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與山為伍的年輕人:去珠峰結婚,在野山快樂,歡迎閱讀。
" 卷不動 " 的年輕人,開始去山裡徒步了。
不知不覺,年輕人群體中開始流行起 " 每周一山 " 的生活方式。有人認為徒步遠行是一種與工作切割的好辦法,可以讓他們進入一個沒有工作侵擾的 " 真空 " 區網域,從而得到短暫的喘息。也有人認為,爬山本質上也是對社交活動的追求,能讓同行之人彼此互相依賴、相互扶持,也更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擦出友情、甚至愛情的火花。
與山為伍的他們,究竟為何愛上爬山?在一場場極具冒險的探尋之旅中,他們又開啟了怎樣的奇遇?置身于大自然,鋪滿秋葉的小路、皚皚白雪的陡坡、微風的低吟、昆蟲的鳴叫、潺潺的小溪……而他們的故事,正從這裡開始——
27 歲那年,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碩士畢業的 Fier 不再沒日沒夜地在辦公室裡畫圖紙,轉而跑到雨崩成了一名 " 高山農民工 "。" 腳下信仰,抬眼是星空。生活的健康又有機,有什麼不好呢?"談及辭職,Fier 的回答直白而簡單。
為了盡可能地保障全隊人的人身安全,Fier 還特地去蘇州參加了培訓,考取了中登協發證的戶外指導員證書。随後的 6 個月,每周高原徒步 60 公裡,走到腳趾都失去知覺,但每每想起那段領隊時光,Fier 依舊覺得無比快樂與充實。
純天然的雨崩,讓人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但大自然面前,人又何其渺小。Fier 提醒說,不論季節,雨崩冰湖懸崖頂的冰川和神瀑懸崖頂的冰川都非常容易斷裂,有的遊客為了一張打卡照而爬到懸空的冰蓋上,很容易發生意外。
幾年後,Fier 與雨崩再度 " 相見 ",原本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林間小道也被開發成了寬闊的大路,卻讓 Fier 愈加懷念起記憶裡雨崩自然的模樣。" 美則美矣,但變得景區化起來的雨崩,總覺得稍許有了些距離感,讓人無法深度接觸。"Fier 呼籲更多人走進山裡的同時,也要帶着環保意識去好好守護心中的淨土。
而今,不喜歡按部就班生活的 Fier,選擇用 " 打工度假 " 的方式體驗着不同人生的打開方式,也在不同的城市解鎖着全新的高度。
2022 年,海拔 6000 米的玉珠峰見證了 Fier 與老公的愛情。
沒有婚紗、沒有鑽戒、沒有繁瑣的流程,也沒有親人在場。由于幾天沒能洗頭、洗臉,那一天的兩人甚至顯得十分狼狽,但一路攀登的相互攙扶與鼓勵,也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對彼此的選擇。" 一步一步向着共同的目标走去,這應是一輩子的感情該有的樣子。"在 Fier 看來,冰川為紗、繁星做戒,在一個特殊的日子,幹一件牛逼的事情,正是他們所追求的愛情儀式感。
" 沒爬之前,征服玉珠峰就是我的終極目标,我可能這輩子就只能到達到這個高度了。但當我走完之後,我萌生了繼續去征服更高山的想法。"在 Fier 看來,爬山過程中會不斷釋放讓人上瘾的快樂因子,讓思緒得到從未有過的放松。
為了順利攀登玉珠峰,兩人還提前 " 進階式 " 地去爬了同樣擁有極高難度系數的四姑娘山二峰和雲南的哈巴雪山。當哈巴雪山那根标志着 5396 米的簡陋木樁出現在視線裡,在刺眼的日光下閃閃發亮,Fier 不禁覺得眼前所見頗具神聖,幹裂的嘴唇、翻滾的胃、麻木的全身瞬間仿佛都得到了滋潤。
