 對等關稅 " 來勢洶洶,最後被打回紙老虎原形," 奉陪到底 " 之下,各種舉措都表現出了我們的底氣和硬氣。另一方面,已然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的汽車產業,依靠新能源汽車這條全新賽道,中國汽車彎道超車,将曾經雄霸車市的國外品牌,打得支零破碎。
" 躺平 " 幾年後,就在最近,日系忽然大舉反攻——再給日系最後一次機會,中國車市的局面,是否會回到過去?
3 月份,廣汽豐田全新純電動車鉑智 3X,正式上市,不久之後,廣汽豐田亮出成績單:鉑智 3X 大定超 1.5 萬輛。
大定,極具含金量,而鉑智 3X 的 3 月實際銷量,只有 2490 輛,兩個數據相去甚遠。廣汽豐田副總經理彭寶林回應:" 為了确保投產初期品質。" 大致意思就是,訂單是真實的,銷量不高只是受限于產能爬坡。
幸福的煩惱,合資品牌許久沒品嘗過了。就在鉑智 3X 上市的當天,另一款日系電車,東風本田 S7 也迎來了上市;随後,根據消息,廣汽本田全新電車 P7 将于 4 月 15 日上市;東風日產避開上海車展媒體日 " 大雜燴 ",将在 4 月 27 日給新電車 N7 舉辦一場盛大的上市發布會。
另外,早在 2024 年 10 月 26 日,長安馬自達 EZ-6 已經完成了上市,除了一汽豐田還在吃着與比亞迪合作打造的 bZ3 的老本,日系品牌,算得上是終于開竅,發動猛攻,欲收復失地。
發動猛攻,是否為最後一次猛攻暫且另說,渾水摸魚者,必然有之。
理論上來說,合資品牌想在新能源的賽道上,擊敗中國品牌,不符合邏輯。其一,合資品牌說白了就是權力不在一方,故而決策效率必然低下,一來一回的掰扯,錯失先機不說,技術的推進肯定受到掣肘。
其二,合資雙方,都需要利潤,即使雙方都願意嘗試虧損,也得精打細算,虧的幅度需完全雙方的心理預期方可,故而又得回到 " 一來一回的掰扯 " 上。
最後,在這大浪潮中,滿足 " 既要又要 ",且最快融入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捷徑是什麼?毫無疑問:換殼。
廣汽豐田鉑智 3X,基于埃安 V 的第二代車型,即霸王龍開發而來。霸王龍還沒有說賣爆,鉑智 3X 卻是爆單了,原因也是簡單——便宜,抛開配置不談的情況下,比霸王龍還便宜。
便宜,還挂着豐田的 LOGO,豐田和廣汽诠釋着何為 " 共生 ",不共生則共死,中國品牌可以彎道超車,合資品牌也可以劍走偏鋒。另類的猛攻,有渾水摸魚之嫌,但不失為一個招數。
馬自達 EZ-6,目前月銷量維持在千輛上下,最高時可超 2400 輛,因早在去年 10 月上市,一時被認為 " 日系新能源反超第一車 "。客觀地說,EZ-6 雖經過馬自達自行調校,但終歸還是基于深藍 SL03 打造而來,無論如何,馬自達的優勢還是在内燃機,賦予了 EZ-6 良好的底盤調校,還是帶來不了太大的優勢。
月銷千輛,說不上是猛攻,但好過沒有。
事實上,能夠發動猛攻的日系新能源車,寥寥無幾。換殼是捷徑,成本可控,費不了太多精力,而不換殼 + 合資雙方利潤,最終可能造成的是 " 賣高價 " 的結局,這一點,在東風本田 S7 身上已經驗證,确實是本田技研中國完全為中國市場專屬打造,可過高的售價,只能是換來不高的銷量。
基于以上,還未上市但即将迎來上市的廣汽本田 P7,以及東風日產 N7,我們大概率能猜到售價去到多少,且銷量去到多少。
綜合以上可看到,不談猛攻,即便是渾水摸魚,也是沒有辦法。話說回來,鉑智 3X 爆單是事實,對我們的自主品牌造成影響了嗎?答案是必然會造成一定影響,而 " 一定 " 的幅度,不大。
外飾易動,内襯難改。日系最後的機會,不存在動了中國品牌蛋糕的可能性,只是讓自己留在中國汽車產業的牌桌上的時間,延長一些。
視頻号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