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擾亂神經的致幻劑,如何一步步成為世界狂歡的催化劑,歡迎閱讀。
寫在前面
本期内容改寫自我們新創辦的播客節目 kiwiFM 第二期《致幻劑:是毒品還是良藥?》,歡迎在蘋果播客、小宇宙、網易雲和喜馬拉雅聽上訂閱、收聽,相信音頻會給你帶來更有趣的體驗。
上一期文章中,我們介紹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致幻劑,LSD 被發現背後的歷史故事和相關的科學研究。
LSD 之父,霍夫曼在親身嘗試 LSD 後,因為對劑量認知的缺乏,他的大腦經歷了從 " 地獄到天堂 " 的快速變化,既展現了 LSD 在精神病學研究與心理學應用的潛力,卻也暗示了它可能蘊藏的危險。
顯然,當時嚴謹的科學家和醫生們斷然不會主動推銷 LSD。那又是誰,将這種危險的藥物推廣,甚至成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嬉皮士文化最重要的催化劑呢?
為了更好地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将用三個故事,來一一剖析 LSD 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一本嬉皮士文化的聖經
講到致幻劑,一位著名大作家的名字是繞不開的,他不僅寫出了反烏托邦三部曲之一的《美麗新世界》,也是精神病醫生社交圈子裡的常客。
他,就是阿道司 · 赫胥黎。
阿道司 · 赫胥黎出生在一個學術世家——祖父托馬斯 · 亨利 · 赫胥黎是寫過《天演論》的著名進化學家,而哥哥朱利安則是創辦了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著名生物學家。
但因為小時候的角膜炎,讓他沒有像家人一樣踏上學術道路,而是轉向文學,成為了一名作家,并開始關注人類的倫理、思想和道德等問題,也就有了反烏托邦的《美麗新世界》(後面提到的赫胥黎都指的是作家阿道司 · 赫胥黎)。
赫胥黎的另一本書也在當時激起了三分鐘熱度潮,也就是後來被嬉皮士們追捧的聖經——《知覺之門》。
早期版本的《知覺之門》 | 圖源:Wikipedia
這本書講述的是赫胥黎第一次嘗試致幻劑——麥斯卡林的體驗。
從墨西哥仙人掌中提取的麥斯卡利,是一種比 LSD 更早被發現的致幻劑。赫胥黎服用麥斯卡林後,發現自己的感官知覺出現了極大的提升,但這種感覺不能簡單地用好或者壞來概述——這種藥物給他帶來了更豐富的視覺體驗,讓他看到很多在正常狀況下,自己看不到的事物,于是他将其形容為打開了他的 " 知覺之門 "。
他在書裡的一個觀點是,我們身邊其實充斥着各種各樣的信息,但是大腦和神經系統為了避免我們被海量的信息衝昏,就将大量的信息拒之門外,只留下極少數容易理解的簡單信息。而服用麥斯卡林後,這道 " 知覺之門 " 暫時被打開了,讓他的視野更加開拓。這個奇妙的體驗,也是他希望更多人能來嘗試這種藥物的原因之一。
知名的迷幻搖滾代表樂隊大門樂隊(The Doors)名字就取自《知覺之門》
後來,赫胥黎也接觸到了 LSD 并且為之着迷。據說,1963 年喉癌晚期的赫胥黎,在生命的最後時期還給守在身旁的妻子留下字條—— " 給我注射 100 微克 LSD"。最終,他在 " 知覺之門 " 打開的狀态下安然離世。
《知覺之門》後來成為了嬉皮士們推崇 LSD 的聖經,但赫胥黎本人并不是最瘋狂的推崇者,畢竟被他 " 種草 " 的主要是精英階層,以及身邊的科學家和醫生們。
而 LSD 的真正推手——蒂莫西 · 利裡(Timothy Leary),正來自這個群體。
一次致幻劑的監獄實驗
1920 年,蒂莫西 · 利裡在美國出生。受到父親的影響,他大學的時候被送到了西點軍校。但利裡并不能适應軍校的嚴苛環境,屢次違規之後就轉學去了阿拉巴馬大學讀哲學,并且慢慢接觸到了心理學,後來先後獲得了心理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
可他之後的生活并不順利,常常酗酒、和妻子吵架,進而間接導致妻子在 1955 年自殺。但 1957 年,他的人生迎來又一次轉折——因為出版了兩本專著,他被哈佛大學錄用成為講師,開始變得意氣風發起來。
裸蓋菇 | 圖源:中國禁毒在線微博
1960 年,他帶着家裡人去墨西哥度假,機緣巧合下接觸到了包含類似 LSD 致幻劑成分的裸蓋菇,這個感覺深刻影響到了利裡後來的人生。每次利裡回想起這個感覺,都會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
吃完蘑菇後這短短五個小時的感覺,我覺得我學到了比過去 15 年學到的心理學知識還要多得多!
