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價值觀決定算法能否向上向善,歡迎閱讀。
經濟觀察報 社論 11 月 24 日,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發布《關于開展 " 清朗 · 網絡平台算法典型問題治理 " 專項行動的通知》。該專項行動旨在整治互聯網平台算法存在的同質化推送、違規操縱幹預榜單炒作熱點、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業形态勞動者權益、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 " 殺熟 "、算法向上向善服務缺失導致侵害用戶合法權益等問題。
可以說,這是自 2022 年 3 月《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正式實施之後,有關部門首次對網絡平台算法問題展開的全方位治理行動。在此次專項行動之前不久,11 月 20 日,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在一次媒體活動中談及算法機制問題,引發全網關注。他 " 炮轟 " 算法機制,指責其縱容甚至鼓勵虛假造謠内容的傳播,為謠言的肆虐推波助瀾。
算法作為一種技術工具,本身并無善惡之分,關鍵在于使用者的意圖和目的。當算法被濫用以追求流量和利益最大化時,算法能引導并放大社會情緒,加劇信息的繭房效應,使得網絡空間成為負面情緒和極端言論的溫床。
表面上看,我們是被算法機制投喂内容,被技術所影響,但仔細想想,真正產生影響的是算法背後的價值觀。
按理說,倘若信息繭房現象真實存在,那麼繭房效應無疑是與平台的商業化目标背道而馳的。長期向用戶推送同質化的内容,不僅會削弱用戶的活躍度,還會逐漸消磨他們的新鮮感。唯有保持内容的多元化與豐富性,方能有效激發用戶的活躍度和參與度。或許可以說,造成極端對立的并不是信息的繭房,而是觀念的繭房。
這就說明,應用算法的人必須有正确的價值觀,有道德底線。作為算法的設計者、應用者和管理者,平台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确保算法技術的合理與合規使用。
算法的不當使用,其負面影響遠不止于滋生網絡暴力,它還深刻地體現在大數據 " 殺熟 "、算法歧視、算法合謀導致的市場壟斷以及個人信息數據被非法侵犯等多個層面。
我們認為,為了保障用戶的權益和防止算法濫用,建立細化的監管機制尤為重要。首先要促進算法的公開透明。平台應列出個性化推薦系統的主要參數,這不僅能增強用戶的信任度,還能為監管機構提供有效的監督手段。其次,還應該出台平台算法應用合規指引,明确算法原理公示的具體要求,為行政執法和企業行為設定明确的邊界,這是确保算法技術健康發展的基礎。
然而,僅有這些還不夠。我們還需加強算法歧視、算法合謀等行為的實證研究,深入了解算法濫用的具體形式和後果,為制定更加精準的監管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探索運用消費者權益保護、經營者權益保護等監管工具,對涉嫌壟斷的算法應用行為進行全面約束,構建一個多元化的監管體系。
最後,提升算法監管的技術水平和調查取證能力也是關鍵一環。我們需要引進更多專業人才和第三方機構,建立先進的科技監管手段,提高監管的精準度和效率,确保算法技術始終在正确的軌道上運行。
需要指出的是,沒有必要因此妖魔化算法。算法可 " 善 " 也可 " 惡 "。通過算法分析醫療影像數據,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這種應用同樣是算法在發揮作用。對企業來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算法向上向善,這是企業必須承擔的責任。
2021 年 9 月印發的 《關于加強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提出,利用三年左右時間,逐步建立治理機制健全、監管體系完善、算法生态規範的算法安全綜合治理格局。三年過去,算法已經深度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應地,普通人對算法的認知度也在提高。好的監管和治理可以讓算法更好地賦能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動平台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們相信,這是一種共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