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造車,還是得學蘋果?,歡迎閱讀。
出品丨虎嗅汽車組
作者丨周到
編輯丨張博文
頭圖丨視覺中國
" 蔚來 N-BOX,支持蘋果眼鏡嗎?"
在 2023 年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結束後,有人在社交媒體上這樣問道。坦率來說,相比較蔚來可選配的 NIO Air AR Glasses 眼鏡,蘋果 Vision Pro 在發布會上展示的效果,顯然是碾壓級的。
不過,感受到最緊迫壓力的,可能還不是蔚來,而是剛剛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把大螢幕塞進汽車的車企們。畢竟在車内有限的空間裡,大家再怎麼努力,頂多放下的螢幕也超不過 20 英寸。就算廠商們再三聲稱自己可以提供 " 沉浸式體驗 ",但這個 " 小彩色電視機 " 放在車裡,橫豎還是和 " 沉浸 " 不怎麼沾邊。
當然了,讓 AR 跟實體螢幕比尺寸,多少是有點欺負人了。更何況明年才在美國上市的 Vision Pro 超過 2.5 萬元的售價,選配 4 個 NIO Air AR Glasses + N-BOX 娛樂主機都綽綽有餘了。顯然,花上 10 萬塊給車裡每個成員都配上一台,并不現實。
這麼來看,分析汽車廠商能從蘋果眼鏡上學到哪些新思考,才更具備現實意義。
空間互動,蘋果能給車企當教師爺?
在北京時間 6 月 6 日凌晨的發布會上,蘋果公司 CEO 提姆 · 庫克親自發布了 Vision Pro。在他的叙事邏輯中,蘋果的這款眼鏡就像 iPhone 開啟移動計算時代一樣,将開啟空間計算時代。
當然,Vision Pro 具體打算怎麼用空間計算時代改變我們的世界還需加以時日,但目前這款產品展現出的空間互動思路,倒是值得車企們借鑑。以下内容,來自蘋果開發者官網的視頻公開課。
首先,就是蘋果一貫宣稱的," 重視隐私 "。在該公司看來,空間互動和手機、MacBook 與手表一樣,都應當是個人化,盡量不應受外界窺探。在 Vision Pro 的演示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用戶浏覽并選中的内容,只有其自己一個人能夠看到、聽到。蘋果眼鏡将最基礎的互動模式定義為眼球移動,便将用戶的 " 私密感 " 拉到了最強。
為此,蘋果專門定制化研發了 R1 處理器,以便将内容顯示的時延縮短到 12 毫秒的水平,比蜂鳥翅膀拍打一次還要少 8 毫秒。這種讓人眼無法感知到的響應速度,為用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舒适的視線互動體驗。
這點非常重要。畢竟涉及包含娛樂、辦公、個人信息等復雜内容的電子設備,其 " 私密感 " 是用戶考慮的最主要因素。
同時,蘋果還為開發者制定了詳細的視覺設計規則。例如,盡管 Vision Pro 提供了幾乎可以無限延伸的 " 畫布 ",但明确指出人類視野還是在聚焦于畫面中心時最舒适。為此開發者應當基于事業設定内容,避免引發用戶進行頻繁的頸部和身體轉動。
" 頻繁觀察視野邊緣,會讓人眼感到疲憊 "
而在應用的核心——視窗設計上,蘋果則要求開發者們使用類似 " 毛玻璃 " 材質作為視窗底層,以便讓用戶感知到應用是環境的一部分,而不是突兀存在的。同時,視窗還需要和用戶保持固定距離,以避免讓人眼頻繁調整焦距,适應不同焦段。
其次,蘋果認為空間互動應當是放松,自然的。如果需要用戶進行手勢互動,除非必要,動作應當設計得盡可能小,避免用戶需要長時間将手臂懸空。這不僅會帶來疲勞感,更會讓用戶在大庭廣眾之下顯得有些傻。
為此,蘋果将常用的手勢設計為僅需要使用手指的動作。僅有少數涉及調整視窗尺寸和方向的手勢,才需要動用小臂的力量。而為了精準識别這些堪稱細微的手勢,蘋果在 Vision Pro 上布置了多個向下的攝像頭。
在使用的過程中,蘋果還設定了結合多種互動模式的融合互動。例如當用戶看向圖片的某處時,可以直接用手勢放大該部分。
