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消失5年,還沒有鮮肉敢和他比帥,歡迎閱讀。
别人在忙着拍大片。
只有他一個人在重新定義大片。
誰?
一個明明可以靠顏值,卻非要上天入地、挑戰不可能的男人。
算下來,他已經 5 年沒在我們的銀幕上出現。
Sir 知道,今年你們等的就是他——
碟中諜 7:致命清算(上)
Mission: Impossible – Dead Reckoning Part One
阿湯哥,一個逆生長的傳奇。
年過 60 的他,要搶成龍的活。
就問誰還不服——
IMDb8.3,爛番茄 99%。
《碟中諜》系列誕生至今已經 27 年。
從最開始,用一張人皮面具,為 90 年代的觀眾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到如今憑借真人實拍,在特效片的圍剿中,殺出一條血路。
從全球少女的夢中情人,到當下最堅挺的硬漢标杆。
今天這一篇。
聊聊阿湯哥和《碟中諜》是如何相互成就。
從驚豔,走向傳奇。
01
任務,一次比一次更不可能完成——
一艘潛艇在深海遇敵,發射魚雷反擊。
但魚雷轉過彎竟然衝向自己 ……
擊沉一艘潛艇事小。
更可怕的是,誰能突破網絡安全,如此輕易地操縱軍事武器。
還記得前六部的大 boss 嗎——内部高層、軍火販子、恐怖分子。
而這一次。
幕後力量能帶來人類數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伊森還能赢嗎?
以前伊森對付的是國家的敵人。
而現在,各國的政府和寡頭都開始和反派合作——争奪世界霸主之位。
簡單來說,這次的反派不是一個人。
而是一只 " 魔戒 ",一扇随時可能被打開的地獄之門。
IMF 踏上征途。
5 秒即焚的任務優盤。
大變活人的換頭術。
味兒太正。
追車戲少不了,但最顯眼的不是豪車爆破大場面。
而是這輛小黃。
車頂打鬥,是自己致敬自己。(沒辦法,經典橋段太多)
卻也換了花活。
從倒挂的列車箱,一節一節,爬上去。
伊森憋得滿臉通紅,青筋暴露。
早就上過熱搜的懸崖飛車跳傘。
主打真情實感。
看到這,Sir 甚至聽到了全場觀眾屏息的聲音 ……
老朋友。
班吉,《碟 3》以來的技術宅 + 搞笑擔當。
盧瑟,《碟 1》元老,睿智、沉穩,關鍵時候還能 " 提點 " 伊森。
伊爾莎,《碟 5》以來的人氣女主。
格蕾絲,新角色,神偷。(合理懷疑致敬《碟 2》裡的奈雅)
她受雇于白寡婦,要從伊森那偷鑰匙。
回顧歷任的 " 碟女郎 ",作為輔助角色,重要性也在不斷上升。
主要作用是幫助完成伊森的成長。
可以說,《碟 7》中情感也是伊森不可能的任務之一。
要救愛人,讓所有人都陷入更大危機。
伊森與所有動作片經典男主都不同。
他不像約翰 · 麥卡倫那樣始終硬漢,不像不斷更換演員的詹姆斯 · 邦德永遠風流倜傥,也不像唐老大總能與家人并肩。
他是真正在痛苦與自省中成長至今的特工。
他接受了 " 你可以選擇接受或不接受 " 的選項背後,自己從不曾有真正的選擇餘地。
不再希冀一場普通人的戀愛。
也不再幻想金盆洗手。
他由人,成 " 神 "。
而這一切的基礎,是他戲裡戲外一次次的極限挑戰。
02
1996 年,紅透半邊天的湯姆 · 克魯斯開始擁有第二個名字,伊森 · 亨特。
《碟 1》的動作場面并不多。
結尾處的車頂打鬥,雖是結合特效拍攝。
但每一個清晰的環節,和被跳傘用的模拟鼓風機吹皺的俊臉。
已經能阿湯哥看出對動作場面的精益求精。
他也展現了自己的實力。
還記得這個吊挂嗎。
伊森全程在一根細繩上保持平衡。
這個離地面很近的鏡頭,是帕爾馬導演故意不喊 cut,讓他更久地展示自己的核心穩定性。
電影大獲成功。
阿湯哥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商業價值。
《碟 2》(2000)裡,這個讓導演吳宇森吓出冷汗的一躍。
這段已有極限動作戲雛形的飙車。
和親自上陣的摩托車對對碰戲份。
開啟了他越玩越嗨的征途。
電影以 1.25 億美元預算博得 5.45 億美元,成績過得去,但觀眾對慢鏡頭、白鴿版的伊森褒貶不一。
阿湯哥并未從此開啟事業新高峰。
千禧年後,他不斷嘗試新題材新角色,《世界大戰》《借刀殺人》《最後的武士》《香草的天空》《少數派報告》,部部經典。
但在那個《指環王》系列、《黑客帝國》系列、《加勒比海盜》系列等神作輩出的年月,顯然不夠石破天驚。
他選擇回歸《碟中諜》。
《碟 3》(2006)先是對《碟 2》糾偏。
伊森不再做浪子,子彈不再打不完。
也開啟了他在各國地标建築上的極限挑戰之旅。
△ 是真跳,但并不是在陸家嘴的高樓
只是,電影品質一般,再加上負面新聞爆發。
出道紅了 20 年後,阿湯哥跌入谷底。
随後主演或制片的《獅入羊口》《死亡飛車》《行動目标希特勒》,口碑票房均慘淡,更是拖垮了他的公司。
就和所有的動作大片一樣。
主角,不可避免要陷入絕境。