除了身體上的不斷挑戰自我,懂得極簡,則是爬山對 Fier 觀念上的一大改變。" 當你走了七八十公裡後,你會覺得除了保暖的衣物、食物和一些必要的安全性裝備外,自己所背的其他東西都會成為累贅。" 生活不僅需要舍棄不必要的物質,在 Fier 看來,放棄一些人際關系所產生的煩惱同樣也是這般道理。" 我很喜歡現在自己的狀态,也希望能夠一直輕裝上陣,保持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樂趣和好奇心。"
徒步遠足仿佛是遼闊世界裡的一聲呼喚,喚醒了在實驗室裡埋頭搞科研的阿凱。
2018 年的國慶假期,阿凱選擇以較為穩妥的 " 跟團 " 模式,踏上了五台山徒步之旅。有别于往日景區路線的熙攘,徒步路線中的開闊視野和别有洞天的自然風光,猶如一團熊熊火苗,瞬間點燃了他對于戶外探索的熱情。
在戶外運動產業整體向好的趨勢下,不少資深戶外玩家開始組建自己的俱樂部。2019 年 12 月,阿凱成為了 " 徒步強國 " 俱樂部的主理人。抱着将戶外探索的樂趣分享給更多人的初衷,在 4 年多的時間裡,俱樂部陸續組織、招募 1000 餘場活動,幾乎每周都會有數百人結伴出行,奔赴一場新的旅途。
阿凱坦言,自己也有 " 私心 "。" 短期來看,在自己的俱樂部當領隊,在路線選擇上顯然能有更多的選擇權;長期的話,也希望以俱樂部為載體,進一步傳承戶外運動追求平等、挑戰自我的精神,同時增強大家對于戶外安全的正确理解與認知。"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 常在于險遠。阿凱介紹說,俱樂部成員中不乏眾多偏好重裝、長線的重度戶外愛好者。阿凱同樣享受着這種 " 痛并快樂着 " 的極致暢快和征服新路線的成就感,50 多裡的冰山梁 - 老掌溝路線是他過去走過的最長的一次行程,總耗時 10 多個小時。而粗略估算阿凱近五年的徒步次數,也早已超過了 150 次,挑戰登頂的山峰更是達到了 100 餘座。
" 有些地方你會忍不住打卡多次,不同時間、不同季節每座山的風景也大有不同,而且單日徒步活動的成本門檻并不高。"在阿凱看來,徒步四季相宜。他也根據時節分享了幾條經典路線:
阿凱談到,每個人都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到最适合、最舒服的戶外方式,而不是一味追求難度。相較于種草路線,他更希望俱樂部存在的意義是去幫助成員判斷線路背後的難度和風險。另外,裝備同樣需要循序漸進,選擇與路線、活動本身相匹配即可,沒必要抱着 " 差生文具多 " 的心态 " 大買特買 "。阿凱回憶,自己初行時穿的就是一雙普通籃球鞋,随着不斷的經驗積累,才慢慢有了針對性的裝備提升。
一個人走得很快,一群人則可以走得更遠。
去年 6 月,阿凱博士畢業,在兼顧研究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時,俱樂部仍是他放不下的初心與熱愛。" 負重前行,向心而往。在與同道者結伴前行的過程中,感悟不一樣的生活,也讓我更增添了對未來的憧憬。"
與阿凱相比,Lee 還只是 " 山齡 " 不足一年的新人,卻也擁有了 16 座山的攀登記錄。
2023 年的盛夏,悶熱的天氣加劇着 Lee 煩悶的心情。彼時的他正處在項目創作的膠着期,加上剛失戀,整個人都喪喪的。無意間,朋友圈裡一則戶外徒步招募吸引了他的目光。" 我是風象星座,比較喜歡接觸新鮮事物,想着不如去接觸下大自然,好好釋放一下。"
就這樣,Lee 報名了 " 東嶺山一日行 " 的商業團。但顯然,這并不是一次輕松的旅程。全程 12 公裡、爬升 800 米、耗時 6 小時的初體驗,讓原本并沒有爬山基礎的 Lee 感到了 " 力不從心 "。
" 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這句話在爬山中得到了最真實的應驗。循着 " 野路 ",意料之外的所見之景,讓 Lee 慶幸自己沒有中途放棄。
