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年内暴漲180%,市盈率超210倍,英偉達太貴了嗎?,歡迎閱讀。
ChatGPT 刮起的 AI 旋風,一掃去年底美股的 " 科技寒冬 ",美股科技股紛紛 " 借勢而起 ",成為帶飛美國股指的主要力量。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當屬有 "AI 時代唯一軍火商" 之稱的英偉達。
年初至今,Nvidia 以超過 180% 的漲幅一騎絕塵,成為标普 500 指數中表現最佳的公司;公司市值突破萬億美元,與蘋果、Alphabet、微軟、亞馬遜四大科技巨頭并駕齊驅。
投資者們總樂于為一個充滿想象力的未來買單,不過,回到理性的估值上,如果有人細究當下英偉達的估值,大概率還是不免有些膽戰心驚——從過去 12 個月的公司盈利情況來計算,英偉達的市盈率已經達到了誇張的 212 ——作為對比,同處估值相對較高的科技行業,亞馬遜的市盈率為 110,而特斯拉的市盈率 " 僅有 "70。
與高昂的估值相伴而生的,往往是最為緊張的市場情緒——一旦出現任何風吹草動,公司股價便會迅速掉頭。本周,在沒有任何實質 " 壞消息 " 的情況下,英偉達股價下跌了 9.43%,創下去年 9 月份以來最大單周跌幅。作為對比,同期納指跌幅錄得 2.34%。
周二,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更是直接 " 唱空 ",警告稱,以英偉達為代表的 " 美股 AI 大牛市 " 可能接近頂峰。
不過,如果未來英偉達的業績能夠實打實地高增長,達到分析師的預期,那麼,與其他科技股相比,雖然英偉達的股價看起來很高,但實際上卻更為合理—— FactSet 的數據顯示,以未來 12 個月預期盈利情況計算,英偉達的市盈率為 42 ——作為對比,亞馬遜為 51,而特斯拉為 58。
而這,隐含了一系列關于增長的假設,包括今年淨利潤翻兩番、能夠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主導人工智能浪潮、在同谷歌、AMD 等日益激烈的競争中占屹立不倒,同時避免出現任何重大的供應問題等等。
周四,資產管理公司 WisdomTree 的分析師 Christopher Gannatti 發文寫道:
" 作為投資者,我們不得不開始懷疑,英偉達的光明未來是否已經反映在當前股價中了 ....... 投資者對于業績的高期望值,是企業最難克服的障礙之一。"
加強護城河
在英偉達估值不斷增長的同時,該公司正采取各種措施确保其領先地位,努力達到投資者的預期。
例如,今年 6 月,黃仁勳飛赴中國台灣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謙共進晚餐。餐後,黃仁勳表示,他 " 對依賴該代工廠感到非常安全 ",暗示英偉達已經确保了所需的供應。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台積電是英偉達大熱 GPU H100 的唯一生產商。
此外,近年來,Nvidia 也逐漸發展成為風投領網域中重磅創投公司,明确專注于支持與 AI 模型合作的公司。
據 Pitchbook 數據,今年以來,Nvidia 至少已經投資了 12 家初創公司,其中包括 Runway、Inflection AI、CoreWeave 等近期大放異彩的 AI 獨角獸們。
這些投資,可能會為該公司創造一個不斷增長的客戶群,這些客戶,不僅可以在未來提升 Nvidia 的銷售額,還有可能為英偉達帶來更加多樣化的客群。
GPU 供不應求
自預訓練大模型興起以來,人們面臨的算力挑戰就變得越來越大。為此,人們為大語言模型(LLM)提出了許多訓練和推理的解決方案。顯然,大多數高性能推理解決方案都基于 CUDA 并針對英偉達 GPU 進行了優化。
最近,微軟、OpenAI 等公司都表示正在采取必要措施來緩解用于 AI 任務的 H100、A100 專用 GPU 的短缺問題。比如,微軟正在限制員工訪問 GPU 的時間,Quora 首席執行官表示,硬體短缺掩蓋了人工智能應用程式的真正潛力。伊隆・馬斯克還開玩笑說,搞企業級 GPU 比買 " 藥 " 還難。
正如投資公司 Piper Sandler 分析師 Harsh Kumar 所述:
" 簡而言之,它們擁有最好的 GPU。"
此前,知名科技博客 GPU Utils 最近對 GPU 短缺問題進行了一項深入調查,對于 H100 的需求,OpenAI 可能需要 5 萬塊,Meta 可能需要 2.5 萬塊,大型雲廠商可能每家都需要 3 萬塊,加上其他一些初創企業,可能總共需要大約 43.2 萬塊 H100。以每塊約 3.5 萬美元計算,所需 GPU 的價值約為 150 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像字節跳動(TikTok)、百度和騰訊這樣需要大量 H800 的中國公司。
該博客博主帕斯卡爾寫道:
因此,供應短缺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消失。
但我的所有估計都可能被嚴重誇大了,其中許多公司今天不會立即購買 H100,他們會随着時間的推移進行更新。
此外,英偉達正在積極提高產能。
帕斯卡爾也指出,芯片巨頭台積電還無法生產足夠多的高端 GPU。英偉達未來也可能和芯片制造商英特爾與三星合作,但在短期内不會解決供應緊張。
分析師們也認為,目前來看,當 AI 公司和程式員使用 CUDA 和 Nvidia 的 GPU 構建模型時,他們很少會轉向競争對手,如 AMD 的芯片或谷歌的 Tensor 處理單元(TPU)。 Moor Insights 的半導體分析師 Patrick Moorhead 表示:
"Nvidia 目前擁有雙重護城河,他們不僅擁有最高性能的訓練硬體,而且,在 AI 領網域的軟體輸入端,他們還有庫和 CUDA。"
英偉達的 " 偉大之路 "
誰又能想到,如今大放異彩的英偉達,十年之前還僅僅是一個市值 84 億美元的 " 小企業 "。
在人工智能崛起之前,Nvidia 以為遊戲發燒友生產高性能顯卡而聞名。
2006 年,AMD 因激進收購 ATI 而陷入了嚴重的财務危機,進入了黑暗的十年。而英特爾,又因自己的圖形處理器合作夥伴 ATI 被對手 AMD 收購,此後數年在 GPU 領網域均未能取得建樹。
不過,這次令 AMD 和英特爾 " 兩敗俱傷 " 的收購,反而給了英偉達發展壯大的機會。在 " 皮衣客 " 黃仁勳的帶領下,英偉達領先于整個行業将最初垂直應用與遊戲領網域的 GPU 業務進行全面商業化。
後來,在 AI 行業發展初期皆不被市場看好的情況下," 綠廠 " 又前瞻性地預見了 GPU 在 AI 市場的應用,并果斷進行研發投資。這些獨具慧眼的技術路線選擇,不僅使得英偉達在 Intel、AMD 等半導體巨頭們的夾縫中求得了生存,更為英偉達後來的爆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就其股票上看,在圖形處理器領網域獨占鳌頭的英偉達,股價從 2015 年開始也迎來了爆發。
随後,在遊戲顯卡熱、挖礦熱、自動駕駛熱、AI 大潮一輪一輪的助推下,英偉達股價走出了 " 指數級 " 增長。今年,公司市值還突破萬億,成為蘋果、Alphabet、微軟、亞馬遜并駕齊驅的科技巨頭。
不過,回到股價上看,正如本周波動的行情示,在高昂 PE 倍數的條件下,但凡公司或市場出現任何風吹草動,投資者們也會毫不留情地,迅速按下賣出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