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陣痛中轉型,商湯裁員背後的AI真相,歡迎閱讀。
文 | 光錐智能,作者|魏琳華
昨日,"AI 四小龍 " 中的頭部公司商湯迎來了公司成立十周年。在這個頗具紀念意義的日子裡,一場裁員行動正在商湯内部進行。
從 10 月 22 日開始,商湯啟動裁員的消息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發酵。有受訪者向光錐智能表示,本次裁員涉及到 SCG(智慧城市和商業事業群)、IAG(智能汽車事業群)、研究院、醫療等多個部門,目前各部門裁員比例無法确定。
而在本次裁員中,大模型和大裝置兩個部門成為了 " 安全區 ",接近商湯的人士向光錐智能表示,這兩個部門基本沒有被裁員。
本次裁員事發突然,有員工在社交媒體上爆料,轉正前一天被裁、應屆生被裁、Offer 被毀約等情況出現。
針對裁員消息,商湯回應光錐智能并表示," 商湯積極推進戰略轉型,聚焦 " 大裝置 - 大模型 - 應用 " 重點業務和戰略增長領網域,并進行相應的組織和人才結構優化和調整,以更好地滿足業務發展需求。目前,商湯社會招聘及校園招聘正常進行中,整體業務穩健發展。"
而商湯董事會執行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徐立發布的十周年内部信,穩定軍心的同時也透露出一家老牌 AI 公司的轉型真相。
徐立認為," 商湯已邁出了兩步:即常說的傳統 AI 1.0 和生成式大模型 AI 2.0。" 在他看來,于生成式大模型 AI 2.0 時代,模型生產的成本主要在于算力資源的投入,生成式大模型 AI 的普及和商業化,需致力于降低大模型的生產和使用成本。
基于這個判斷,商湯确定了新的戰略方向。
" 在生成式 AI 領網域,商湯的核心戰略是實現算力大裝置 ( SCO ) 、大模型和應用 ( CNI ) 的無縫集成,以應用驅動模型,以模型帶動算力的優化。"徐立在内部信中表示。
這次裁員,對商湯來講雖然是一次斷臂求生,但其實是 AI 1.0 的公司向 2.0 更新過程中必要的陣痛。
經過這次陣痛,商湯才能從一個政企客戶為主的項目制公司,轉變到一家由 AI 大模型帶來的高效回報的公司,真正實現扭虧為盈。
整合虧損業務,商湯轉型止血
商湯不想再背着冗餘的傳統 AI 業務繼續前行。
2018-2023 年,商湯的業績一直處于虧損狀态,六年年内經營虧損分别為 34 億元、50 億元、122 億元、172 億元、60 億美元和 64 億美元。
2019-2023 年商湯營收和淨利潤數據 圖源:富途
直到今年上半年,商湯交出了一份虧損收窄的财報:2024 年上半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 17.4 億元,同比增長 21%。期内虧損持續收窄,其中,EBITDA 虧損同比收窄 26.5%,虧損淨額同比收窄 21%。
以 IAG(智能汽車事業群)為例,作為集團同樣保持增長的業務,2024 年上半年,商湯絕影汽車業務收入達到 1.7 億,同比增長 100%。雖然營收打正,但智駕部分的收入對商湯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而商湯似乎也有意在本輪調整中收縮過于龐大的業務架構。有商湯前員工向光錐智能表示,"IAG 部門已有超過上千人,目前人效比太低。"
從業務構成來看,曾經包括三大業務的傳統業務經過合并計算,收入下滑明顯:2024 年上半年财報顯示,傳統 AI 收入為 5.2 億元,同比下降 50.6%。
此外,面對巨額虧損,降本增效也成為了近兩年商湯調整的主旋律。據财報披露,由于員工福利開支減少,目前行政開支減少 7.7% 至 7.34 億元。
實際上,這不是商湯第一次啟動裁員。從 2023 年開始,商湯已有裁員消息傳出:據财新報道,2023 年 8 月,商湯内部開始大規模裁員,其中,智慧城市與商業事業群(SCG)裁員約 10% 至 15%。
有商湯前員工向光錐智能表示,自今年開始,商湯内部一直在陸陸續續進行裁員。連年虧損的商湯,被迫對内開刀,止血求生。
内憂外患中,背負扭虧重擔的商湯,必須如同内部信中提到的一般 " 回到創業狀态 ",對 ROI 低、虧損嚴重的業務下刀,以更輕盈的姿态在大模型的時代中衝浪。
因此,商湯選擇将散落在其它業務群的生成式 AI 相關業務合攏,一度調整組織架構。
在 2023 年年底的業務重組完成後,智慧城市、智慧商業、智慧生活不再作為單獨業務板塊出現,上述三大板塊的非生成式 AI 業務合并統計為傳統 AI 業務,和生成式 AI、智能汽車共同構成新的三大核心業務。
十周年之際,借一封發給商湯全體員工的内部信,徐立又選擇在這個節點變更航向,奔向更有 " 錢 " 程的業務。
押注大模型和大算力,商湯轉型雲廠商?
