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滿城金店,賺錢太難,歡迎閱讀。
金價大漲,帶動黃金消費升溫,今年上半年全國黃金消費量同比增長了 16.37%。
你以為滿大街的黃金珠寶品牌就此賺到盆滿缽溢?并沒有。它們只是在這波消費浪潮中,稍微多回了一點血而已。
行業整體毛利率不到 10%,再加上較高的運營成本,導致黃金珠寶品牌們的盈利能力整體堪憂,能拿到兩三個點的淨利率,就已是行業翹楚。此前幾年因獨特概念而屢創業績神話的迪阿股份,近年也嘗到了業績連降的苦澀。
總之,在這個周期性極強的行業,順勢時小賺,逆勢時沒虧損就不錯了。
黃金珠寶市場急需真正的創新與突破,帶領這個萬億級的產業走出這漫長的季節。
黃金大賣
今年上半年最熱的消費賽道是什麼?毫無疑問是黃金。
平時被調侃為只有中國大媽才愛逛的黃金珠寶首飾店,現在也會讓很多年輕人流連忘返。
在中國最大的黃金珠寶集散地深圳水貝,人頭攢動的場景,與暫時陷入冷清的全球最大電子產品交易市場華強北,形成鮮明對比。
就連此前被黃金珠寶行業視為雞肋的電商渠道,近年也在線下零售遭遇水逆的背景下,被重新寄予厚望。在品牌旗艦店、O2O 微店以及電商直播間,年輕人們輪番上演真正的一擲千金。
7 月 25 日,中國黃金協會披露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黃金消費量 554.88 噸,同比 16.37%。
消費整體回暖、悅已消費升溫等原因外,黃金銷量上漲的最大動因,還是金價的不斷上揚。
滬金主力 [ AU888 ] 期貨行情,從 1 年前的不到 370 元,一路上漲至近期的 460 上下,刷新歷史記錄。
而在黃金珠寶門店,足金飾品金價,早已全面上漲至 500 元以上,部分品牌的單價甚至已經逼近 600 元 / 克。
買漲不買跌的心理,疊加前期被抑制的需求釋放,加劇了黃金的投資性消費,讓很多潛在客戶選擇下手。
實際上,黃金的成交數據構成,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2023 年 1-6 月,黃金首飾消費量 368.26 噸,同比增長 14.82%;金條及金币消費量 146.31 噸,同比增速高達 30.12%。
另外,黃金消費的熱潮,甚至壓制了鑽石、鉑金等同類產品的消費。數據顯示,2022 年,上海鑽石交易所成品鑽石交易額同比下降 37.5%;鑽石單價也應聲跳水、連續下降。鉑金的整體表現也與之類似。
掙錢難
黃金價格大漲,帶動銷量大漲,品牌商們應該多掙了很多錢吧?
已經有幾家黃金珠寶上市公司披露了 2023 年的中期業績預告,漲勢喜人。2023 年上半年,菜百股份業績預增 52.90%-73.01%,明牌珠寶預增 56.42%-88.78%,萃華珠寶預增 39.72%-96.15%。
但是,當你一看絕對值,好家夥,預計上半年明牌珠寶淨利潤 5800 萬元 -7000 萬元,萃華珠寶 5100 萬元 -7160 萬元,着實不高,菜百股份業績 3.80 億元 -4.30 億元,還算是拿得出手。
可見,在今年金價大漲帶動銷量提升之前,黃金珠寶行業的業績是有多差。
2022 年,黃金珠寶行業核心上市公司十幾家,保持業績增長的寥寥無幾,絕大數利潤下滑,部分公司甚至出現虧損。
黃金珠寶三巨頭業務相對穩健,其中的老鳳祥(600612.SH)和中國黃金,規模龐大,可利如紙薄。2022 年,老鳳祥營業收入 630.10 億元,歸母淨利潤 17.00 億元;中國黃金(600916.SH)營收 471.24 億元,盈利 7.65 億元。
就算是行業老大周大福(01929.HK),包含了今年一季度這個恢復期的最新财年,收入 946.84 億港元,淨利潤 54.90 億元,也是有所下滑,淨利率不算突出。
頭部公司的盈利能力,都與大眾對金店的認知相去甚遠,其他中小品牌的狀況,更是一言難盡。
因為整體業績太差,部分黃金珠寶上市公司不得不謀劃轉型。近期,萃華珠寶的資本運作,就吸引了市場的強烈關注。
因為運作不當,已經告别資本市場的至少就包括東方金钰、金洲慈航,另外還有 *ST 金一、*ST 園城、*ST 愛迪等公司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此前數年,黃金類業務整體業績較差,鑲嵌類產品的表現相對較好,潮宏基、迪阿股份、萊紳通靈(301168.SZ)都曾表現出了異于行業的盈利能力。
然而,鑲嵌類很難做大規模。目前中國黃金珠寶首飾行業的百億以上巨頭,均是以黃金業務為主。
同時,因為近年黃金類對鑲嵌類的替代消費,導致這些公司高毛利率、高費用率的模式難以為繼,以鑲嵌類產品為主的公司,業績整體下滑嚴重。2020 年潮宏基、迪阿股份(301177.SZ)、萊紳通靈淨利潤分别下降了 42.31%、43.98%、203.34%,降幅在全行業居前。
