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别着急罵,它真不是《西遊記》,歡迎閱讀。
這兩天總有人奔走相告," 中美合拍《西遊記》"終于播出了。
當然是玩笑。大家總提這個梗,大概是因為某人的承諾一直沒有兌現。
并沒有什麼中美合拍《西遊記》,只是迪士尼拍的以《西遊記》為背景的美劇上架了。
中文劇名叫做《西遊 ABC》,我起初以為重點是 " 西遊 ",看了劇才發現重點其實是 "ABC"。(ABC,即 American Born Chinese,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
包括劇的英文原名《American Born Chinese》也在一開始就告訴觀眾,它們拍的就是 ABC," 西遊記 " 只是借過來用用設定。
我們必須反復強調的事情是,這部劇,不是《西遊記》。
它甚至不是改編,最多算得上是同人,還是不同文化環境下的同人作品。
目前作品第一季全部放出,八集的内容呈現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故事與世界觀,整體質量其實不差。
有意思的是,這部劇在 IMDb 上的評分是 7.1,但在中國 IMDb 即豆瓣上只有 5.6 分。
問題焦點有了,西方的觀眾覺得它還不錯,但在我們的觀眾眼裡,它根本不及格。
我們的觀眾不滿意的地方不難理解,認為它魔改我們的神話故事,胡編亂編,不倫不類,看得人生氣。
這回别說是孫悟空談戀愛了,劇中孫悟空連孩子都有了,不叫孫悟飯,叫做孫維辰。還有諸如沙悟淨變成了女的,觀音菩薩穿厚底涼鞋還帶着孫悟空去吃自助餐,叮囑他先别吃主食 ······
除了表面上的魔改之外,更有一些東方文化内核方面的改動,使得整部劇明顯更符合西方人口味,所以國人對它打差評倒也不是件難理解的事。
也不用将這事扯到什麼 " 文化自信 ",不用戴這麼高帽子,說白了就是單純的看不慣,和豆腐腦的甜鹹之争,南北方溼冷幹冷誰更冷的喋喋不休近乎是一個道理。
這部劇的跨文化屬性也遠遠不如《瞬息全宇宙》,甚至不及《怒嗆人生》,你如果不是 ABC,你多半是無法和這部劇產生任何共鳴的,它對你不會有什麼情感價值,你也不可能找不到什麼文化認同。
你批評四川人廣東話說得不好,人家還覺得莫名其妙呢。
看這部劇,我們只能看個樂子,但還好,有樂子存在。
我完全把它當成喜劇來看,所以你可以視為它真是衝着搞笑來的。
言歸正傳,下面具體聊聊作品。
《西遊 ABC》的故事不復雜,甚至可以用 " 簡單 " 來形容。
背景借用了《西遊記》的一部分設定,開場就告知了觀眾故事來歷,玉皇大帝掌管的天庭下,牛魔王要造反,只有金箍棒的擁有者孫悟空才能與其抗衡。
接着畫面一轉,來到了美國高校内。
從這開始故事一分為二,一條線是華人學生男主王進和他的家人在美國生活的辛酸苦辣。
另一條線則是孫悟空的兒子孫維辰夢到了普通人王進是他的引路人,可以帶領他找到當年西天取經沒有拿到的第四卷經書,從而打敗牛魔王。
第一條線,突出的就是一個 ABC 的身份焦慮,在美國的不易。
包括王進在學校被調侃,亞裔群體為他發聲他卻選擇隐忍,以及他的父親在職場上的唯唯諾諾,母親生活的不如意等等。
尤其王進,他的種種 " 懦夫 " 行為在這裡就不做贅述了,用一個詞精準概括就是 " 屌絲 "。
孫維辰的出現,讓王進從開場的 " 屌絲 " 最後成為了 " 英雄 ",算是經典的人物成長套路。
換句話說,孫維辰出現之後劇集才迎來了更大看點。
如果沒有西遊元素的引入,這就是平平無奇的一部 ABC 生存狀況劇,其深度與 2020 年聚焦美籍韓裔群體的《米納裡》也差得太遠。
《米納裡》劇照
所以劇集第二條線算是主要看點,即孫維辰是如何拉着王進尋找第四卷經書,從而對抗牛魔王。
百萬年前牛魔王和孫悟空是兄弟,之後兄弟反目,這和我們熟悉的《西遊記》大差不差。
這裡劇中有個改編蠻有意思。
百萬年前,牛魔王是個兢兢業業為天庭工作的小職員,出于好心帶着自己的好兄弟孫悟空見世面去參加蟠桃大會。
孫悟空一直相信牛魔王是幹大事的人,覺得他能取代東海龍王成為下一任一品大聖。
牛魔王不夠自信,也沒這個想法,就想做個普通人,就算被孫悟空推上了舞台,也是一番尴尬發言成了眾人的笑柄。
後來孫悟空實在看不下,自己在蟠桃會上鬧了開來,一番激昂演講反倒得到了東海龍王的認同,讓孫悟空成了一品大聖,地位瞬間超然起來。
之後孫悟空還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模樣教育好兄弟牛魔王,告訴他當老好人什麼也得不到,必須自己去搶。
