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官宣入局1個月!這家車芯“新勢力”拿下了2款量產車,歡迎閱讀。
智能駕駛如何降本增效?一顆好用的芯片必不可少。
作者 | 迩言
編輯 | Juice
智能駕駛芯片賽道已經卷出了新高度!
先前,大算力已經成了車載自動駕駛芯片競争的焦點。
在這方面,美國企業在潮頭帶領着整個行業的發展,兩大巨頭高通和英偉達在 2000TOPS 領網域正面交鋒。
雖然英偉達、高通的超大算力芯片即将落地,看上去好像要一統車載芯片江湖,但對于其他芯片廠商來說,市場之大、格局之變幻,也令行業預留出極大空間。
首先,當下主流車企并不需要如此之大的算力,更多只是硬體預埋,但這種做法很難跟上車型換代的速度,直接導致消費者為過度的硬體成本買單。
更重要的是,超大算力自然意味着成本高昂,這就注定了超大算力芯片僅适用于高端車型,很難在主流市場實現标配,而後者才是商業邏輯的本質。
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30 萬元以下車型交付占整體市場的比重超過 80%。因此,能否在走量車型上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就成為了車企權衡的重要因素。
而在供應鏈方面,随着價格戰層出不窮,車企把成本壓力給到了供應鏈方面,以至于整體智駕芯片行業就都在面臨一種 " 性價比焦慮 "。
總之,如今的行業内卷已經不再是單純 TOPS 算力的比拼,而是降本增效能力的持久戰,商業畢竟要回歸商業,為車企帶來更高性價比的芯片,已經成為車載行業新風向。
降本增效成為現有玩家和新玩家面前的同一塊欄板。不僅老牌玩家開始搶位賽,像愛芯元智這樣的 AI 芯片廠商也順勢入局智能駕駛的,成為車芯 " 新勢力 " 加入競賽。
這其中,愛芯元智作為剛剛官宣殺入車載芯片賽道的新手名玩家,其第一款車載芯片去年就已經完成了車規認證,且在官宣一個月後即進入商業化落地階段。
為什麼愛芯元智能夠憑借如此快的速度入局并看到量產成果?愛芯元智技術驅動的降本增效為行業提供了哪些新思路?在和愛芯元智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仇肖莘博士面對面的交流中,車東西找到了意料之外的答案。
▲愛芯元智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仇肖莘
01.
智慧城市打造成熟 IP 快速破局自動駕駛
要知道,車載芯片從研發到落地普遍時間漫長,一款車載芯片從前期的產品規劃、流片,到後期的測試落地,至少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更何況是對剛剛入局智能駕駛行業的玩家,其面臨的難度可想而知。
但這并非沒有成功案例,目前智能汽車芯片巨頭高通和英偉達已經完成了大象轉身。
基于其在智能手機領網域的成就,高通将汽車芯片作為智能手機芯片的附屬產品進行開發,成功進軍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領網域。同樣,英偉達也是将伺服器芯片的能力遷移,在進行人工智能領網域探索時,也涉足智能駕駛業務。
然而,巨頭畢竟是巨頭。一般芯片公司面對車載芯片研發周期長、認證周期長、技術門檻求高、商業化速度慢等等特性,其所面臨的研發效率、成本控制都是難題。
但 AI 芯片公司愛芯元智提供了入局車載芯片賽道的模範解法。
作為智駕芯片領網域的 " 新勢力企業 ",仇肖莘表示,愛芯元智憑借先前的技術積累,在智慧城市、AIoT 等領網域不斷優化的市場落地經驗,成功分擔了其在智駕芯片賽道上的研發成本,提升了整個供應鏈的競争力,實現了快速破局。
▲愛芯元智的芯片產品
熟悉愛芯元智的人都知道,該公司自 2019 年成立以來即布局智慧城市等應用場景,擅長應對大量的感知和計算需求。" 而恰恰是在這兩個關鍵點上,智能駕駛與智慧城市具有相通的技術基礎,愛芯元智此前積累的絕大部分核心技術能力得以快速平移至全新的車載芯片領網域 ",仇肖莘說。
如此通用性,簡直就像企業内部一場開卷考試:假設單純做一顆車規的芯片,可能需要耗費 3~4 年的時間,但如果用已經得到反復驗證成熟的 IP,就可以大大減少試錯成本,實現快速上車,愛芯元智靴子落地速度之快也就順理成章。
02.
首款芯片在 2 款乘用車量產
明年規模化交付
而在快速破局自動駕駛後,愛芯元智又做了什麼呢?
