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密集裁員、砍管線、停臨床…跨國藥企怎麼了?,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 21 新健康 ,作者季媛媛
作 者丨季媛媛
編 輯丨徐旭
圖 源丨圖蟲
美國醫藥公司渤健宣布實施 "Fit for Growth" 計劃,到 2025 年,公司計劃節省約 7 億美元的淨運營費用。
距阿爾茨海默病新藥 Leqembi 獲 FDA 完全批準不到一個月,美國醫藥公司渤健就宣布實施 "Fit for Growth" 計劃,該計劃的目标是在 2025 年前節省 10 億美元運營費用,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将裁員約 1000 人。
根據渤健最新發布的中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 49.19 億美元,同比下滑 4%,淨利潤為 9.81 億美元,同比下滑 23.2%,研發投入 11.55 億美元,同比增長 6.9%。财報顯示,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渤健共有現金、現金等價物和有價證券共計 72.86 億美元,負債總額為 62.85 億美元,現金淨額為 10 億美元。
從產品管線來看,目前,渤健市場布局主要放在罕見病和阿爾茨海默病兩大領網域。其中,多發性硬化症產品銷售額不斷下滑,上半年總收入 23.35 億美元,同比下滑 15%。脊髓性肌萎縮產品表現平平,同比微增 1% 至 4.37 億美元。至于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的收益情況,公司并未完整披露,但據市場估計,相關產品虧損嚴重。
這也是由于藥物獲批後并未獲得市場認可。盡管頂着近 20 年來首個被 FDA 批準上市的 " 神藥 " 光環,但渤健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藥物 Aduhelm 自上市以來卻是一波三折,争議不斷。2022 年 4 月,公司更是宣布決定撤回 Aduhelm 在歐洲的上市申請。殊不知,此前渤健對 Aduhelm 也是寄予厚望,揚言要在至少 900 個網站上出售 Aduhelm。
面對核心產品銷售不理想的情況,精簡團隊變得理所當然。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指出,近期各大藥企裁員消息頻出,從側面說明了跨國藥企正在經歷新一輪轉型陣痛期,跨國藥企為了應對更多挑戰,相應的業務調整也在變得越加頻繁,與此同時裁員也就成為了常态。
跨國藥企裁員不斷
對于跨國藥企而言,2023 年裁員是一大 " 關鍵詞 "。在不少業内人士看來,精簡運營成本也将是跨國藥企 2023 年的重要目标之一。
根據 Fierce Biotech 發布的 2023 年生物制藥企業裁員情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6 月 22 日,今年累計已有 91 家藥企(分月份按次統計,不去重)在全球範圍内進行了裁員,比 2022 年上半年的 60 家增加了 51.7%。裁員名單中不乏輝瑞、強生、BMS 等大型跨國藥企。
例如,輝瑞今年一季度就傳出消息,正在美國聖地亞哥地區的研究中心裁員 196 人,該研究中心專注于腫瘤學和疫苗;今年 2 月,強生宣布計劃合并疫苗與傳染病業務部門,将其作為整體進行運營,這項改革預計将導致在全球範圍内進行大規模裁員,強生并未透露相關裁員數量和職位;百時美施貴寶也宣布了普林斯頓工廠裁員計劃。
至于渤健,這也并非首次裁員。在今年 4 月 11 日,渤健就開啟了一輪裁員,當時公司發言人稱,裁員是出于公司業務戰略和收支調整,但拒絕透露裁員的具體數量以及受影響的崗位類型。但據媒體報道,渤健裁減的是其多發性硬化症(MS)團隊的成員。
不過,在阿爾茨海默症領網域,渤健也面臨重重挑戰。除了 Aduhelm 商業化未達預期,作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完全獲批(traditional approval/full approval)的 AD 療法,Leqembi 也将迎勁敵挑戰。在 Leqembi 獲批後不久,7 月 17 日,禮來制藥公布了 TRAILBLAZER-ALZ 2 的 3 期臨床研究的完整結果,結果顯示,在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受試者中,donanemab 使 iADRS 的下降減慢了 60%,CDR-SB 的下降減慢了 46%;在 75 歲以下的受試者中,donenamab 使 iADRS 的下降減緩了 48%,CDR-SB 的下降減緩了 45%;在 75 歲或以上的受試者中,donanemab 使 iADRS 的下降減緩了 25%,CDR-SB 的下降減緩了 29%。