低毛利、高費用
賣黃金難掙錢的首要原因在于,絕大部分黃金珠寶品牌,并不涉足原材料,完全依靠對外采購,毛利率較低。
現在的大多數黃金珠寶品牌,誕生于新世紀前後,那是行業的黃金時代。很多深圳水貝的老板,注冊一個品牌,向上遊采購黃金,請代工廠設計、制作,打廣告砸出知名度,通過加盟商鋪向全國市場,馬上就能成為黃金珠寶大亨。
經過十幾年的調整與恢復,行業的剩餘價值被壓榨殆盡,大部分公司黃金業務的毛利率不超過 10%,部分品牌甚至低于 5%。
而且,近幾年,黃金珠寶行業為了保量,紛紛登上電商戰車。這一渠道确實能起量,但極大地拖累了整體盈利能力。
首先,這一渠道對毛利率的影響較大。以曼卡龍(300945.SZ)為例,其直營店整體毛利率超過 30%、專櫃毛利率超過 20%,電商渠道僅為 10%。而電商渠道高額的平台費用、營銷費用,又進一步侵蝕利潤。
近幾年部分頭部黃金珠寶首飾品牌營收企穩,業績卻出現下降,正是因為在電商渠道賠本賺吆喝。
整體低毛利之外,黃金珠寶行業較高的租金和人力成本,也是盈利能力羸弱的重要原因。
線下零售的幾大未解之謎,就涉及金店。各大城市主流商圈的一樓,基本都開滿了黃金珠寶首飾店。這些門店裝修得富麗堂皇,大部分時候,顧客還沒有營業員多。
不過,存在即合理。但凡能開得下去,就說明它能維持盈虧平衡。只是,最終的賺錢能力稍微差了點而已。
數據顯示,無論是頭部玩家周大福、老鳳祥、中國黃金,還是中小巨頭潮宏基(002345.SZ)、迪阿股份、曼卡龍等,近年的單店收入都呈現出下滑趨勢——盡管租金和人力成本整體呈上升趨勢。
品牌之間處處針鋒相對的競争,日趨白熱化,市場的擠壓式增長明顯。
2016 年以來,中國黃金珠寶行業前十大品牌的市場占有率觸底反彈,2018 年、2019 年分别為 18.8% 和 22.7%,到 2022 年已經提升至 35.8%。
所以,有原材料優勢的,有較強的設計和生產能力的,已經形成優勢地位的,就能夠在接下來的競争中繼續立于不敗之地;沒有絕活,遲早被淘汰。
這些年,消失的黃金珠寶品牌還少嗎?
新故事難講
在黃金珠寶行業度過了新世紀前後的黃金時代後,便進入了一個漫長的低迷季節。除了前幾年鑲嵌類品牌通過灌輸 " 鑽石恒久遠 ",取得了相對優秀的業績外,這些年基本沒有什麼新故事。
一片泥潭之中,DR 橫空出世。
2011 年,85 後創業者張國濤、盧依雯夫婦從市場調研和咨詢業務轉向珠寶首飾行業。彼時,雖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鑽石消費國,但行業 " 黃金十年 " 已近尾聲,國際大牌、港資品牌和國内品牌三足鼎立的局面已成鐵板一塊。如何破局?唯有從概念和營銷上下手。
它們推出了中國黃金珠寶行業最成功的概念運作,一生僅能定制一枚。
每個男士,一生只能在 DR 品牌定制一枚求婚鑽戒,購買的時候甚至需要綁定身份證号,代表 " 一生一世、一心一意 ",持續向消費者傳達 " 一生 · 唯一 · 真愛 " 的愛情觀。
這個概念,對于準備走進婚姻殿堂的小年輕們,有着無與倫比的吸引力。讓他們願意以更高的溢價成為 DR 的門徒。
靠着這個概念,借助深圳水貝的供應鏈,DR 母公司迪阿股份迅速崛起為黃金珠寶行業新貴,2021 年底上市。
當年,公司營業收入 46.23 億元、歸母淨利潤 13.02 億元,分别增長了 87.62%、131.14%。常年 70% 的毛利率,高峰期 30% 的淨利率,讓其成為行業内獨一份的存在。
但是,上市即巅峰,2022 年公司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别下降了 20.36% 和 43.98%;最新預計預告顯示,2023 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降 40.37% – 41.22%,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 90.58%-92.52%。
除了鑲嵌類產品被黃金類消費替代,以及迪阿股份借 IPO 募資豪賭開店踩錯了行業復蘇節奏外,更根本的原因在于,DR 陷入了左右為難。
一方面,DR 必須堅持自己 " 一生僅能定制一枚 " 的概念,否則,它與其他黃金珠寶品牌有何差異?另一方面,這個概念導致 DR 的產品復購率較低,潛在的消費者在減少,将大大降低公司的增長效率。
連 DR 的黃金珠寶新故事都難以維系,其他品牌,又能有什麼颠覆空間?
所以,到最後,數十個一線黃金珠寶首飾品牌,仍然要回到周期性的内卷大逃殺之中,直到行業真正進入下一個新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