當然,如果應用本身有需要時,例如對具體的 3D 物體進行觀察,抑或進行畫筆、鍵盤輸入時,Vision 也會在空中顯示鍵盤,并提供畫筆指針。用戶可以依靠自身直覺和來自現實世界的肌肉記憶,直接與虛拟的物體進行互動。當然蘋果明确,這種互動應當僅從應用的特性出發,且盡可能應當少使用。
最後蘋果還指出,互動應當是精确,且用戶能夠有明确預期的。也就是說,系統不僅應當盡可能減少誤觸,還應該讓用戶感知到,系統正在感知用戶的視線。因此,蘋果在也引導開發者,對此進行相關的設計。
例如在使用虛拟鍵盤時,按鍵在空中處于懸浮狀态。用戶将手指放在上面時,具體按鍵會高亮,提供一種 " 接近提示 "。當按鍵被敲擊時,還會提供 " 哒哒 " 的音效。
而在日常對于應用的使用和互動中,蘋果在視覺互動的準确性和舒适性上也下了功夫。具體的 UI 和圖示按鈕設計上,蘋果向開發者提示,為了契合人眼的觀察習慣,應當盡量使用圓形、藥丸型和圓角矩形作為圖示形狀,避免使用邊緣鋒利的圖示。因為前者會引導人眼将目光聚集到形狀中心,而後者則會讓人們視覺發散到形狀外部。
最後在互動過程中,蘋果還對用戶的視線投射方向的反饋給出了要求。在人們看向某個組鍵時,應用應當顯示的高亮或懸停的效果,以便讓用戶獲得及時反饋。同時,這也有利于用戶準确選中自己想要打開的功能或程式。
總結來看,蘋果 Vision Pro 給到車企的啟示在于:空間中的人機互動,應當是私密的、放松的、準确且有明确反饋和預期的。顯然,作為多次定義了人類電子產品互動模式的科技廠商,蘋果的心法值得每一家車企詳細品味。
操控汽車,不能讓人像個傻子
當前,幾乎每款新車上市時,都會對車型的智能座艙配置進行宣傳。大尺寸液晶屏、全車語音識别、手勢動作互動、AR 眼鏡上車、原裝車載遊戲……為了盡可能拓寬用戶在車上實現的功能邊界,汽車企業們往往選擇在車上做加法,打造全能型的智能座艙。
但問題在于,這些互動手段往往各有各的問題。有些源于技術路線本身的桎梏,有些則是因為混亂的互動邏輯而讓用戶無從下手。
首先來說,車内語音互動的體驗,就很不盡如人意。就算是車内每個乘員都擁有專屬麥克風,很多用戶也并不樂于通過語音,來控制導航、空調、舒适性之外的汽車功能。事實上,只要乘客能夠得着螢幕,都會選擇點按螢幕或實體按鍵而非語音。
歸根結底,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車内語音互動不具備隐私性。無論是呼叫還是回答,都是面向全車人的廣播。而人類在與機器互動時,哪怕機器再聰明,大家也會覺得這種行為有點傻。
更不用說,對一些 APP 内的功能操控,其内容本身就更屬于隐私範疇了。這要點名批評的,就是車載微信了。
遙想當年,在跨界進入汽車前,騰訊最為外界看好的殺手锏,便是車載微信。畢竟是坐擁 12.6 億用戶的獨家應用。大家普遍相信,一旦微信能實現上車,很快就能為騰訊打開局面。
但在長城、長安等企業與騰訊深度合作,甚至在方向盤上為車載微信留下了專門的按鍵後卻發現,用戶對此完全沒有想象裡的熱衷。事實上在完全不火熱的 " 嘗鮮期 " 後,車載微信的日活比例長期低于 10%。
歸根結底,這其中的原因在于車載微信為了保障使用者——也就是司機的駕駛安全,采用了近乎純語音的形式進行互動。當聯系人發來信息後,車輛會讀出來電者昵稱,并詢問用戶是否需要播放。用戶在回復時,也是采用語音輸入的方式進行。
想想看,就算只是父母坐在車上,這件事也足夠讓人尴尬了。
其次,則是手勢互動普遍處于雞肋狀态。這次我們以傳統豪華品牌舉例。早在 2017 年,寶馬就在當時發布的全新一代 5 系 Li 上搭載了手勢互動功能。系統可以通過布置在前排閱讀燈位置的兩顆紅外攝像頭,感知用戶手勢指令。
系統一共預設了 6 個手勢,能實現包括 " 調節音量 "、" 接打電話 "、" 滑動菜單滾軸 " 等。此外,用戶還可以自定義手勢,設定 " 一鍵導航回家 " 這樣的個性化功能。
不過,這套系統盡管看上去挺有價值,但實際體驗下來用處真的不大。第一,手勢的識别率并不高,且沒有明确反饋。筆者在當年體驗時就發現,當右手放在圖示區網域時,系統往往識别不了指令。為了調節音量,筆者只好一遍又一遍地畫圈。很吊詭的是,筆者手指都快戳到螢幕上後,整套系統反而好用了。
" 但我都夠得着螢幕了,還要手勢互動幹啥?"