揮刀砍向傳統業務,商湯并非心血來潮。
" 在生成式 AI 領網域,商湯的核心戰略是實現算力大裝置 ( SCO ) 、大模型和應用 ( CNI ) 的無縫集成,以應用驅動模型,以模型帶動算力的優化。"在這次寫給商湯員工的全員信中,徐立如是說。
" 我們确立了 " 大裝置 - 大模型 - 應用 " 的三位一體戰略,致力于成為最懂算力的大模型服務商,和最懂大模型的算力服務商。"
徐立在戰略上的轉型,也是内部業務驅動的結果。
在上半年财報中,生成式 AI 業務營收接近 11 億元,實現了 256% 的驚人增長,該部分業務收入占總收入比例高達 60%。商湯官方表示,生成式 AI 已成為集團主導性業務。
生成式 AI 逐漸成為集團核心營收業務 圖源:商湯集團
但在一眾大模型公司仍然為商業化發愁的當下,商湯到底是靠什麼業務在賺錢?
财報顯示,商湯生成式 AI 業務的收入增長主要來源于市場對生成式 AI 模型訓練、微調和推理的需求爆發性增長。
這說明,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嘗試對接大模型服務,并将其應用于各個領網域;同時,基于對訓練和推理的算力需求,商湯部署的 " 大裝置 " 通過提供算力服務,為生成式 AI 業務提供收入。截至今年 8 月,已有超過 3000 家行業頭部企業使用商湯的大模型及智算服務," 日日新 " 大模型整體調用量實現 400% 的增長。
雖然商湯并沒有具體披露,但根據行業現狀,這裡收入的大部分應該來自于 " 智算服務 ",而非 " 大模型 "。
這和我們看到的國内雲廠商們的情況如出一轍。
無論是阿裡雲、百度雲、華為雲,都會把智算服務,當成是最重要的客戶收入項目,而大模型是一個重要的牽引力,并非真正的 " 高收入產品 "。比如,百度智能雲今年就把業務中心從大模型服務的千帆,調整為算力服務平台百舸。
這也是為什麼,徐立一定要強調 " 大裝置 - 大模型 - 應用 " 的三位一體戰略。
面對一門掙錢的新生意,和一門營收趨向穩定、缺乏增長前景的舊業務,商湯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于是,從營收結構變動到戰略更迭,削減 SGC、醫療等增長乏力的業務,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調整動作。
不過在自建算力基礎設施方面,過去一年,商湯仍然在投入大量資金,保持領先優勢。公告顯示,截至 2023 年年底,公司運營 GPU 數量達到 45000 張卡。截至 2024 年 8 月,其運營總算力規模已突破 20000 PetaFLOPS,GPU 數量上升至 54000 張卡,至相較今年 3 月提升約 70%。
可以說,商湯的算力基礎設施目前仍是在一個高投入的階段。
奔向 " 大模型 " 和 " 大裝置 ",商湯看準了兩門掙錢的生意。但随着更多玩家入局、行業趨勢變化,商湯面對的挑戰也不會少:
一方面,從大模型服務來說,面向有意掀起價格戰的大模型服務商,商湯需要拿出更高性價比的產品與之競争;
另一方面,從做 " 算力大裝置 " 而言,一定程度上是兼具技術和規模化的生意,在這一點上,商湯面對的不再是 AI 公司,而是更有财力的雲計算廠商和一大波私有化部署的算力服務商。
雖然前路也會有困難,但至少現在,商湯仍然選擇抓緊手中已有的底牌,優先為發展更健康的業務讓道。
從 AI 1.0 時代中蛻變,商湯注定要在轉向 AI 2.0 時代的過程中勒緊褲腰帶,向着盈利目标快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