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與行業大咖一起,認真聊聊萬億氫能,歡迎閱讀。
文|36 碳編輯部
8 月 18 日,上海臨港 " 國際氫能谷 ",一場圍繞氫能產業的閉門沙龍正在熱議中。
這是 36 碳第二期中國雙碳投資人社群活動的現場。當天,上海雷電黃色預警的天氣,沒有抵擋住觀眾的熱情。許多觀眾冒雨驅車兩三個小時,來到臨港新片區。線下會場不僅座無虛席,座位還加了一次又一次。
氫燃料電池、綠氫制備、固态儲氫、投資風向……一系列產業熱門話題成為現場讨論的焦點,台上台下頻繁互動。嘉賓和觀眾們一起,交流氫能產業現階段的技術瓶頸、商業化進展、行業痛點,輸出來自產業一線的洞察。
觀眾的熱情折射出氫能產業當下的高關注度。碳中和背景下,氫能是清潔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沉澱和發展,萬億氫能市場已迎來爆發前夜。與此同時,行業也在加速氫能技術創新突破瓶頸,不斷擴展應用場景。
活動的主題是" 萬億氫能,一‘碳’究竟 "。現場,來自氫能產業鏈上下遊的企業代表、一線機構投資人,圍繞 " 氫能產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 這一主題發表演講,并就當下氫能發展痛點問題展開圓桌讨論,共同探讨氫能產業的技術突破、應用場景和投資機會,一探行業最新風向。
活動由 36 碳攜手 NEX 與上海臨港 " 國際氫能谷 " 聯合舉辦。2023 年,36 碳還将聯合更多合作夥伴,圍繞鈣钛礦、電池、氫能、雙碳先進技術等,打造更多垂直領網域精品沙龍,如果您是相關產業人士、投資人,也歡迎加入我們之後的讨論,詳情可添加文章後方「36 碳小助手」微信。
以下是本次沙龍内容的精彩集錦: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處副處長 吳海濤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處副處長 吳海濤
在國家和上海市相繼出台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背景下,臨港新片區已将以氫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納入新片區八大產業體系中,先行先試,打造氫能產業發展高地。
目前,新片區已初步形成氫能產業發展集聚态勢,吸引 30 多家產業鏈企業落地;積極探索基礎設施建設,海上風電制氫、制氫加氫一體站等示範項目,國際氫能谷已入選上海市特色園區;推動高能級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國家級氫能檢測認證基地、氫交易平台等。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科創服務中心創新服務主管 戴苗強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科創服務中心創新服務主管 戴苗強
近年來,可再生能源大規模裝機,其波動性帶來的調峰填谷與跨時間、跨距離的能源儲運等問題,使氫能發展熱度迅速上升。研究院認為目前綠氫主要有建築、工業、交通和電力四個下遊應用場景。從能源的角度切入,工業場景短期内更具經濟可行性,研究院也在積極推動以示範項目為主體的交通場景落地。
針對技術可行性、資源可得性和項目經濟性等三個制約可再生能源制氫應用推廣的關鍵問題,研究院主要開展戰略規劃咨詢、技術解決方案、檢驗檢測服務、產學研交流合作等四個方面的業務。
上海捷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侯中軍
上海捷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侯中軍