牛魔王思慮一番後這樣回他:" 雖然我不知道我自己是誰,但是我知道我不是誰,我不是你,我也不想跟你一樣 "。
多樸實的老牛。
可是故事後來,孫悟空歸順了天庭,牛魔王決議造反。
歲月匆匆,兄弟二人反目,身份與想法完成對調,其間種種引人遐想,如果《西遊 ABC》走這個路子拍下去,你别說,真别說,還挺有意思。
可惜劇中只是将這作為了一個插曲,焦點更多還是放在了孫悟空兒子和男高中生尋找第四卷經書上。
過程就不劇透了,及格線以上的故事,雖說不夠出彩,但下限還算勉強有保證。
總得來說,《西遊 ABC》就是一部西方文化内核下的西遊記同人作品,當個消遣看還是可以的。
最後簡單聊聊劇中的西方文化視角,也是與東方文化格格不入的部分。
主要體現在兩部分,其一孫悟空與兒子的關系。
源自古希臘文明的西方文化,無論是 " 俄狄浦斯王 " 還是 " 農神食子 " 等等,各式 " 弑父 " 屬實是老傳統了,而這顯然和東方文化中近乎 " 愚 " 的 " 孝 " 道文化是背道而馳的。
固然東方帝王家也會出現 " 玄武門之變 " 這類忤逆的事,但畢竟是少數,且他們自己也清楚這不是什麼光彩的事,與宣揚 " 弑父 " 的西方自然算是兩個對立的文化。
對照經典的東方民間神話哪吒 " 削肉還母剔骨還父 " 的故事不難得出結論,東方的父與子是從屬關系,而西方的父與子則是競争關系。
" 弑父 " 的本質是推翻統治、奪取權利。
《西遊 ABC》中雖沒到 " 弑父 " 這麼誇張,但 " 奪權 " 是十分明顯的。
第一集開場,孫維辰就偷走了父親的金箍棒,孫悟空告訴他你還太小扛不起我的金箍棒。
孫維辰不以為然,并堅信自己一定可以找出一條拯救天庭的路,為此不惜與父親反目,盜走父親的金箍棒,甚至與父親大打出手。
于東方文化視角下,這樣的故事設定實在是有些大逆不道的。
至于劇中第二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則主要體現在對 " 外物 " 的依賴上。
劇集第一幕的背景介紹其實我就愣了下。
" 牛魔王叛變,唯一能與之抗衡的,乃是威震八方的如意金箍棒。這法器的擁有者,即是七十二變齊天大聖孫悟空 "。
這句話的先後順序很值得探讨。
唯一能與牛魔王抗衡的,後面跟的首先不是孫悟空,而是金箍棒。
再配合後面的劇情來看,孫維辰盜走了金箍棒,直接導致孫悟空這邊沒了金箍棒就壓根無法戰勝牛魔王。之後的故事又告訴觀眾,牛魔王拿到金箍棒之後就會天下無敵。
也就是說,在他們眼中,孫悟空只有擁有了金箍棒才厲害。沒有金箍棒的齊天大聖,啥也不是。
不得不說這又是一個東西方文化内核不同的體現。
就拿《西遊記》中的人物舉例,玉皇大帝自幼開始修行,苦歷一千七百五十劫,終成三界之首。孫悟空也是在菩提老祖座下修行,入地府成就不老長生,踏天庭練就火眼金睛。
東方文化講究的是正心修身,一切靠自己,不依賴外物,并将其視為旁門左道。所有人都知道,厲害的是齊天大聖,而非那根鐵棒子。
再看我國神話中那一個個赫赫有名的神器,什麼盤古斧、東皇鍾、軒轅劍等等,都是因為使用的人厲害,才讓兵器得以成名。
但在西方神話中,則恰恰相反,神的價值靠擁有 " 神器 " 來體現。
就拿迪士尼最近的作品《小美人魚》舉例,影片中海王扔出三叉戟給妹妹,他就能力全失。
漫威作品裡,滅霸有了手套才是終極 BOSS,沒有被雷神之錘認可的人甚至都無法拿起錘子。
西方文化裡,神器才是主角。哪怕自身能力不足,你擁有了一件神器,也能立地飛升。
反觀在我們的文化視角裡,取經路上依賴法寶給唐僧師徒制造麻煩的都是什麼人?不過一些孽畜坐騎仆從罷了,絕非正道。
所以整個《西遊 ABC》中的很多情節,在我們看來是蠻擰巴的一件事,包括孫悟空成為齊天大聖,是因為偷走了龍王的金箍棒;牛魔王拿走金箍棒就天下無敵,甚至可以打開天地之門 ·····
綜上,從文化角度講,我們的觀眾看不慣《西遊 ABC》,是情理之中。
但從影視角度看,得承認《西遊 ABC》還算是部蠻不錯的喜劇劇集。
至于文化自信,我們也不需要靠一部美劇來找尋,如果美國人但凡拍了點什麼和我們有關的事情,我們就要扯文化自信,那骨子裡也太不自信了,人家幹點啥我們都覺得是被乳了,那未免也有點太脆弱了。
畢竟,這部劇絕非什麼 " 文化輸出 ",它只是海外華人的一次 " 尋根之旅 "。
一群對中國文化已經有了距離感的美國人,認知中的《西遊記》,早就變得模糊了,他們知道有這麼個故事,但理解起來,也已經和我們完全不一樣了。
一句話,什麼樣的人群拍什麼樣的劇,什麼樣的種子開什麼樣的花。
END
編輯 / 重案組之虎
商務 / 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