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小鵬G6上市,何小鵬的救命稻草終于來了,嗎?,歡迎閱讀。
今天晚上的小鵬 G6 的上市發布會,不知道各位差友都看了沒。
這五個配置的價格,起售價比月初開始預售的時候還低了 1.5 萬。有驚喜,但不多。
畢竟現在的小鵬,真的急需一台 20 萬左右的精品車,拉自己一把。
我們先看發布會。說車之前,何小鵬先炫耀了一下 G6 預售以後收到的盲訂訂單。三萬五千單,甚至比他們今年第二季度賣的車還多。。。
外形上,何小鵬說 G6 設計成這個圓潤的樣子最主要就是為了減小風阻。0.248Cd 雖然确實挺低,但還是比 Model Y 的 0.23 高了億點。
emm ,我說咋沒放數據對比呢。。
講到後排的時候,何小鵬表示 G6 的腿部空間和乘坐體驗,都能遠超 " 同級标杆 " 。
在陰陽誰,我不好說。
很多車企都有在用的一體式壓鑄車身 G6 也用上了,而它也是目前唯一在前機艙和後地板都用上這個技術的車型。
這種設計好處也很多,一是焊點少了車身的強度變高了,二是加工的工序少了車企也能省下成本。算是個比較硬核的亮點。
然後就是 G6 最大的賣點800V 高壓架構了。根據何小鵬的介紹, G6 用 10 分鍾就可以充進 300 公裡的續航。
但同樣是 800V 架構,為啥理想只要九分半就能充 400 公裡呢。
小鵬的傳統藝能智能駕駛,也就是XNGP 系統被放在了接近末尾的地方。
總結起來就是,小鵬現在的智駕水平已經是自認為的國内第一了。特别是高速 NGP ( NOA ),已經牛逼的不行,基本不需要人類司機接管了。城市 NGP ( NOA )現在雖然還沒到最強的狀态,但也會在以後慢慢變強。
最後就是公布價格,并表示 G6 七月份就可以交付。自從當年蔚來 ET5 收了一堆訂單交不出車以後,大家對上市即交付這件事看的是真的重啊。。
看完發布會,我感覺小鵬為了把這根救命稻草用好,這回可真是拼了。
因為在我眼裡, G6 是小鵬第一次,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去做一台車。
為啥這麼說?因為單論產品,在 G6 之前的每一款小鵬,都有着極為鮮明的設定。是那種非常小眾,甚至有些違背常理的設定。
比如最早讓小鵬支棱起來的 P7 ,那個年代,除了特斯拉願意做純電轎車以外,其他新勢力廠家選擇的大都是難度更低的 SUV 。
可小鵬呢,不僅把 P7 做成了四門轎跑,還請來了保時捷工程團隊給它打底盤調校。再加上(當時理論上 )能和特斯拉 Autopilot 掰一掰手腕的智駕系統 Xpilot 3.0 , P7 當時主打的,就是一聽就沒人 care 的操控和智駕。
咱也不理解,咱也沒法問。在當時的脖子哥看來, P7 就不是小鵬因為市場需要啥才做的,而是因為它能做出來就做了。難道,就是所謂的技術驅動?
結果就是,P7 賣爆了。爆到現在,小鵬的銷量還有一大半還在靠大改款的 P7i 撐着。
我問了一些當時第一批買 P7 的車主買它的原因是啥,他們最常說的就是覺得長得好看,續航也夠長。開久了以後才發現,操控真不錯,智駕也挺好用。
或許是覺得自己的眼光十分獨到,小鵬在 P7 之後趁熱打鐵搞出了P5 。
本以為 P5 會像 Model 3 和 Model S 的關系一樣,繼承 P7 的所有特點,只是尺寸小些。結果, P5 主打的卻是更大更舒适的車内空間,并準備在入門級市場普及高階輔助駕駛。
這個邏輯,其實很合理。又舒适,開着又輕松,簡直就是無人駕駛未來的雛形。
然而, P5 涼的很徹底。
至于為啥,很多人說是因為 Model 3 的連環降價,也有人說是因為小鵬為了把智駕那部分的成本勻出來,在其他地方減配了不少。比如 P5 的後橋,就用了非常復古的扭力梁非獨立懸挂。
但我覺得最核心的問題,是小鵬沒有摸準市場需求。
智能駕駛,其實一直都是一個 " 魅力配置 " 。可以用來炫技,但不能當做最重要的賣點。況且 P5 的定位,是 20 萬以下的家用市場。這裡的消費者,更注重用車成本、實用性、硬體配置這些實打實的東西。
沒有激光雷達的入門 P5 ,甚至續航都不到 500 公裡。為了所謂先進的智駕,人們還得多花三四萬。那大家有什麼理由不選更經濟的比亞迪,或者品牌認可度更高的特斯拉呢?
到這,本以為小鵬會吸取教訓,在下一款新車上重振旗鼓,結果 G9 上市以後我一試駕,确實眼前一亮了,
但緊接着就是兩眼一黑。
借用隔壁 K 哥的說法,這台車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很像寶馬的 X3M ,底盤扎實,操控一流。
新勢力做了這麼多 SUV ,能把操控做到能夠帶來駕駛樂趣和駕駛信心的水平, G9 獨此一家。更不用說 800V 高壓架構和無需高精地圖的 XNGP 智駕,随便拎一個出來都能讓我這個理工男興奮半天。
眼前一黑的點在于,這玩意又找錯產品定位了。
G9 上市的時候,理想 One 已經火的不行,理想 L9 也剛剛上市,成了那時候最受關注的車型。
雖然小鵬想做差異化我們也能理解,但至少應該能從理想的火爆上看出來,三四十萬價位的車主對空間、舒适這些家用屬性還是非常關注的。就算你要做個主打操控的車,至少空間做大一點吧?( 極氪 001 :勿 cue )
汽車之家測評圖
然而, G9 的後排真就和 X3M 似的,不僅不寬敞,傳統的三聯座坐着也不舒服。一台車長接近 4.9 米的車,後排坐着愣是和蜷縮着似的,直接就把家用消費者排除在外了。
再加上 800V 高壓架構極度依賴高壓充電樁,大部分車主買了車也體驗不到快充的便利。智駕什麼的,又需要額外多花兩萬選裝,人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選擇當時馬上就要上市的理想 L8 ?
好在,走了這麼多次歪路子以後,G6 終于走對了。
無論從造型、尺寸、空間還是配置上來看,小鵬對 G6 的定位就是完完全全照着 Model Y 打的。特斯拉有的設計、空間、續航和智能化,它都有;特斯拉沒有的精致和豪華,它做的似乎也還好一點。
而比 Model Y 低得多的定價也表明了, G6 的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走量。而這個任務,原本其實是 P5 的。
單論產品,我覺得 G6 完全具備賣得好的能力。但 Model Y 能一出就賣爆,其實和特斯拉這個品牌和馬斯克這個人有關系。
我們當然希望 G6 真的能成為小鵬的救命稻草。
但如果這一次 G6 依然不聲不響,或許小鵬這個名字,就真該改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