目前,我國的燃料電池汽車主要在商用車領網域進行規模示範應用,國家規劃 2025 年達到 5 萬保有量,這一目标的達成相當樂觀。在政策結束後,如何通過商業化方式保持發展速度十分重要。實際應用中,在基礎設施和政策法規方面仍存痛點。
捷氫科技主要提供的產品包括燃料電池大功率系統和電堆,目前已建成膜電極、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系統、整車動力系統集成與适配開發在内的縱向一體化自主研發和規模化生產能力;商業化拓展方面,捷氫科技堅持 " 商乘并舉 " 終端應用策略;同時積極探索生态創新,面向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港口等不同場景,提供清潔、高效、經濟、多維的綜合解決方案。
氫晨科技總助兼氫盛能源總經理 郭維平
氫晨科技總助兼氫盛能源總經理 郭維平
在氫能需求劇增,80% 需要來自電解水的背景下,包括光伏風電在内的傳統企業紛紛湧入電解槽賽道。在技術賽道上,鹼性水電解是目前最能形成商業化的模式;PEM 則無污染、能耗低,适合風 - 光綠電制氫。目前,PEM 主要面臨着買不起、用不起、裝不大、驗證少等挑戰。
公司認為,制氫未來的商業化場景有三個方向:第一,能源化工企業餘電制氫,适合鋼 - 焦 - 化 - 氫場景,電價低,制氫可就近消納;第二,在風光資源豐富的場景,與氫能車協同發展;第三,海上風電制氫制氨,沿海集散或出口。
上海骥翀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發展部總監 蔣志強
上海骥翀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發展部總監 蔣志強
作為氫能利用的理想方式,燃料電池產品開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正處于第二波下行期,行業正在優勝劣汰,為產業化蓄力。開發高性價比產品,在性能 - 壽命 - 成本方面均滿足商業化目标,是產業進入量產商業模式的前提條件。
公司開發的 MH170 電堆在 2023 年 5 月,實現了單堆功率突破 216kW。目前,公司也實現了燃料電池金屬板核心生產裝備全自主,河南新鄉、洛陽的全自動燃料電池量產線產能可達每年 500MW。公司始終認為,只有核心的裝備和技術,才能為今後的量產和市場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上海鎂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兵銀
上海鎂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兵銀
由于我國 " 富煤、貧油、少氣 " 的資源特點,我國氫氣供給結構約近 80% 來源于煤炭,即灰氫或者藍氫。未來要發展綠電制氫,一個關鍵是要開發安全、高效的儲能技術。鎂基固态儲氫技術具有資源豐富、儲氫量高、常溫低壓、安全便捷等優勢,是較好的選擇。
公司研發的鎂基合金可以實現高儲氫密度、高活化性能、高循環穩定性。目前,已經實現批量制備技術突破,并具備可儲氫 0.5kg、5kg、100kg、1200kg 等不同規格的裝備,已經有零碳能源系統、氫冶金等實際的應用案例。
圓桌讨論:氫能產業的機遇與挑戰
險峰長青新能源投資人駱潇濛(圓桌主持人)及企業分享嘉賓
險峰長青新能源投資人駱潇濛(圓桌主持人)及企業分享嘉賓
駱潇濛:首先,第一個問題是關于最近氫能領網域的一件 " 大事 "。前不久,國家标準委與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氫能產業标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 版)》,從頂層設計上指引了氫能產業全鏈條标準體系的建立。各位可以結合自己所在的細分賽道,談談各自對氫能标準體系建設的關注重點是什麼?以及檔案的出台可能對所在行業產生哪些影響?