第二,寶馬在 2017 款的 5 系 Li 上,早已将接打電話、調節音量等按鈕放置在了方向盤上。一通堪比 " 火影忍者結印 " 的手勢操作,完全可以用不動聲色的點按代替。就算要對車機螢幕進行復雜操作,iDrive 系統還給車輛配了寶馬祖傳的搖杆 + 旋鈕,足以滿足用戶需求。
最近的例子,則是理想 L9 和 L8 在第二排中央扶手區網域設定的手勢互動功能。按照理想方面的介紹,該功能是面向個子較小,夠不到螢幕的幼兒設計的。通過幾個簡單的手勢,系統可以将兒童手指的方向用遊標呈現在螢幕上,進而幫助其選擇想看的内容。
但問題是,理想的手勢與寶馬的一樣較為復雜。用戶如果長時間沒使用,就有忘記的可能性,需要經常復習。同時,盡管擁有遊標作為用戶反饋的引導,但這個其移動速度有着肉眼可見的延遲。動作稍微大點,遊標就會劃過目标,而動作小的話系統又不一定能識别。
當然,理想汽車在日前舉辦的家庭科技日活動上,發布了基于車内融合傳感器感知環境變化的更新方案。該公司方面表示,通過車内布置的多個傳感器加 AI 大模型,該公司能夠讓系統融合攝像頭和語音感知到的數據,來判斷用戶的真實意圖。這種模式看上去顯然更聰明,但實際體驗還得等到功能推送以後再說。
由此可見,無論是語音還是手勢,當下汽車的智能座艙始終有這樣那樣的痛點。那麼問題就來了,蘋果的 Vision Pro,是否帶來了一些解題的新思路?
寫在最後:
分析到這裡,筆者在感慨蘋果對于 Vision Pro 這款產品,以及空間互動這件事的考慮精妙之餘,不僅為汽車企業捏了一把汗。坦率來說,蘋果給出的方案确實有借鑑意義,但車企如果想 " 抄作業 ",确實有不少難度。
縱然,攝像頭、芯片和顯示器本身的成本是無法繞過的障礙,但用戶對于汽車本身在信息安全層面的擔憂,同樣不能被忽視。要知道,在車内布置攝像頭這件事,已經成為了不少用戶的逆鱗。近年來,一些車企甚至主動迎合用戶需求,為攝像頭增加了隐私蓋板,并将其作為了賣點。
但從技術角度來看,如果要在車内實現更加精準的空間互動,布置更多傳感器,尤其是攝像頭這樣的 " 可見設備 " 顯然不可避免。這就造成了用戶需求和產品實現之間兩難。
對于隐私這件事,蘋果誕生于全球信息安全訴訟數量最多的國家——美國,因此也在這個層面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和方法論。早在 iPhone 5s 首搭指紋識别功能時,蘋果就宣布将把用戶指紋信息存儲于芯片隔離區網域,并将算法放在了硬體本地。而在 Vision Pro 上,蘋果的虹膜識别解鎖功能,同樣采用了類似的設計思路。
更重要的是蘋果已經在十幾年的公司運行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用戶口碑。對于這一點來說,頻繁因為黑客攻擊而丢失數據的汽車企業,顯然更需要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