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它火爆出圈的背後,影視劇慘遭打臉?,歡迎閱讀。
最近,《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出圈,這是部由自媒體博主拍攝的短劇,一共三集,篇幅短小卻精悍。
該短劇一上線就引發網友們第一時間點贊,每集都輕松破百萬,截止目前來看,這三集都登上了娛樂榜,點贊量累計将近 2000 萬。
在《逃出大英博物館》第三集更新正式完結後,有網友表示:" 只是單看評論區,已是淚流滿面 ",更被盛贊為 " 這是所有中國人都能引起共鳴的高質量短劇 "。
《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出圈的背後,影視劇卻慘遭打臉?
01
出息了!它竟然會被央視點評
《逃出大英博物館》由 90 後 UP 主 " 煎餅果仔 " 和 " 夏天妹妹 " 共同創作,主要講述了一位中國記者和從大英博物館逃出來的玉壺精的故事。
拍攝的緣由很簡單,2023 年初有人在網上跟帖發了段評論:拍一部《逃出大英博物館》,各個文物拟人化復蘇過來逃離大英博物館回家過年,歷經磨難回到中國時發現已經不是他們記憶裡的中國了,被壞人追捕的他們,在國内四處逃亡時發現過年各種文化傳統依舊在傳承。
自媒體博主 " 煎餅果仔 " 看到後留了兩個字 " 等我 ",本以為是句玩笑話,沒想到這部短劇真的等來了!
這部短劇采用拟人的修辭講故事,将文物玉壺幻化成人,女主角身着翠綠色漢服、頭戴同色發飾,頂着張髒兮兮的臉在倫敦街頭偶遇一名中國記者,也就是這部短劇的男主角。
小玉壺一眼就認定眼前的記者就是自己的家人,當男主問初遇那天為什麼喚自己家人,小玉壺說:" 黑眼睛,黃皮膚,能聽得懂我說話的就是家人。家人是血脈相連的同胞,只要遇到了家人,我就安全啦。"
這段話,網友直呼太戳心了。
有很多人從多角度解讀《逃出大英博物館》,之所以主角文物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有網友猜測小玉壺是新時代中國主動贈予給大英博物館的,而其他文物是心不甘情不願被采用卑鄙手段封存搶走的,所以只有她記得回家的路。
還有那句意味深長的 " 這麼大個櫃子只住兩個人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大英博物館裡很多同色系的中國文物是堆積在一個櫃子裡的,所以她說男主角住的房子這麼大的櫃子只住兩個人。
小玉壺在玩弄相機的時候閃光燈亮起來沒有眨眼,是因為在博物館裡自己被展覽多年,受到很多次強燈照習慣了,和男主初見時臉上髒兮兮的也是由于大英博物館沒有玻璃罩,文物只是被随意地擺放在那裡。
小玉壺最後留的紙條,原本上面寫的是 " 每個人都還沒有單人照 ",後來突然想到自己已經有了,于是改成了 " 很多人 "。
這部小短劇雖然篇幅小,但是不論是劇情、細節還是置景,都經得起審視,也難怪網友忍不住表示:" 短短幾分鍾的短劇,能藏這麼多細節,這讓内娛電視劇情何以堪?"
《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出圈的背後,是煎餅和夏天作為自媒體人付出的艱辛,他們不惜停更三個月漂洋過海去拍攝這部可能會無人問津的短劇,只是為了遵守網上的那句承諾。
煎餅和夏天說:" 是承諾,也是自媒體人的熱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計成本的赤誠之心,更是中國人骨子裡的争口氣。我們真心相待,在這個信息飛速的時代獻出我們的綿薄之力,更希望他們,它們都能聽見我們的聲音。"
但這部被低估的小短劇,大眾點評也不一,有人說立意很好,不落俗套台詞佳,但也有說内容單薄只是會墊情緒,一大半時間都在煽情,主題先行的痕迹明顯,也會存在一些短視頻會有的小尬。
可出圈,是不容置疑的鐵證,這部短劇被央視點評,甚至上了好幾次熱搜,都是對自媒體人付出的認可,也是這部小短劇火爆的見證。
短劇崛起,實力不容小觑
然而不只是《逃出大英博物館》,現在市場上很多類型的網絡短劇都被嚴重低估了。
這些短劇題材多樣,喜劇、甜寵、懸疑都有,可能差不多的故事梗概,正常影視劇需要三四十集來體現,但短劇以單集不超過二十分鍾的時長,甚至比正常影視劇少了幾乎一半的集數就能講完。
近幾年短劇頻出,質量上乘的也不少,比如古裝懸疑《虛顏》,這部講述了兩位女子通過 " 換顏 ",交換了人生的故事,曾引發追劇潮。
這部劇的亮眼之處不少,采用了舊設定、新主題的方式," 換顏 " 這個設定早在《聊齋志異》裡的《陸判》一章就出現過,因此熟悉鬼怪神說的觀眾們并不陌生。
但《虛顏》在舊有的設定上生出新的主題寓意,劇情圍繞着十七和沈沁的身份轉變進行,自然形成了故事的核心矛盾——相愛之人無法相認。
十七(女主)與将軍(男主)本是兩情相悅,但在一面之緣後便失去了彼此的消息。将軍本不想娶相國小姐,但為了調查相國的陰謀而不得不與換了臉的十七相處。
在日漸相處中,讓将軍意識到眼前的沈沁或許另有其人,直到他看到了十七給自己的畫像才确認了她就是當年自己救下的女子。
另一邊,以十七的身份繼續生活的沈沁與自己的情人寧王再度相識,但是寧王的眼中只有已經進入将軍府、擁有着沈沁容貌的十七。
對沈沁容貌心存執念的寧王在自戕之前才清醒地認識到,眼前的人并不是自己曾經愛上的沈沁,但還是想在死之前知道她的姓名以及她喜歡什麼。
那一刻,主題也得到了升華:在愛情裡,是否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你愛上的,究竟是容貌,還是容貌背後的真心呢?
