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中國每兩個成人中就有一人超重或肥胖,歡迎閱讀。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鈴 2024 年 5 月 11 日是第七個 " 世界防治肥胖日 ",主題是 " 防治肥胖,拒絕負重前行 "。
" 現在中國成人的肥胖率是 16.4%,如果把超重也算上,那麼就接近 50% 了。"5 月 8 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内分泌科主任紀立農在一場名為 " 肥胖真實之重 " 的媒體科普沙龍上說。
肥胖是世界衛生組織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超重和肥胖以身體質量指數(BMI)為衡量标準,即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據中國肥胖工作組設定的适用于中國人群的标準,成年人 BMI 在 24 至 27.9 被定義為超重,而大于 28 則被視為肥胖症。
紀立農說,如果 BMI 超過了 24,不健康代謝狀态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紊亂的出現幾率就會明顯增加。如果 BMI 超過了 28,代謝的紊亂會進一步加重。從長期的随訪來看,這些超重和肥胖的人出現心血管疾病、腫瘤、睡眠障礙、脂肪肝、關節疾病、心理疾病的幾率都會明顯增加。
成年人之外,中國 6 歲到 17 歲兒童青少年的超重率是 11%,肥胖率是 7.9%。紀立農說,小時候胖的人,成年後體重指數高的幾率非常高,相關性非常強,這可能和生活習慣、遺傳等各種因素有關系。
肥胖是威脅中國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近年來,中國先後印發《" 健康中國 2030" 規劃綱要》《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 ( 2017-2025 年 ) 》《健康中國行動 ( 2019-2030 年 ) 》,不斷完善肥胖防控政策體系。2024 年,國家衛健委開展為期 3 年的 " 體重管理年 " 活動,呼籲全社會關注超重肥胖問題,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到健康體重的活動中來。
紀立農介紹,肥胖會導致一些生物力學上的問題,比如有些人胖了之後,呼吸道脂肪沉積過多,就會使得呼吸不通暢,會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這影響了很多人的生活質量;體重長期負荷過多,會對膝關節有損害。肥胖還會導致一些代謝問題,比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
紀立農提到,雖然 1997 年學界就有了對肥胖的定義,但是肥胖的成因至今還有很大的争議。
在紀立農上大學的 20 世紀 80 年代,肥胖超重的人非常少,人們憑着糧票吃飯,再有錢也買不到過多的糧食。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很少人會有過多的食物攝入,再加上從事體力活動的人也比現在多,自行車還是主要的代步工具,所以肥胖和超重的人很少。
" 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肥胖人群?我們碰到了‘毒性環境’。" 紀立農說,現在,食物可及性、可支付性越來越高,人們在家就可以點外賣,足不出戶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一些人不能适應這樣的環境,就會出現多飲、多食、活動減少的情況,熱量攝入增多了,支出減少了,脂肪蓄積在體内,就造成了肥胖。
紀立農注意到,人們在減重時,除了有改善生物力學和代謝的需求外,還有美學需求,這些需求和大家對肥胖的認知是有關系的。
紀立農說,按照對體重的劃分标準,BMI 在 18.5 至 24 之間屬于正常體重,小于 18.5 就屬于體重過輕。在電影、電視和時尚宣傳中,瘦常常和美與時尚綁定在一起,導致很多人追求 BMI 在 18.5 以下。他希望通過媒體宣傳,通過新的社會觀念的塑造,讓大家意識到過瘦是不健康的。
前段時間,有位演員找到紀立農,希望他能幫助自己減重。經過測算,這位演員身材的 BMI 是 17.6。紀立農說,在特殊情況下,比如患者的 BMI 指數是 24,但有糖尿病,醫生可以從改善體重的角度去幫助控制糖尿病。對于體重已經處于不健康狀态的人群,醫生不可能為其開減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