當這家企業于今年 6 月份官宣入局智能駕駛賽道後,當月月底就已有兩款搭載其芯片的車型量產上路。顯然,愛芯元智在智能駕駛方面的投入并非短短一個月,事實上,愛芯第一款車載芯片 M55H 去年 7 月就已經通過了車規級認證。
仇肖莘表示,在首款智駕芯片通過車規認證後,愛芯元智花了相當多的精力去推進車載芯片的大規模商業落地。與此同時,在智慧城市領網域,愛芯的量產進場同樣高歌猛進。
目前,愛芯元智已經公開了三款智能駕駛芯片產品,每一款都有清晰的戰略規劃。
根據工信部數據,2022 年,具備組合輔助駕駛功能的 L2 級乘用車新車滲透率達到了 34.5%。
一些行業觀點認為,目前 L2 的市占率還沒有形成統治地位,所以在未來近三年,L2 市場仍是主流。仇肖莘認為,這一市場最核心的需求仍舊是解決安全問題,錦上添花的效果是輔助提供少量的舒适功能。
不同于一些自動駕駛企業因商業變現難不得不降維落地,愛芯元智從一開始就錨定方向,深耕 L2 ADAS 這個最能改善駕駛體驗,也最能產生銷量的主流市場,并持續向 L2+ 高速 NOA、網域控行泊一體方向擴張。
愛芯元智汽車產品事業部總裁龔惠民介紹說,愛芯第一款智駕芯片 M55H 正式面向 L2 一體機、CMS、DMS 等應用,主打高性價比。此芯片算力為 8TOPS,采用 1V1R 的硬體配置,目前已經在兩款車型上實現量產,且進入了大規模發售階段,公司計劃于第三季度拿下新的量產訂單。
▲愛芯元智 CMS 開發套件
M76 系列芯片面向 L2+ 級智能駕駛市場,預計明年初通過車規級認證,憑借先進的 NPU 性能,在跑 Transformer 算法性能和功耗兩個方面均處于業界領先的位置,目前算力達到 60TOPS。
M77 系列則面向城區 NOA 等更高階的智能駕駛階段,這款芯片有望實現熟路模式、通勤模式等等一系列城區智駕功能,預計在 2025 年左右實現量產。愛芯元智也将陸續推出更高級别的智能駕駛芯片,整體發展步伐穩健。
03.
降本增效齊發力:3 大布局、2 大 IP
愛芯元智入局車載時間雖然不長,但已經有了切實可行的產品規劃,甚至除了已有的兩款量產訂單外,今年下半年預計還将拿下新的量產訂單,這足夠說明愛芯元智的戰略定位既穩且準。
那麼,愛芯元智如何獲得了這麼多主機廠的青睐?
仇肖莘認為,這得益于愛芯三大賽道(智慧城市、智能駕駛、AIOT)的戰略規劃,和兩大核心自研 IP(愛芯智眸 ® AI-ISP 和愛芯通元 ® 混合精度 NPU)的技術積累,這也是剛滿四周歲的愛芯元智進入戰略 2.0 時代的底氣,使得其在企業最為關心的問題——降本增效方面走在了前列。
降本方面,正如上文分析,從智慧城市到智能駕駛,出貨量較大的成熟市場分擔了智能駕駛賽道的研發成本,也鍛煉了愛芯元智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使其供應鏈更具成本優勢,也更有競争力。
而聚焦到產品細節來看,龔惠民表示,愛芯單芯片的方案實現了計算資源、存儲資源以及行車和泊車的傳感器數據的復用和共享,進一步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并降低了系統成本。
增效方面,就必須提到其兩大王牌 IP ——愛芯智眸 ® AI-ISP 和愛芯通元 ® 混合精度 NPU。早在 2019 年成立之初,愛芯元智堅持自研核心技術,打造出了產品的差異化體驗。
愛芯智眸 ® AI-ISP 是愛芯元智首創且業界唯一實現商業化量產的 AI-ISP 技術,能夠實現 AI 黑光全彩、AI HDR 成像、AI 防抖、AI 場景增強等多種功能,全面提高視頻畫質。
▲基于愛芯智眸 ® AI-ISP 技術的暗箱畫質展示
該技術不僅用于頭部智能手機品牌,助其實現了 4K 夜景視頻和優秀的暗光拍攝功能,同時也在 L2 輔助駕駛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極端條件下為車輛提供清晰、準确的影像,幫助恢復周圍環境,大大提升了安全保障。
如在隧道出口場景測試中,愛芯智眸 ® AI-ISP 能夠充分拓寬動态範圍,保證對車道線、車輛的連續感知檢測,确保行車安全;而在夜間場景,愛芯智眸 ® AI-ISP 不僅能提升暗場亮度,還實現了對後車燈的高光抑制,充分呈現出周邊環境細節,保障了駕駛安全。
除了領先的影像處理技術,愛芯元智的另一個王牌 IP ——愛芯通元 ® 混合精度 NPU 滿足了不同場景的算力要求,減少了内存牆和功耗牆的阻礙,具有高性能、低成本、易使用的優勢。同時,得益于其在邊端側部署 Swin Transformer 的優越表現,目前已成為業内首屈一指的 Transformer 落地平台。
兩大核心技術應用在三大賽道,也促進了自身的優化,愛芯元智也由此為 Tier1 和車企提供了一個成熟穩定、高效易用的開發平台,成功跻身車載芯片的性價比之戰,後發入局卻也搶得先機。
04.
結語:降本增效
助力中國芯片企業與車企前行
新能源汽車全球競争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由于全球缺芯片及國產替代,越來越多的車企都在考慮可以滿足降本增效需求的國產芯片,但降本增效并不等同犧牲性能,而是要給消費者帶來超值的使用體驗。
而像地平線、黑芝麻、芯馳這樣的自動駕駛芯片企業也正在瘋狂内卷,從不計成本的高性能之争轉向權衡綜合實力的性價比之戰。
愛芯元智走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降本增效之路,并快速獲得了多家主機廠青睐。能夠在這個時間點官宣入局車載芯片市場,并且順時拿出了量產產品,按照目标持續推進,可見其發展戰略的穩健風格,一如其掌舵人仇肖莘博士的個人特質。
當下,中國新能源市場和車載芯片市場所面對的發展空間足夠廣闊,我們有理由相信,愛芯元智這樣的企業攜手車企會走出自己的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