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Keep赴港:資本的勝利,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零态 LT,作者 | 林清遠,編輯 | 胡展嘉
九年沒跑出盈利模式的 Keep,終于上岸了。
7 月 12 日,在線健身平台 Keep ( 03650.HK ) 在港交所正式上市,成為 " 中國運動科技第一股 "。發行價為每股 28.92 港元,預計發售 1083.9 萬股,共募資 1.92 億港元。上市首日盤中一度漲至每股 32 港元,漲幅超 10%,市值近 170 億港元;但截至下午
收盤,Keep 股價回落至每股 29 港元,接近最初發行價,市值為 152.44 億港元。
但 Keep 成功上市的消息,毫無疑問點燃了創投圈,畢竟,在這之前,Keep 的上市可謂一波三折。據公開信息顯示,去年 2 月 25 日和 9 月 6 日,Keep 便先後兩次向港交所遞表,但均因 6 個月内未通過聆訊,IPO 申請狀态轉為 " 失效 ";最新一次遞表的時間為今年 3 月 28 日,好在急切謀求上市的 Keep 此次終于如願以償。
根據最新招股書顯示,2023 年第一季度,Keep 平台收入為 4.47 億元,同比去年增加 7.2%;經調整虧損淨額(非國際财務報告準則計量)為 1.175 億元,同比收窄 24.1%。成功上市、虧損收窄,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發展。
但對于長期虧損的 Keep 來說,上市并非終點,而是一段新旅程的起點,而對于 Keep 背後的資方而言,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值得慶賀的勝利與狂歡。
資本注重短期收益,上市已成唯一出路
回看來路,出生于 1990 年的王寧,曾經也是帶着自己愛好運動的初心創立了 Keep。在公司成立早期,他也曾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在數字化的賽道裡,成為像耐克一樣受到大眾歡迎的健身品牌。
但在随後的發展過程中,資本為 Keep 提供了太多的發展助力,公司卻始終沒達到高預期,讓他的這一夢想看起來更加遙不可及。而在 20 億美元估值、投資方回本離場等現實問題面前,初心和夢想,對現在的 Keep 來講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
被資本推着向前走的 Keep,必須也要為投資人負責。
公開信息顯示,從 2014 年成立至今,Keep 一共進行了 9 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到近 6.48 億美元,折合人民币超過 46.8 億元。其中,GGV 紀源資本、五源資本、BAI 資本等多個投資機構都多次參與了 Keep 融資。
燒錢多、資方多輪參與鼎力支持,都讓外界戲稱,Keep 是被投資人 " 逼着 " 上市,而這樣的說法似乎也不無道理。
一則,Keep 燒掉了幾十個億,定然着急獲得盈利為投資方 " 回本 ",這一點從其 2018 年完成 D 輪融資後,商業化步伐加快就可以佐證;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對核心投資方而言,一旦 Keep 上市,便能在短期内收獲極大收益。
據招股書信息顯示,在 Keep 資方中,紀源資本持股占比 14.73%,軟銀持股占比 9.48%,其他前投資者占比 54.62%;信号财經統計表明,紀源資本累計投資 6.47 億,浮盈 3.34 倍;軟銀投資成本 2 億美元,浮盈 5000 萬美元;騰訊累計投資額 6251 萬美元,浮盈 1.7 倍,賺了 1 億美元。
另據招股書附注,除了要求實控人王寧有 6 個月禁售期,并無對上市前投資者或其它股東有任何禁售期要求,這意味着 Keep 上市之後,機構股東就可以套現離場。
二來,目前距離 2021 年 1 月最後一輪融資已經過去兩年多,Keep 始終未再傳出融資消息,在平台連續虧損之下,業務商業化還需要靠巨額成本投入來驅動,上市來輸血也屬實正常。
總而言之,無論是為了給資本方一個 " 交代 ",還是為了保住自身流量和業務基本盤,王寧都必須讓 Keep 先上市再說。畢竟,命運饋贈你的,早已暗得標好了價格。
Keep 固疾,燒錢換量
但上市後的 Keep 能一帆風順嗎?
