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知乎知錯了,下線“匿名功能”,歡迎閱讀。
知乎衝上了熱搜第一,宣布将下線 " 匿名功能 "。
完了 …… 難道以後人都飛去美國,再也下不了飛機了?
其實,知乎剛誕生的前幾年,社區環境還可以,發帖質量相當高。
但随着商業化進程開啟,用戶群體越來越廣泛,匿名機制被濫用," 謝邀體 " 逐漸泛濫。
開篇不是 " 人在美國,剛下飛機 ",要不就是 " 利益相關,圈子太小,匿了 "。随後跟出一個不知道真假的浮誇故事。
新版本預計 7 月 14 日上線各大應用商店,用戶将不能匿名創建問題或匿名發布内容。
這意味着 " 謝邀,匿了 " 将成為千古絕唱。
為何下線匿名功能?
知乎匿名畢竟也算是平台的一大 " 特色 ",要不然何來 " 分享你剛編的故事 " 之說。
據狐妹了解,導火索居然是因為一條微信朋友圈。
6 月 20 日,億歐網創始人黃淵普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内容,怒噴知乎匿名用戶诽謗他,讓人無語至極。
那些讓他受不了的诽謗究竟是什麼呢?
原來,知乎上總有人提問 " 黃淵普會卷錢跑路嗎?"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問題下說他架空了投資方,花錢購買上海青年五四獎章,就連紐約大學商學院的學歷也是花錢買的。
而這些問題往往都是匿名用戶回答的,信息來源為 " 據說 " 。
黃淵普認為知乎匿名回答機制有問題,建議增加反證功能。
于是,他誠心帶着自己的想法,給知乎創始人周源發了一條微信溝通,結果對方根本沒鳥他。
這下可把黃淵普激怒了,忍無可忍,洋洋灑灑寫了一篇公開信,正式向知乎匿名機制宣戰。
這次不僅僅是打嘴炮,實打實來真的了。
他的應對措施簡單粗暴,别看只做兩件事,卻拳拳到肉。
一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斷在知乎上發布 " 周源是傻 X 麼 " 的問題,匿名征集答案。
二是持續向全國政協舉報知乎,直到改變目前的機制。
面對黃淵普的猛烈炮轟,知乎官方低調簡短地回復了一下,同時迅速删除了有關他的匿名造謠帖。
但這個結果顯然不能讓黃淵普滿意,他将 " 戰火 " 轉移到了微博上,繼續實名舉報周源。
這次又是講道理擺事實的長篇大論,還艾特了相關監管部門,搞得挺大陣仗。
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網友們,嘴上說着黃老板息怒,實際上内心深處的聲音卻是:打起來!打起來!
這件事情的影響,很快就體現在了股價上,6 月 21 日晚上,知乎美股暴跌 9.21%。
知乎創始人周源終于坐不住了,在朋友圈回復表示,知乎接受批評,将要調整匿名機制。
誰成想這一調整就是永久下線的意思。
也怪不得知乎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因為,這樣的匿名造謠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今年 1 月,一名自稱上海土著中產的匿名用戶,稱和江西女友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沒想到對方要 1888 萬彩禮。
除此之外,還要将千萬房產過戶到女方名下,給女方親戚每人十萬元巨額紅包,他實在無法接受。
這件事情很快登上微博熱搜,不僅激起了男女對立,還對于江西的聲譽造成了損害。
最後,經過核實這篇文章内容是編的,諷刺的是連他的道歉也是匿名道歉。
最終的結果,只不過是該賬号被永久封禁,造謠成本實在太低了。
當然,狐妹認為單單是黃淵普的實名舉報,還不足以讓知乎下線匿名功能,主要國家要出手整治網絡暴力了。
就在知乎公告發布的當天上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征求意見稿)》。
都給你明示了,還不改正,難道想被請去 " 喝茶 " 嗎?
脈脈是第二個知乎?
除了知乎以外,脈脈的匿名社區功能也一直被外界诟病,幾乎把 B 站、百度、拼多多等大廠都得罪完了。
2019 年 3 月,有網友冒充哔哩哔哩員工,大言不慚地表示 "B 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個 "。
這不是赤裸裸地诋毀嗎?阿 B 自然不能忍,立刻起訴脈脈不正當競争,獲賠 30 萬。
2020 年 2 月,有個認證為 " 百度員工 " 的用戶,在脈脈發帖說疫情嚴重期間,領導仍然要求去公司上班。
百度第一時間要求删除不實信息。
然而,兩個月過去了,脈脈收到法院材料後,才慢悠悠地删帖。最後,被法院判決賠償百度 25.1 萬元。
脈脈現在俨然已經成了各大廠的八卦聚集地了,用戶穿着匿名的外衣暢所欲言,肆無忌憚。而平台則坐享其中,獲得巨大流量。
一場大型 " 集體隐身 "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 "mo"。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互聯網上頂着兩坨小腮紅的可愛小恐龍 momo,越來越多。
你以為他們是一個人,實際上是一群人。
其實,momo 也不是什麼特别的神秘組織啦。
這個名字和頭像只是新用戶注冊賬号後,系統自動生成的随機選項之一,最初就是像狐妹這樣的懶蛋專屬。
但随着人數越來越多,為了防止被搜索到,保護個人隐私,很多人都自發加入了 momo 大軍。這就類似于很早之前豆瓣上的 " 已注銷 " 和 " 江湖騙子 " 一樣。
正所謂,披上 " 馬甲 ",泯然眾 "mo"。有了這個集體身份的掩護,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表達自我,再也不用擔心說錯話被追着罵了。
但即便是長得一模一樣的 momo,也有好壞之分。不少人無所顧忌之後,反而變成了網上橫衝直闖的 " 鍵盤俠 "。
反正,一 "mo" 做事萬 "mo" 當,大家一時間也分不清誰是誰。
前輩 " 已注銷 " 和 " 江湖騙子 " 都已經被部分平台制止,因為它們和 momo 一樣有擾亂社區秩序的風險。
如果 momo 大軍再不好好約束自己的言論,随意在互聯網上發瘋,恐怕就離 " 全軍覆沒 " 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