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從A股去港股,順豐打得什麼算盤?,歡迎閱讀。
文 | 定焦 One(dingjiaoone),作者 | 蘇琦,編輯 | 魏佳
" 物流一哥 " 順豐控股(下稱 " 順豐 ")終于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它也是首家 "A+H" 的上市快遞公司。
11 月 27 日,順豐在港股上市,每股發行價 34.30 港元,截至發稿,股價小幅上漲達 34.90 港元,市值達 1740 億港元。而截至 11 月 26 日收盤,順豐 A 股報 42.07 元 / 股,市值 2026.17 億元。
" 上市的好處無非是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順豐也缺錢,但是順豐不能為了錢而上市。"13 年前,順豐集團董事長王衛接受媒體采訪時,言語中還很抵觸上市。但過去的一系列事件證明,順豐其實是一家非常擅長資本運作的公司。
2017 年,順豐在 A 股借殼上市,一度成為深交所市值第一的公司。7 年間,順豐累計融資逾 680 億,并送三家子公司赴港上市,如今再次迎來港股 IPO。
從發展現狀來看,順豐赴港上市的最主要目的還是融資:一方面,穩固其核心競争力和市場地位,還需要花錢;另一方面,順豐在 A 股的市值從 2021 年 5000 億元的高峰到現在的腰斬,急需開辟新的融資渠道。
不少投資者表示,二次上市對于順豐來說,利好大于利空,除了融資之外,還有助于其開拓國際市場。只不過鑑于京東物流、極兔快遞在港股的低迷表現,順豐的未來表現還有待觀察。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部分快遞企業都選擇在 A 股上市的時候,為什麼順豐會選擇 "A+H" 雙結構上市?同時今年以來,除了順豐和美的,還有 8 家公司正在謀劃 "A+H" 上市,數量已經超過 2021 年全年。市場為何再掀 "A+H" 上市潮?
去港股,為了搞錢和全球化
早在去年 8 月,順豐就衝擊過港交所,但是沒有成功。招股書失效四個月後,它再次瞄準港股,其目的很明确,一個是融資,另一個是開拓國際市場。
無論是其講究時效的配送服務,還是其不斷擴張的業務版圖,都需要大量資金鋪路。據 Wind 數據顯示,2017 年上市以來,順豐已通過定增、可轉債、短期借款等方式,累計募集 680.66 億元。
和京東物流前期用虧損換速度一樣,一套完整且高效的配送服務體系背後,需要搭建基建,采買設備、招募配送員等。其中,光是投資建設鄂州機場(2022 年 7 月建成投運)就花去了 26.1 億元。目前該機場已開通貨運航線 73 條,包含不少國際貨運航線。
除此之外,順豐還通過并購公司來拓展業務版圖。2018 年 3 月,順豐收購廣東新邦物流 71% 的股份,布局零擔快運市場;同年 10 月,收購 " 國際物流三大巨頭之一 " 的 DHL 在香港和北京兩家公司的全部股權;2021 年 9 月,收購嘉裡物流 51.5% 的股份,布局東南亞市場。
通過多番資本運作,順豐穩坐國内 " 快遞一哥 " 之位。順豐在招股書裡,稱自己為亞洲最大、全球第四大綜合物流服務提供商。
但這樣做的後果是财務壓力激增。2018 年 -2023 年,順豐的負債規模從 347 億元攀升至 1182 億元,資產負債率從 48% 上升到 53%。而到今年年中,負債規模已達去年整年的水平,為 1210 億元。
順豐的負債情況表
順豐此次港股上市拟募資約 61.71 億港元,這筆錢将為它帶來新的動力。
信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侯秀如從事境内外 IPO 業務,他對「定焦 One」分析,順豐在港股上市可以融資緩解經營現金流,另外也可以打通境外融資渠道。因為境内境外的利息利率和股票行情都不同,打通之後,可以靈活在兩邊市場發債發股。
順豐港股上市的另一大目的是進一步推進國際化戰略。根據招股書,順豐此次上市募資的 45% 都将用于加強國際及跨境物流能力。