而根據渤健披露,經過 18 個月的治療後,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相比,根據用于評估痴呆症狀的量表判定,接受 Leqembi 治療的患者的認知和記憶功能下降的速度減慢了 27%。
" 從數據上來看,donenamab 将成為 Leqembi 一大勁敵。在產品上市後,如何通過商業化戰略取勝也成為兩家跨國藥企需要重點思考的戰略方向。" 上述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說。
禮來此前宣布,donanemab 3 期臨床研究達到了主要終點以及所有認知和功能次要終點。禮來上季度已完成了向 FDA 遞交上市申請,預計将在今年底得到反饋。此外,根據官方披露,禮來目前正在向全球其他監管機構提交申請,大部分将在年底前完成。
另據公開信息,Leqembi 在美國的定價為每年 26500 美元,禮來表示尚未準備好為其藥物定價。研究機構 Datamonitor Healthcare 預測,到 2030 年,兩種產品在全球主要市場的年銷售額合計将達到 90 億美元。誰能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備受行業關注。
" 降本增效 " 成趨勢
與大批藥企減員這一消息同行的,還有管線精簡、臨床終止等消息的發布。
Fierce Biotech 數據統計,2022 年全球有 124 家藥企宣布減員,其中不乏諾華、渤健、吉利德、衛材等大型藥企,以及市值曾超百億美元的明星 Biotech 公司 Biosplice、Clovis Oncology 等。與此同時," 壯士斷腕 " 精簡管線也似乎成為大型跨國藥企戰略布局的一大方向,據不完全統計, 2022 年制藥業務收入全球排名前 10 的大藥企砍掉的管線超過 50 項。
2023 年,這一節奏仍在繼續。據 2023 年 Q1 各家跨國藥企發布的财報數據顯示,多家藥企接連終止在研管線,例如,GSK 結束對細胞基因療法領網域的投入,全力投入在 GSK 整個產品組合中約 70% 具有強大的人類遺傳學;武田決定終止 AAV 基因療法和罕見血液學發現和臨床前工作,以集中資源在核心治療領網域以及後期臨床項目上;諾華決定 " 去偽存真 ",終止繼續開發管線中 10% 的非核心項目,以增強對心血管、血液病、實體瘤、免疫和神經科學這五個核心治療領網域的聚焦。
針對這一現象,有跨國藥企高管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于企業布局者而言,目前,跨國藥企的 " 黃金時代 " 已經漸行漸遠,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企業需要考慮提升運營效率,在縮減人力成本的同時,也需要對非核心產品考慮進行剝離,以 " 降本增效 " 實現市場聚焦。
" 管理層需要具備兩方面的要素:科學的洞察力、市場的洞察。具體而言,一方面,企業管理層需要以敏銳的科學洞察力去發現臨床未被滿足的需求,是基于發病機理的科學洞察;另一方面,需要将科學洞察進行市場轉化,形成基于疾病發病率和疾病本身疾病人群特點的市場的洞察,并形成對市場格局及競争态勢的洞察。" 上述藥企高管說,我們在篩選項目的時候發現,需要關注沒有幾個人關注的研發領網域,挖掘背後的市場價值。特别是現在不少熱門賽道如 PD-1 有幾十家甚至幾百家的企業扎堆進行研發,這類藥物真正做出成就時可以預見已至少有 10 家企業的相關產品完成了商業化,這也意味着企業在熱門賽道的布局產品很難實現商業化成功。
" 當我們發現已經有一大堆的公司在做的賽道我們會選擇規避,這也是市場洞察的重要點,只有如此的市場洞察才能夠配合科學洞察,幫助企業找到合适的标的。" 上述高管說,在團隊管理方面,裁員也在映射着跨國藥企不斷調整戰略以及人才架構以應對行業發展的新态勢。
跨國藥企只有通過剝離 " 非核心業務 "、調整人才架構來壓縮成本,才能以新姿态應對市場變化,尋求新的增長點。
此次,渤健首席執行官 Christopher Viehbacher 也對外表示,公司正在業務轉型,雖然在新的管線和產品方面進行大量投資,但還需要減少在其他領網域的投資,相信有了這些變化,渤健将能夠更好地實現增長最大化。
至于此次渤健的 "Fit for Growth" 計劃能否取得成效,仍需時間驗證。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趙鳳鈴
21 君薦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