侯中軍:我覺得主要意義和對行業的促進作用有兩個方面:第一,我們真正在做商業化推廣過程中發現,目前商業化存在于場景之中,每一個場景都需要制儲輸用各個環節打通,在實踐的過程中會發現,打通非常難,因為大家的行為規範不一致,比如設計标準、產業鏈狀态等。所以,這個标準對氫能商業化價值的產生,是基礎設施的作用。
第二,目前氫能和燃料電池是在政府利好政策的驅動下進行,但在業務過程中也發現,目前需要政策法規标準來做支撐。比如說 70 兆帕加氫站的推行,真正推廣過程中涉及 4 個環節、多個部門,從國家層面來拉動核心產業的标準制定,實際上是給政府決策、審批提供一個基礎性依據。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政府驅動方面,如果在标準體系的支撐下,有立法依據、審批依據,就會使整個產業商業化應用的推動更有信心,另外也是降低政府的決策風險。
郭維平:我們在商業推廣應用過程中,其實遇到了很多的挑戰和瓶頸,比如說關于氫的屬性問題,是化工屬性還是能源屬性,如果屬于化工,就要把資金投入到化工區,那必然就增加了運輸的成本。
運輸很難突破,就造成了終端成本偏高。在燃料電池的應用過程中,很多應用場景的運輸距離相對來說比較遠,特别是一些有風光的地區,可能就是 200 公裡和 300 公裡,甚至有更長距離的要求,現在整個 305 兆帕車載主機屏也需要突破。
另外,在政府審批方面,除了自駕清單以外,技術方面、產品端到地方政府立項或者落地,很多的主管部門不一樣,在标準體系上也不一樣,大家沒有找到一個比較通用的尺度或者衡量标準,在安全技術标準上也各執一詞,所以标準體系的建立,為後端打通整個產業鏈,包括整個場景運用的技術組合,起到較好的推動作用。
劉兵銀:看到指南的出台,我很激動,也很高興。固态儲氫首次列入了國家層面的建設規劃體系裡,說明固态儲氫這幾年也逐漸被認識和接受。這個規劃的出台會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和幫助。
另外,标準體系的建立,會給政府制定各種管理規定提供依據和指導,這個過程中也會遇到問題,比如給實驗室用的 100 公斤級的儲氫裝置,在用的時候怎麼進行審批。這些标準體系如果建立起來,相信對整個行業的發展都會帶來促進。
蔣志強:我認為标準的制定不僅可以提高產業協同能力,而且為以後的整個產業發展打好了基礎。在需要這個系統和其他廠家進行配套的時候,有統一的标準和國家政策作為後盾,做起來就更加有标準、有方向、有目标,我認為對整個行業是一種推進。
駱潇濛:成本高一直是制約氫能產業走向商業化落地的掣肘。在各位看來,未來降低成本的抓手或者突破點是什麼?
蔣志強:如果站在商業的角度來說,價格至關重要。我認為從三個方面來降低成本價格。
第一,通過技術的更新來降低價格。第二、據我所知,我們的材料費用等各個環節采購成本非常高,需要通過技術的更新或國產化替代來降低費用。第三,產品生產多了,費用就降下來了,所以說對于以後規模化、商業化的大批量應用,價格自然而然就下降了。
侯中軍:技術和規模是目前降本的兩個要素,我們覺得技術方面,企業基本自主可控。但是規模和商業化推廣的進程是緊密綁定的,本身業務是不是可以支撐整個商業循環的狀态,是能不能成規模的關鍵,所以需要全場景下,行業上下遊一起努力,也需要投資界、政府一起努力把商業模式做起來,做到可盈利。規模成長以後,成本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這是一個需要努力探索的過程,也會比較艱巨,需要沉下心突破瓶頸。
駱潇濛:您說的這些規模化主要是指哪個環節?是上遊還是下遊應用?
侯中軍:所有商業化產品,現在都需要全產業鏈上中下協同,因為任何一個環節規模不到,整個鏈轉不起來,能源體系從制造到中間的能源傳輸,再到終端的應用,一定是串聯的關系,任何一個環節打不通都有問題。
郭維平:我補充一下:成本方面其實是兩塊,一是購置成本,二是運營。
運營成本主要是氫氣價格,所以購置成本的降本路徑比較明确,預計可能在未來 3-5 年,可以降到比如跟油車發動機一樣的價格,但是項目過程中涉及到產業鏈的協同問題,除了燃料電池電堆還有系統,降本其實是不平衡的,有的降的幅度比較大,可能到 50% 甚至 60%,有的可能 20%。
另外,氫氣的來源和氫氣的價格,都主要依托一些能源類的企業,需要大型的央企或者國企入局,來提供一個廉價的經濟保供。這就涉及到基礎設施端,包括加氫站或者中石化、中石油建的加氫管道。還有就是應用管理和經濟來源,上遊制氫的電價到底降到什麼程度。
還有就是整個制氫設備系統,包括電解槽的購置價格。根據了解,現在光伏和風電整個成本下降比較快,未來如果電價能夠降到 1 毛 5 以下,整個制氫成本能保持兩美元的價格,有利于推動規模化和商業化。
現場破冰環節
現場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