億雲财務官(CFO)創始人吳傑容認為,H 股公司更便于接觸國際資本及相關資源,從資本運作層面幫助順豐拓展國際市場。同時,在目前的國際局勢之下,充分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助于其國際業務落地,也更加方便海外的投資人、客戶及供應商去了解順豐。
順豐布局海外市場開始于 2021 年,原因在于其起家業務 " 時效快遞 " 的優勢逐漸不再明顯。按照 2024 年中報,盡管這一業務依舊貢獻順豐總營收的 44.03%,為第一大業務板塊,但是近幾年京東和三通一達都在提速,同時價格更低,對順豐造成擠壓。
同時," 時效快遞 " 屬于 " 小而美 " 的業務,其他快遞都與電商平台進行綁定,時效雖慢但勝在量大。根據國信證券的一份報告顯示,順豐的市場份額一直低于三通一達,且從 2023 年 Q1 開始逐漸降低。
圖源 / 國信證券
國内市場競争激烈,順豐的境外市場表現也并不穩定,需要進一步開拓。據招股書披露,順豐國際業務的收入于 2022 年達到一個頂峰,同比增長 224.54% 達 589.28 億元,2023 年又随即同比減少 40.78% 至 348.99 億元。
順豐的國際業務收入及占比
在海外市場,國際三大快遞巨頭仍然呈現壟斷狀态,國内玩家也在不斷加入,對于順豐而言,赴港上市只是為這場海外競賽開了個頭。
上市之後,順豐還需要證明自己
放眼整個快遞行業," 兩通一達 "(申通、圓通、韻達)和德邦,都選擇在 A 股上市。此次順豐選擇 "A+H" 架構上市,有其底氣,但也面臨一定考驗。
根據快遞行業 2024 年前三季度業績來看,順豐以 2068.61 億元的營收及 76.17 億元的歸母淨利潤,領先其他在 A 股上市的快遞企業,且營收和歸母淨利潤數據比這四家公司加起來都多。
順豐前三季度營收利潤數據
"A+H" 結構更适合行業龍頭公司,因為港股市場比較歡迎藍籌股。侯秀如指出,有些體量較小的公司,即使去香港上市,也會因為市盈率太低、估值很低導致股票發行不出去,或者即使上市流動性也不好,還要支付上市成本,對企業來說不劃算。
雖然從歷史數據來看,絕大多數 A 股在發行 H 股時會采取定價折讓策略,但侯秀如認為,順豐在港股上市也會在意發行價格。" 其 A 股市盈率現在約 21 倍,如果價格太低或者跟 A 股的市盈率差太多,公司肯定也不願意發。"
不過,整體來看,物流板塊在港股市場并不算活躍,極兔快遞、京東物流等企業都處于破發狀态,市場對順豐的估值及股價表現不好預測。
吳傑容認為,龍頭公司可能會有一些溢價,順豐和上述兩家公司各自的戰略、基因和商業模式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具體股價表現主要還是看順豐自己的故事邏輯、業務表現是否符合市場預期。
根據招股書顯示,順豐的業務分為速運及大件業務、同城即時配送業務、供應鏈及國際業務三個部分。其中,時效快遞還是主營業務,帶動速運板塊成為公司的支柱業務,這一業務從 2021 年到 2023 年都在穩定增長。
2021 年 -2024 年 6 月,順豐三大業務收入占比
而這家公司的未來發展空間,承載在國際業務和同城業務上。
其中,順豐的國際業務收入主要依賴嘉裡物流,2021 年收購嘉裡物流後,2022 年嘉裡物流貢獻給集團 27.8% 的收入,帶動集團國際業務收入達到頂峰,收入貢獻比例首次突破 30%。
但是由于疫情過後全球供應鏈逐步恢復正常化,國際空海運需求及運價回落,嘉裡物流在 2023 年為集團貢獻的收入下滑至 17.8%。受到國際業務的拖累,順豐在 2023 年首次出現了總營收下滑的情況。
順豐對國際業務的思路是虧損換增長還是維穩保利潤,目前還有待觀察,而這也會影響市場對其的判斷。
在資本市場眼中,順豐在海外市場要面臨和極兔、菜鳥的競争。菜鳥有阿裡國際電商業務,極兔與 Temu 和 Shopee 等跨境電商平台綁定,順豐的困境在于缺乏穩定大客戶,如果沒有足夠的跨境訂單量,航運成本将進一步蠶食其利潤。
另外,順豐的同城即時配送可謂 " 起大早趕晚集 ",連續三年貢獻的收入占比不到 3%。
近兩年,即時零售這把火越燒越旺,參與玩家從擁有產品供給的電商(京東、淘寶),到擁有配送體系和本地生活服務獲客體系的外賣平台(美團、餓了麼),再到擁有線上高頻流量的直播平台(抖音),順豐即時配送的角色是履約,獲客和產品供給能力不及其他玩家。
