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GDP20強城市格局洗牌:泉州連跌兩位,合肥成功晉級,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阿力米熱
城市經濟賽馬,仍在繼續。
過去幾周的時間裡,從國家再到省市層面,都相繼交出了 2023 年的經濟答卷,龐大的經濟版圖背後也在發生着不少變化。
在最新出爐的 2023 年全國 GDP20 強城市中,排名靠前的城市格局相對穩定。從總量上來看,上海和北京作為中國最大的兩個城市,繼續保持其在城市中的領先地位。其中,上海保持着全國第一大經濟城市的地位,經濟總量達 47218.66 億元,抛離第二名北京超 3400 億元。
京滬之後,深圳依舊保持着前三的位置,2023 年 GDP 總量達到 34606.4 億元,同比增長 6.0%,跑赢全國 5.2% 的平均水平。與此同時,關注度較高的廣州、重慶在 2023 年競相崛起,GDP 總量均突破 3 萬億元。具體來看,2023 年廣州以 30335.73 億元的 GDP 總量,超過重慶的 30145.79 億元,重返全國第四。
在 3 萬億量級之後,2023 年 "2 萬億俱樂部 " 新增杭州、武漢兩個席位,GDP 總量分别達到 20059 億元、20011.65 億元。至此,全國 " 東西南北中 " 地理版圖上都有了 2 萬億級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 GDP20 強城市的版圖中,最大的變化在于,泉州排名連續下跌兩位,跌出了全國前 20。而濟南、合肥均上升了一個位次,分别位居第 19、第 20 名。
而從 GDP 增速來看,共有 15 個城市跑赢或持平于 " 全國線 "。這其中,鄭州增速最高,同比增長 7.4%;濟南、重慶并列第二,增速均為 6.1%。
泉州失守
泉州作為曾經的 " 東方第一大港 ",2023 年經濟困境較為明顯,跌出了全國 20 強。
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泉州全年 GDP 達到 12172.33 億元,比上年增長 4.8%。從排名上來看,泉州下跌兩個位次,排在全國第 21 位。
細看過去一年的數據,泉州經濟一直承壓前行。2023 年一季度,泉州 GDP 一度出現負增長(-1.8%),成為唯一負增長的萬億城市,到了上半年數據出爐時,雖恢復到 3.1% 的增速,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中,泉州全年增速依舊沒能跑赢全國平均增速。
從 " 三駕馬車 " 上來看,固定資產投資、社消零總額、進出口總額分别增長 11.5%、4.8%、-4.0%。由此可見,泉州外貿增速放緩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
泉州城市風光 圖源:圖蟲創意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副教授丁長發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福建的經濟大市,民營經濟是泉州的一大特色,并已形成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機械裝備等 9 個千億產業集群。由于這些行業對外貿易的依賴度較高,在當前外部需求低迷、地緣政治衝突等多重因素的背景下,影響了其出口額。
" 與此同時,泉州還面臨着工業大而不強、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缺乏新增長亮點、人才缺失等問題,這表明泉州經濟發展内生動力不夠強,并且在外部環境不穩的情況下,顯得較為脆弱。" 丁長發說道。
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泉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3.3%,也遠低于全年工業増加值増長 6.5%-7% 的預期目标。而從產業集群上來看,泉州僅有(高端)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可被納入 " 新興 " 範疇。
不過,泉州對此也有所應對。泉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持續打好產業轉型更新組合拳,突出國土空間重構、產業門類重塑,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步伐。
合肥晉級
在泉州下跌的同時,2023 年合肥擠進了全國 GDP20 強,位列第 20 名。
2023 年合肥 GDP 總量實現了 12673.8 億元,同比增長 5.8%。細分來看,工業是合肥經濟保持高增長的關鍵因素。
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合肥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10.6%,創近 21 個月新高。這其中,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產值超 1700 億元,同比增長 54.6%,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 84.5%,新能源汽車產量達 74.60 萬輛,同比增長 1.4 倍。
丁長發分析稱,合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 " 合肥模式 ",即地方政府投資與民營企業相結合的做法。這一發展模式吸引了科大訊飛、安科生物、比亞迪等一大領軍企業,并培育出了高端制造業、電動汽車、生物科技和半導體等產業。
以 2022 年的數據為例,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如今在合肥工業產值中占比超過 56%,相比之下,2013 年時這一比例還不足 27%。
" 此外,合肥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戰略機遇,在產業、人才、技術、投資方面深度融入長三角現代產業體系,吸收了大量的外部的企業,使得合肥成為了投資興業、安居樂業之地。" 丁長發說道。
從投資來看,2023 年合肥有效投資規模擴大,工業投資增量提質。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 3%,這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長 17.6%,對全市工業投資增長貢獻率達 97.3%。
合肥城市風光 圖源:圖蟲創意
合肥在突飛猛進,濟南也在闊步前進。
事實上,在過去一年,濟南、合肥兩城的經濟 " 拉鋸戰 " 極具看點。分季度經濟數據來看,一季度濟南 GDP 領先 56 億元,到了二季度合肥反超濟南并短暫領先 0.8 億元,但在三季度,合肥被濟南反超 10 億元。
随着濟南持續在產業、科技、人才等領網域的加速發展,第四季度濟南擴大了與合肥的差距。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全年濟南 GDP 達到 12757.4 億元,領先合肥 83.6 億元。
2024 年,兩城之間的經濟賽馬還在繼續。濟南将 GDP 預期增長目标定為 5.5% 以上,合肥則将目标鎖定在 6.5% 以上,兩地目标均與上年持平。實施路徑上,均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培育新質生產力。
對于合肥來說,2024 年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力争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 120 萬輛、力争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規模突破 1800 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欲破 3500 億元。濟南則将塑強主導產業新優勢,新增規上工業企業 200 家、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 15 家,并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 40 萬輛以上。
經歷了洗牌之後,西安、南通作為全國 20 強的備份軍,同樣備受關注。2023 年西安、南通兩座城市進擊勢頭強勁,GDP 總量分别達到了 12010.76 億元、11813.3 億元,增速分别為 5.2%、5.8%。
對此,丁長發分析稱,西安的科創實力、工業體系基礎較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支撐。并且依托于多重國家戰略,特别是 " 一帶一路 " 建設,賦予西安區位和經濟地理中心的優勢。而南通則背靠上海,得益于優越的地理位置,承接了上海制造環節轉移,科技、人才等 " 溢出效應 "。" 但從整體來看,在全國 20 強的備份軍中,西安的底氣和優勢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