回到哈佛後,利裡迫不及待開始了關于致幻劑的研究,并先後在學生、宗教人士等群體中展開研究。據他描述,參與研究的每個人都從致幻劑中獲得了極好的體驗——但後來的調查發現其實不少人并不享受,甚至有自殺的傾向。
而他最著名的,也是最受争議的實驗,莫過于 "康科德監獄實驗"。
康科德監獄 | 圖源:Wikipedia
他讓監獄裡的犯人也嘗試了致幻劑。統計之後發現,吃了裸蓋菇素的犯人,情緒變得更積極向上,而且這其中更多的人獲得了假釋。
不過三十年後,有研究者跟蹤調查了利裡研究的這 32 名罪犯,發現的結果卻截然相反:
一方面,利裡的實驗并不嚴謹,吃了致幻劑的犯人還會額外提供心理治療,并且有其他的一些支持操作,那情緒自然是更加積極樂觀;
另一方面,更長期的随訪也發現,其實這種治療方法帶來的犯人假釋比例,或者未來的性格影響并沒顯著的區别。
但是利裡通過這一系列的實驗積累了名聲,也将自己的研究推向了宗教化、組織化的狀态。最誇張的時候,他會向制藥公司開口要 100 萬支 LSD 來支持他的研究。這一系列的反常行為,引起了哈佛大學的擔憂。
1963 年,利裡被炒鱿魚了,沒了經費支持和哈佛的頭銜,他 100 萬支 LSD 的訂單也泡湯了。
但是利裡并不愁無人資助。輾轉了一陣子,富商佩吉 · 希區柯克開始支持他,并給了他一大套莊園和充足的經濟支持,利裡也開始肆無忌憚地開始大批量購買 LSD,這個莊園也就成了吸毒的 " 聖地 ",利裡也不斷開展演講,宣傳他對 LSD 的推崇。
正準備開展演講的利裡 | 圖源:Wikipedia
在他的一系列鼓動下,越來越多對社會失望透頂的學生們開始接觸 LSD,也讓 LSD 徹底融入到嬉皮士文化裡。當時的總統尼克松甚至都稱他是"美國最危險的人 "。
其實類似利裡這樣的推手還有幾個,比如當時不少生活類雜志的極力推廣,将普羅大眾的好奇心一下激發了起來;也有私人的 LSD 制造者如奧斯利 · 斯坦利,一邊給樂隊當音效師,一邊自己私造 LSD,終其一生生產了 500 萬支 LSD ……
正是這一個個推手将 LSD 推向了更廣闊的世界,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這其中就包括很多知名的音樂人、藝術家、科技領袖……比如,披頭士樂隊。
一場晚餐時的意外
對于披頭士樂隊的成員們來說,第一次服用 LSD 完全是一場意外。
披頭士樂隊最經典的 pose 之一
1965 年的某天晚上,披頭士樂隊的主唱約翰列侬和吉他手哈裡森帶着他們的妻子,來到牙醫萊利家裡吃晚飯。飯後大家一起聊天,萊利給大家衝煮了咖啡。
等大家都喝完,萊利才突然告訴大家,這裡面加了含有 LSD 的方糖,希望讓大家感受一下致幻劑的奇妙感受。列侬等人都吓壞了,畢竟 LSD 這種藥物的評價還是褒貶不一的。但是回家之後,列侬和哈裡森卻深深被 LSD 帶來的感受迷住了。
于是過了幾天,他們就嘗試了第二次 LSD,并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根據各種雜志的報道,披頭士的很多歌曲寫作時都受到 LSD 的影響:比如《I Am the Walrus》這首歌開頭的歌詞,就是在兩次服用 LSD 的時候寫下的;專輯《Revolver》中的歌曲《Tomorrow Never Knows》裡的歌詞,就來自 "LSD 教父 " 蒂莫西 · 利裡的著作……
披頭士專輯《Revolver》封面
但是,抛開 LSD 的因素,就以《Tomorrow Never Knows》為例,這首歌的創作包含了各種巧思,比如為了營造宗教氛圍列侬設定了一圈的麥克風來做演唱;音樂中的海鷗叫其實是哈裡森笑聲的加速;怪異的聲音其實來自電吉他的倒帶聲……
這些有意思的創作,很難想象是在服用 LSD 下完成的。
除了披頭士樂隊,還有很多著名人物接觸到 LSD,比如矽谷的科技巨頭喬布斯和比爾 · 蓋茨都有使用 LSD 的經歷;音樂人lady GAGA、貓王也都接觸過 LSD;哲學家薩特、福柯也服用過,甚至傳說福柯服用 LSD 後,直接重寫了當時手頭上的著作;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費曼、PCR 的發明人凱利 · 穆利斯也都服用過,穆利斯甚至揚言:" 如果我沒有服用 LSD,我會發明 PCR 嗎?" ……
PCR 之父凱利 · 穆利斯,影響了數十年間的生物人,但也是 LSD、占星術的推崇者
列舉這些名人不是為了說明 LSD 對他們的成就有多少幫助,而是說LSD 的傳播的确十分廣泛。利裡的演講面向的是數十萬的嬉皮士學生,私人制造的 LSD 數不勝數,難以想象,這些藥物在當時是有多麼的盛行。
随着 LSD 的瘋狂流行,政府機構也開始意識到了它存在的嚴重危害。
1968 年,美國政府開始規定 LSD 是非法藥物,同樣被設為非法的還有裸蓋菇素等致幻劑;
1971 年,聯合國出台的《聯合國精神藥物公約》裡明确規定,籤署公約的國家都要禁止 LSD,這就涵蓋了絕大部分歐美國家;
在我國,LSD 麥角二乙胺和裸蓋菇素賽洛西濱,都是第一類精神病管制藥物,是法律嚴厲禁止的毒品藥物。
為什麼給人帶來的幻覺,打開 " 知覺之門 " 的 LSD 會成為眾人唾棄的毒品?後來 LSD 又有什麼樣的研究與發現?
這些内容我們就下期再聊吧 ~
參考資料
《LSD:我那惹是生非的孩子》阿爾伯特霍夫曼
Beatles ’ Acid Test: How LSD Opened the Door to ‘ Revolver ’ . MIKAL GILMORE.
Doblin R. Dr. Leary's Concord Prison Experiment: a 34-year follow-up study [ J ] . Journal of Psychoactive Drugs, 1998, 30 ( 4 ) : 419-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