值得注意的是,順豐是一家擅長資本運作的公司,也是一家十分了解港股市場的公司。這有利于這個市場的投資人了解順豐。
過去幾年,順豐已經送三家子公司拆分去港股上市——順豐同城、順豐房托和嘉裡物流。另外一家公司豐巢也正在進行港股 IPO,王衛持有豐巢 36.54% 的股份、48.45% 的投票權,為其實際控制人。
之前京東、阿裡等公司,也曾 " 痴迷 " 拆分子公司上市,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提升整體估值。" 一個集團裡如果有好幾塊業務打包上市,投資人和市場會不知道如何進行準确估值,如果每個都拆出來成為單一業務,市場估值會更高更準确,也方便這些業務獨立融資發展。" 侯秀如稱。
不過,随着市場環境的變化和這兩年港股的低迷态勢,加上拆出去公司的市值表現一般,甚至不少企業在港上市後頻頻破發,這種拆子公司上市的積極性逐漸冷卻,順豐也需要進一步證明自己。
2024,市場再迎 "A+H" 潮
今年以來,A 股公司赴港二次上市的數量已經超過 2021 年全年。9 月 17 日,美的集團也在港交所上市,随着順豐成功登陸港交所,目前 2024 年年内謀劃 "A+H" 上市的 A 股公司還有 8 家。
今年為什麼再掀 "A+H" 上市潮?
一方面是政策利好和港股市場流動性增強,助推了企業的交表熱潮。今年 4 月曾有一波資金湧入港股,當時美股資金抱團 " 七巨頭 ",日本和印度股市也創下歷史新高,對比之下港股成為價值窪地。中國證監會也于 4 月發布五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提出支持内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
另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發展需要。吳傑容認為,"A+H" 股上市結構對國内企業的利好,在于既能享受到大陸市場的高估值紅利,又能提升國際化形象,增加融資渠道、引入國際資本助推全球化布局。
還有一點則是與近兩年的行業變遷和市場環境變化有關。這兩年出海成為一大趨勢,且很多公司注重分散風險,避免單一資本市場的波動影響自身發展。對資金需求有所增加和急需拓展海外業務的行業龍頭企業,更傾向于選擇 "A+H" 的兩地上市結構。
因此,除了早期的銀行券商、石油煤炭、航空等行業的大型央企多有雙重上市外,近些年汽車、新能源、智能家電、醫療保健等行業的一些公司也選擇 "A+H" 架構。多家公司在招股書中提及,上市募資主要用于 " 拓展海外市場 "。
據 LiveReport 大數據統計,截至 2024 年 11 月 12 日,含 A 股的港股上市公司共有 150 家,其中 A+H 公司 144 家(占 96%),合計總市值超過 20 萬億港元。
被統計的公司中,2023 年有 10 家境外收入過千億,比亞迪在境外的收入規模最大,高達 1600 億元;美的和海爾排在第五和第六,境外收入分别達 1509 億元和 1356 億元。而從占營收的比重看,有 40 家境外業務收入占比超過 20%。其中,最高的一家境外業務占比高達 92%,還有 5 家公司的境外收入占比在 70% 以上。
圖源 / LiveReport 大數據
實際上,A 股和港股是兩個不同的市場。侯秀如解釋道,港股市場的上市和退市規則都比較透明,通過聆訊的确定性比較高,難點在于 IPO 發行較難、融資規模小、或是挂牌之後股票流動性相對小。很多企業上市是因為跟投資人有對賭,要給投資人一個交待。而 A 股是審核很難,一旦通過審核,發行不成問題,整體估值偏高。
對于這部分先上 A 股再二次上 H 股的企業來說,它們都是根據自身情況和,在逐步适應資本市場規則之後,作出了最利于自己的選擇。
在吳傑容看來,任何優質的企業都适合走 "A+H" 或 "A+ 境外 " 的上市結構。上市本質上就是賣預期、賣股權、賣故事,最關鍵是故事要在海外對投資者講得通,讓他們感興趣、聽得懂并讓他們相信有好的前景預期。
那麼,順豐的故事,又會怎麼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