" 景随步變,從半山腰的雲,到滿是草甸的山,甚至還有散漫經過你身旁的自由自在的牛羊……這些極具衝擊力的景色不斷激發着我身體内多巴胺的分泌。"内心的快樂,吸引着 Lee 迅速奔赴了下一場爬山計劃。
今年 1 月,Lee 爬了東靈山。恰逢雪季,滿山的霧凇讓他再次感嘆大自然的震撼。
在剛結束的清明假期,Lee 完成了五台山朝台路線的徒步之旅。
Lee 分享自己未來假期的徒步計劃
Lee 和阿凱都不約而同談到了爬山帶來的成就感。在他們看來,學生時代的成就感往往來自于努力學習後收獲一個好成績;而工作階段諸多現實因素的事與願違,使得 " 成就感 " 這件事變得不再是僅憑努力便可獲得。" 但爬山不同,它還原了最初的純粹,就像玩遊戲一樣,憑借後天的訓練,是可以闖關成功的。"Lee 說。
當 " 每周一山 " 變成一種生活方式,Lee 發現,原本不愛運動的自己開始變得自律起來。為了探索更多重裝路線,他嘗試着通過爬樓增強心肺。" 内心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就會形成強大的驅動力。" 充分诠釋 " 因為熱愛,所以專業 ",Lee 的裝備也從最初只準備水和能量棒,到如今針對不同季節、不同路線,變得愈加專業起來。" 夏天對新人比較友好,服裝上盡量選擇速幹面料,為避免被樹枝刮傷要盡量穿長褲;冬天則會對裝備要求更高,需要提前準備好抓絨的衝鋒衣、冰爪、冷帽和圍脖等必需品。"
一次攀登東靈山時,半山腰的溫度降到了零下 25 度,加上風大,體感的冷意讓人不寒而顫。" 冬天山路上都是凍土,沒有冰爪的話走路會很吃力,還有滑墜的風險。同時還需要在腿上綁上雪套,以防雪進到褲腿把襪子打溼,腳下回溫慢會讓人很痛苦。"Lee 談到,失溫也是冬季爬山極易遇到的危險。" 每個人對于溫度的反應和感受并不相同,除了對自身适應度做出正确評估外,新手最好多聽領隊或是一些徒步‘過來人’的建議。"
Lee 還特别強調了離線軌迹的重要性。" 山上難免會遇到積雪過厚、沒信号等特殊情況,為了避免迷路,要提前準備好 2 至 3 條離線軌迹,充分保障安全。"
都說 " 戶外是男生的醫美 ",爬山進行時的 Lee 忘我享受着辦公室格子間裡難以獲得的簡單快樂,釋放着工作中壓力和疲憊感。" 相較于辦公環境中的拘束感,山友之間的交流往往放松自然許多,也更純粹。" 如今,Lee 也組建了自己的戶外徒步小群,開始了 " 搭夥開路 "。相比一個人安安靜靜地走,他更喜歡一群人的邊走邊聊。
" 如果你身邊有資深的徒步客,你會發現,他的精力永遠是最好的,醫保卡上的消費額永遠是最少的,工作起來也永遠是最帶勁的。徒步帶給人的提升,遠遠不止在身體方面。更大強度的徒步往往會深入人煙稀少的地方。當你将自己和同伴置入這種境地,再回到都市裡來的時候,會更加珍惜身邊的一切。"
Lee 說,生活和工作是得分開的。
為了記錄下不同的風景,每次爬山 Lee 都會帶上自己相機,也因此積累下了不少風光素材。" 我做了一個攝影集,把它發在了自己的一些社交平台上,分享給周圍同樣喜歡攝影的朋友們。"
在内卷的現實下,年輕人往往會面臨無力感和空虛感,在工作和生活中抓不住什麼,只能向内尋找,向自然尋找。無論是因為筋疲力盡後不期而遇的仰望蒼穹,還是結束後夥伴們不約而同地靈魂共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與山為伍,收獲内在成就感的心之所向,在腳踏實地間重新對話内心秩序。
為什麼要去爬山?或許當你随心而動,下一次出發的時候,心裡便有了答案。
編輯 | 超楠
文字 | 尹伊
視覺設計 | 王愈哲
圖片 | Fier、阿凱、Lee
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