Keep 的三大主營業務分别為,自有品牌運動產品(消費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内容、廣告及其他。
對比過去兩年的數據來看,前兩個主營業務均獲得了不錯的增長。2022 年,自有運動產品業務營收同比增長 30.3%;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内容業務營收同比增長超 60%。不依賴廣告及其他業務創造營收,采取多元化業務路線,幫助 Keep 實現了營收上的增長。2020~2022 年,Keep 的營業收入分别達到 11.1 億元、16.2 億元和 22.1 億元,復合增長率為 25.8%。
但不容忽視的是,Keep 歸根結底還是一家線上健身平台,三大主營業務模式均非常依賴流量的湧入來完成變現,這也就導致想提振收入的 Keep 只能不斷燒錢營銷。公開數據顯示,2020~2022 年,Keep 經調整後的淨虧損分别達到了 1.06 億元、8.27 億元和 6.67 億元,累計虧損 16 億元。
深入分析不難發現,營銷費用高昂是其虧損的關鍵原因。2020~2022 年,Keep 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别為 3.02 億元、9.56 億元和 6.46 億元,分别占到營業收入的 27.3%、59% 和 29.2%,但研發開支的占比卻只有 15.2%、22.0% 及 24.3% 。
盡管高額營銷導致公司處于虧損狀态,但 Keep 似乎也别無他法。官方在招股書中解釋就表示:"Keep 策略性地增加了在流量獲取和品牌推廣方面的支出,以進一步獲取、激活及挽留用戶。"
但是回歸本質來看,缺乏產品與服務創新的拉動,僅靠營銷來獲取流量始終不是長久之計。據招股書,2019 年、2020 年、2021 年及 2022 年,Keep 的平均月會員留存率分别為 70.8%、73.3%、71.7% 及 65.3%。可以看到,2021 年及 2022 年,Keep 的會員留存率開始降低,且在 2022 年銷售及營銷開支縮窄的前提下,會員留存率跌到了 70% 以下。
在活躍用戶及訂閱會員兩個層面,Keep 的運營增速也在減緩。2020、2021 及 2022 年度,Keep 平均月活躍用戶分别為 2973 萬、3436 萬、3639 萬;Keep 平均月度訂閱會員數為 2020 年 191 萬,2021 年 328 萬,2022 年 362 萬。
具體來看,2021 年 Keep 平均月活躍用戶同比增長 15.6%,而 2022 年這一數據同比增長僅 5.9%;2021 年 Keep 平均月度訂閱會員同比增長 71.7%,但在 2022 年,這一數據同比增長僅為 10.4%,呈現出較大的落差。
從 2022 年銷售及營銷開支占比降低來看,Keep 有意改變 " 燒錢換量 " 的局面,但如果 " 低投入 " 等于 " 低產出 ",這顯然也是 Keep 不能接受的。
2022 年,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内容的收入占比總收入的 40.4%,較上一年增長 6 個百分點,正在成為重要增長引擎。此時,如果 Keep 大幅降低營銷投入,月活躍用戶不增反降,無論是 " 賣會員 " 還是 " 賣產品 " 都将受到直接影響。
為了有更多資金投入營銷吸引用戶,Keep 三番謀求上市 " 輸血 ",顯然是勢在必行。
行業競争焦灼,Keep 上市求存
自 2019 年以來,Keep 進行了多業務布局,但在商業化的角度看卻不是十分理想。
深入來看,相比于靠高昂營銷投入支撐平台運營,最讓 Keep 頭疼的當屬多元變現依然沒跑出效果很好的盈利模式。自有品牌運動產品業務、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内容業務,雖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增長,但綜合來看毛利率卻在下滑。自有品牌運動產品的毛利率,從 2020 年的 20.8% 下滑至 2022 年的 14.5%;綜合毛利率在 2020 年至 2022 年逐步下滑,分别為 45.1%,41.8% 和 40.7%。