既然是部懸疑劇,若想吸引觀眾,必然要在懸疑上下功夫,這部劇每集結尾都在關鍵情節點上戛然而止,比如第一集停在女主女二換臉,第八集停在将軍懷疑夫人真實身份的那一刻,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好奇心。
除此之外,劇情也有多重反轉,每一集都信息量巨大,不斷在反轉中将劇情引向不可預知的方向,成為觀眾的追劇動力。
和《虛顏》出自同一導演的《念念無明》快節奏、無注水的劇情,還有古代版史密斯夫婦梗 + 雙強 bking 人設,也讓觀眾欲罷不能。
開播第六天就登頂芒果 TV 熱度榜,這一成績對于微短劇而言,是難得的突破。
另外,短劇《古相思曲》腦洞也很大,雙逆向穿越,題材設定都很新穎,是一場關于時空的愛戀,在歷史的長河裡,女主順時而下,男主溯洄遊之,以為是初相見,其實是再重逢。
網友盛贊在如今古偶劇外觀和内涵都越來越同質化的情況下,《古相思曲》簡直是一股清流,不論是服化道、色調、構圖還是運鏡都有古風古韻,劇情和設定都很用心,是部良心劇,就連女主張雅欽也憑借這部劇小有姓名。
民國短劇《招惹》是偽小媽文學 + 青梅竹馬 + 復仇爽劇的設定,表面是背德文學,實際上在搞純愛,劇情高能帶感,全員長嘴,網友直呼過瘾。
除了甜寵、懸疑,短劇也開設了喜劇賽道,比如開心麻花推出了《加油吧,思思》《親愛的,沒想到吧》《非典型大學男子圖鑑》和《我的男神不正常》等減壓輕喜類短劇。
總的來說,相較喜劇和甜寵,懸疑微短劇更容易在小眾圈子裡引發話題度。
但不論是哪種類型,近幾年短劇裡的置景、劇情、主演顏值和演技都頗受好評,大部分人對短劇的質量也很認可。
短劇會成為未來新風向嗎?
近幾年短劇的閱聽人越來越多,或許在未來幾年,在市場上會成為新的風向标。
短劇在初期多以土味、高甜、有爽感為主,但是随着發展,劇集類型也在不斷擴充,以懸愛、甜寵為主的劇集成為了微短劇市場中的主力軍。
除此之外,微短劇還致力于運用疊加元素将内容填充地更加豐盈,比如以 " 美食 + 甜寵 " 為主題的《大唐小吃貨》,還有喜劇國風相結合的《如夢令》,百花齊放,讓觀眾看到了短劇多元化發展的可能性。
近幾年短劇能夠脫穎而出,必定有它的可取之處,這也正是影視劇可以借鑑取經的地方。
首先是短劇的内容取材廣泛,與傳統電視劇相比,短劇更加靈活,編劇可以深入挖掘社會的當下熱點和痛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多角度、深層次地創作,為觀眾帶來不同的情節體驗。
除此之外,形式多樣也是短劇的優勢所在。它不需要像傳統電視劇一樣花費過于冗長的篇幅與時間去介紹時代背景、前情提要等,這就意味着短劇沒有影視劇那麼多的受限要求。
正因如此,短劇才可以嘗試影視劇所沒有的形式,比如迷你劇集、單元劇、短片等。在現在飛速發展的時代,觀眾對劇的題材劇情審美等方面的要求也逐漸變高,怎麼樣能留住觀眾注定成為制片方要攻克的一大難題。
現在的很多短劇采用的都是分賬模式,好處在于拍攝短劇的影視公司有很大的自主權,平台前期是不怎麼參與幹涉短劇劇本的創作、選角、拍攝流程的,這無疑給了主創團隊充分的想象力和構思發揮的空間。
同時劇本的創作自由也給予了短劇很多寬限,短劇不用受制于傳統電視制作的框架和長度等。
在這個稍顯浮躁的時代,很多年輕人沒有足夠的耐心看完一整部劇,倍速刷劇成了大多數人的常态,甚至有人直接看短視頻平台的影視解說,懶得去看劇。
而短劇的時長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它不需要觀眾花費大量的時間,有的短劇一集甚至都不超過十分鍾,将正常影視劇花三四十集講完的故事,在短劇裡采用 " 濃縮的都是精華 " 的方式完整少時地概括出來。
能夠抓住當下熱點,又能及時解決閱聽人痛點的短劇,很難不會成為觀眾的心頭愛。
或許未來短劇會成為新的風向标,在市場占據更多的份額,畢竟讓閱聽人喜愛,是任何作品的底氣。
正常的影視劇如果不想被淘汰,應該多借鑑短劇的可取之處,并學以致用,這樣才有可能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