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沒落的外企,富養的外企人,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外企觀 CHA,作者:MK 麥客,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這幾年有句話常說 " 時代淘汰你,與你無關 "。
這話講得過于殘酷,但又過于真實。
在叱詫風雲近百年的汽車行業裡,這句話尤為現實。
當眾多的外企頂尖工程師們,還在為提高哪怕 0.1% 的内燃機效率而挖空心思時,動力電池技術卻如黑夜閃電,直接把驅動輪子的邏輯翻了個。
燃油驅動過程中的大量機械轉換被消除,能量轉換效率瞬間獲得極大提升。
算是把内燃機工程師們搞了個大破防。
面對這樣的巨大變革,工程師們能做什麼?
根本做不了什麼,這是行業要換賽道的問題,問題只能由行業和資本來解決。
一
這幾年,網上聽到太多汽車行業外企人的聲音,言語間能感受到行業帶給他們的陣痛,以及對未來的悲觀與焦慮。
完全可以理解,任何在一個外企業幹了 20、30 年的人,基本已經完全習慣了外企的工作風格與流程制度,人的想法和行為也都帶有企業的範式。
而外企人,總被認為是大公司裡的一顆顆螺絲釘,眼高手低,只會 PPT。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差點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
但真相也許是,在長年相對固定的工作環境裡,形成的管道效應,讓站在裡面的人往外看時,經常看不清自己的價值。
實際上,這些大外企的平台效應是非常強的,能賦予其中的人員多方面的能力。
我不否認螺絲釘,但是,這顆螺絲釘可能是钛合金造的,品質極為可靠和過硬,幹起活來,一個能打十個。
二
汽車產業是工業制造技術的集大成者,幾乎代表了一個國家工業制造的整體水平。
世界上汽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比如德國,日本,都是這個地球上工業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百年來,汽車行業内部沉澱了大量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比如:自動化制造加工技術,各種機器人拉滿的混流生產線。
成熟的質量管控技術,比如 FMEA、SPC、APQP,以及一系列高級質量管理體系等,這些都是被其他行業紛紛學習和應用的。
精益生產管理,應用最成熟,工業 4.0,智能制造,黑燈車間,燈塔工廠等,大多都是從汽車行業開始的。
記得若幹年前,合資車企的工作機會,在市場上幾乎一職難求。
在招職位很多,但要求都極高,JD 裡常常要求具備:汽車行業相關專業知識,項目經驗,精益生產,TPM,六西格瑪,英語能力等等。
即便這樣,經常看到一好的坑出現,很快就會被填滿。
因此當年在合資車企工作的人,多是練就過硬本事的高級人才。
三
中國制造業門類實在太大,分布太廣,客觀造成行業與地區間的發展參差不齊。
雖然汽車行業很發達,但不可否認有很多的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尚處在蠻荒時代。
汽車行業外企的人才對于非外企,以及非汽車行業的企業來說,是有着明顯的先發優勢的。
舉一個例子,我們公司屬于傳統消費品行業,產品制造很依賴注塑,所以注塑車間是整個工廠最大的生產單元。
注塑生產因為規模大,時間長,配置高,不誇張的說,已經是行業頂尖制造水平了。
注塑車間原來由一位高級總監負責,能力不錯,但公司為了繼續提升注塑的整體表現,毅然引進了一位 VP 來統管注塑。
而這位 VP 就來自于汽車行業大外企。
當然,你可以說現在招汽車行業的人才,性價比極高,但是對于 VP 級的高管,各大外企間的成本估計不會差太多。
更多的目的其實還是想保持公司在行業裡的領先性,而汽車外企的人才顯然具有極強的競争力。
四
有時候,我們外企人可能會抱怨在公司被安排太多的東西去學,有各種各樣的培訓和參訪,要不斷迭代各種行業知識的變化。
但是,當你在某個時候,回頭再看時,那些當時看似沒意義的學習,卻已養足了你的才能。
當我們處在一個優秀的行業或企業中時,除去表面看得見的薪資福利,這個平台對個人能力的賦能更新,可能才是最最寶貴的隐性價值和福利。
而過去的二十年裡,有很多外企人,就是這樣被外企慢慢 " 富養 " 的。
外企在富養我們的身心的同時,也在富養我們的頭腦和技能,這些要素,是我們繼續征戰人生與職場的強大基礎。
所以,時至今日,我依然堅定地認為:也許有 " 沒落 " 的外企,但沒有沒落的外企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外企觀 CHA,作者:MK 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