" 賣貨 " 的數據就能看出這塊業務毛利率下滑的原因。據招股書,2020 年 Keep 經典跑步機毛利率達到 30.6%,2021 年同款產品的毛利率降至 14.5%,2022 年 Keep 跑步機舒适版的毛利率僅有 6.8%;2020 年 Keep 智能單車專業版的毛利率也能達到 30.6%,但 2022 年同款產品的毛利率已低至 8.6%。
同樣在列三大核心產品 Keep 手環也有同樣問題。自 2020~2022 年,B1、B2、B3 三個型号銷量從 3896 萬元、6094 萬元,漲到 9099 萬元,銷量雖在提升,但毛利率也從 24% 降至 16.1%。
由此可見,在前有華為、小米,後有每日瑜伽、樂刻、咕咚的競争局面下,Keep 只能不斷壓縮 " 賣貨 " 的毛利率來提振銷量,以此幫助自有品牌運動產品業務實現增長。但 " 軟體引流 + 硬體銷售 " 的模式顯然門檻不高," 外包貼牌 " 也不存在競争壁壘,這就導致此業務很難作為核心盈利模式支撐 Keep 的長期發展。
而更為焦灼的是,如果純粹回歸健身本身,年輕用戶正在呈現的趨勢是:全面回歸線下,線上購買 Keep 的訂閱會員、從而獲取視頻課程不再是剛需,這會讓 Keep 會員訂閱收入的拉動變得更難。
反之,如果競争線下,Keep 線下門店的發展顯然不是其最大優勢。據公開信息顯示,自 2018 年起,Keep 在北京推出首家 Keepland 線下自營店,到今年 3 月其在北京擁有 7 家自營店,并通過合作模式覆蓋 106 家健身房場館。這一數據對比樂刻 1200 家、超級猩猩 250 家的發展規模,無疑體現出 Keep 線下業務發展較弱的事實。
且此前 Keep 還宣布與傳統健身房合作推出 Keep 優選健身館,由 Keep 操課教練團隊入駐合作健身房,全部門店的課程均降為每節 49 元。這一舉措,不僅從商業模式上變成了由他人主導,對比此前多為 89 元和 129 元的課程價格,也是直接把團課價格降低了一半。
會員訂閱靠營銷驅動,線上 " 賣貨 " 和線下開店也都面臨強競争,Keep 不得不上市求存。
對标 Peloton,Keep 與王寧需要警醒的
據安永報告,港股 IPO 市場募資規模顯示,2021 年和 2022 年的募資額分别同比下滑了 18% 和 68%;畢馬威的統計顯示,2023 年一季度港股 IPO 市場累計募資額為 67 億元,大幅下滑 51.8%。
在 Keep 上市首日,可以說,股價水平超出市場預期,但此後能否保持住依然是未知數。畢竟,Keep 一直對标的 " 智能健身第一股 "Peloton,股價表現就不斷流露出 " 危險意味 "。2020 年其股價一路高漲,市值一度接近 500 億美元,但随着連續九個季度出現虧損,Peloton 市值不斷下跌,當前僅剩 25.9 億美元。
這也不得不讓人感慨 Keep 接下來會否重復 Peloton 的命運,雖然過了而立之年的王寧仍然年輕,但九歲的 Keep 卻早早失去了時機。線上,劉畊宏出圈、大量健身博主崛起,用戶有越來越多的平台可以獲取健身内容;線下,此起彼伏的健身房可以實現 24 小時 " 揮汗如雨 ",新型健身房的定價也越來越低;產品層面,健身設備琳琅滿目,任何類目都不乏性價比更高的單品…對于 Keep 來說,護城河到底在哪,早已成為一個謎題。
這些 " 殘酷的事實 ",都是王寧需要思考的,更是上市後的 Keep 必須要警醒的。
一如經常盛行的一句話,成功上市不是結束,只是開始。對于 Keep 和王寧而言,會員訂閱和賽事必然不能作為賴以為生的法寶;如何創造有效的商業模式并讓其快速落地,成功實現扭虧為盈,是 Keep 當下必須直面的關鍵問題。
否則,這場上市勝利的,只有追求短期主義的資本。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