如何重新證明自己,此時似乎成為了阿湯哥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終于,2011 年的《碟中諜 4》回歸。
年近 50 的阿湯哥,打響了真人實拍的招牌,王者歸來。
一方面繼續打卡地标建築。
△ 炸毀克裡姆林宮
一方面危險動作親自上陣。
完成在迪拜塔 500 多米處的攀爬。
效果超群,6.94 億美元全球票房,年度第五。
" 不可能 " 在《碟 5》續寫。
他沒有綠巨人的神力,卻能在 1500 米的高空,扒在飛機上。
他不是海王,卻能用六分半的憋氣,完成這個潛水作業的一鏡到底。
漂移,由他自己完成,因為他能做到比 F1 職業車手單圈慢兩秒。
摩托車飙車,沒有找替身,因為 " 湯姆 · 克魯斯就是能找到的最好的摩托車手 "。
《碟 6》裡。
衛生間格鬥、房頂跑酷、跳傘、摩托車撞上人甩出去、從直升機吊繩上摔下去、克什米爾懸崖攀岩 ……
都是真拍。
直升機,是他自己開的。
至于跳房頂後的一瘸一拐,是因為他真的崴了腳。
到了《碟 7》,沙漠槍戰、貼身肉搏、街頭飙車都是小兒科。
他完成了騎摩托車飛躍 4000 英尺的懸崖。
在被峭壁環繞的極端環境下開傘,降落。
從《碟 4》到《碟 6》,票房攀升,口碑逆轉。
年過半百的阿湯哥也重回頂流寶座。
戲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和戲外不可能完成的逆襲,形成互文。
你可能不相信國際特工的歷險。
但你不能不折服于阿湯哥的毅力與精神。
03
1996 年,《碟 1》問世時,已有老牌間諜動作片《007》系列珠玉在前。
但《碟中諜》從一開始就要創造兩樣東西。
不同于詹姆斯 · 邦德的伊森 · 亨特:
農場 boy,保守、對愛情忠誠。
以及,不可能的任務。
這也給《碟中諜》立下了規矩——
無突破,不續集。
不同于其他的 IP,越拍越疲态,消磨粉絲情懷。
《碟中諜》的每一部續集都在突破觀眾的想象,也讓你看到一個永遠挑戰極限的阿湯哥。
從第四部起,鐵打不動的真人實拍。
當其他動作大片開始在為怎樣炸得花,打得炫,而傷腦筋時。
阿湯哥的親力親為,顯然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我們對于在現實裡的超級特工的想象。
你覺得飛檐走壁不可能?
《碟 4》的阿湯哥就這麼做了。
他能夠僅靠一根繩子,在玻璃面的摩天大樓上奔跑。
《碟 6》裡,為了按時進入巴黎找到接頭人,阿湯哥選擇 HALO 跳傘潛入。
但這可不是為了純炫技編的。
一方面,這樣進入巴黎,能夠騙過雷達,凸顯和法國盟友的諜戰。
另一方面,現實中,這種跳傘方式要求傘兵可以從一萬米處的高空跳下,自由落體到離地面 900 米左右開傘。
是 " 不可能的任務小隊 " 代表的本體—— CIA 特别行動隊(SAD)訓練時的必修項目。
《碟 6》所做的戲劇化呈現,是給這次跳傘加了一個雷電特效。
《碟 7》最驚險的懸崖飛車、高空跳傘,是在挪威的海勒瑟科朋雪山完成。
這套組合,被譽為 " 影史最龐大特技 "。
正式拍攝之前,阿湯哥經受了一年的定點跳傘訓練,以及越野摩托飛車訓練。
大量的自由落體練習,讓他學會控制身體的穩定。
和教練完成雙人動作,讓他能夠更專業地處理意外情況。
超過 500 次的跳傘之後,他已是導演口中的 " 跳傘機器 "。
在人工搭建的虛拟跳台上練習摩托車時。
用 GPS 記錄下每一次的路徑、速度、角度,并結合風速風向,用電腦計算出精确弧度。
他在超過 13000 次的摩托車跳躍裡,摸索出鏡頭裡完美呈現的身體角度。
" 訓練每一個細節,不斷不斷地重復來過。"
由于堅持實拍。
很多場景無法像其他大片那樣驚奇、誇張。
但正因為是 " 真 " 的。
哪怕觀眾知道有主角光環,也不可控制地為他擔心,對銀幕上的情節產生最直接的生理反應。
你會擔心他受傷,會跟着他疼痛,會為他屏住呼吸。
這是特效電影無論做得多逼真,都達不到的感染力。
這一切,都是為了全球觀眾。
綠幕橫行,有人說電影越來越像雜耍了。
阿湯哥卻在虛構的世界裡,塑造着一位更真實的英雄。
這種在真實與奇觀之間的平衡,重建了我們對于類型電影認知的坐标系,也賦予伊森 · 亨特以神性。
《碟中諜》已經第七部了,阿湯哥還沒有放棄繼續挑戰,但究竟這一系列還能陪伴我們多久?
你我都知道,終有一天,我們會和阿湯哥說再見,認識新的伊森 · 亨特。
但或許再不會有人像他,能用肉身,把一位破碎又金剛不壞的 " 神 ",化為具象,達到永恒。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阿莫多瓦尼雅
還不過瘾?試試它們
▲這版「消失的她」要是上映,何止 9 分
▲開播就破紀錄,這國劇偏要逆天改命
▲蔡徐坤的最後一戰
▲聊幾句内娛當代污點
▲我心目中的暑期檔第一,給這國内頂流
▲還沒上映票房已破 4 億,王寶強「真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