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LP催了:趕緊把錢投出去,歡迎閱讀。
LP 催了:趕緊把錢投出去
LP 考核投資進度。
" 我們收到了某地 LP 的函," 華東一家早期基金的投資合夥人憂心," 如果今年二季度末再不把賬上的錢投完,LP 就要減資了。"
無獨有偶,一位投資總監朋友同樣說起這一幕:" 我們一只基金的投資期已經接近尾聲,但還有大幾千萬元沒投出去,每次匯報 LP 的時候都要給他們做心理按摩,壓力山大。"
我們交流下來的體感是,對很多頭部機構來說,賬上的錢遲遲投不出去。這也是今年 VC/PE 普遍的煩惱。
看着錢躺在基金裡一動不動,LP 也心急。" 内部有投資指标的考核,但大部分子基金沒有完成,政府正催着投資。" 華南某天使投資基金的總經理告訴我們,GP 投不出去,他們也将受到上級的審查。
考驗重重,不同的情緒在一級市場流淌着。
投資人苦惱:有錢,但投不出去
訪問一圈投資人,一個幾近相同的反饋是:
大多數投資機構雖然沒有刻意放緩投資,但整體投資數量相比上一年同期還是下降了約 10%,尤其是 VC 機構出手節奏趨緩。
開年 DeepSeek 火爆出圈,拉開了中國資產全面重估的序幕。高昂情緒進一步傳導至創投圈,助推了投資端的流動,正如我們看到 AI 大模型、機器人等賽道的熱鬧。
但值得警惕的是,當前一級市場共識正高度集中,資金和資源加速向少量項目集聚,高估值與泡沫論此起彼伏,部分投資機構表示 " 難以下手 "。
" 今年一季度比去年忙很多,大家明顯活躍起來,出差也變得頻繁,我這裡每周平均實地新看 2-3 個項目。" 任職上海一家科技投資基金的王岩卻很苦惱,雖然忙碌,但并沒有見到太多成果。
其中原因他娓娓道來:市場上有限的資金都扎堆在相同的賽道裡,項目很多,但真正值得出手以及出得上手的項目少之又少——平庸的項目看不上,好項目又輪不到,部分項目估值變形直接 pass。
雖然大環境風險偏好正急劇下降,但大家的收益預期并沒有降。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挂歷歷在目,加上退出的不确定性,LP 投資人信心不足,各方資金都很謹慎。
而那些拿了地方基金的 GP,因需兼顧返投,盲目投資隐患又大,不得不擦亮眼睛,導致找項目難上加難。
另一方面,地緣政治的變化也在深刻影響着投資人的決策。部分投資人聊起,最近這一波關稅戰下,之前重點跟進的幾個面向歐美市場的項目都無奈擱置觀望了。
于大部分投資機構而言,眼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瞄準未來,進行更大膽的投資。種種因素之下,一些投資機構陷入錢在手不投貶值和投出去虧錢的矛盾裡。
而為避免資金閒置在基金池子中,有投資人透露," 很多同行都面臨有錢沒處投的處境,看不到好項目,身邊也有那種賬上幾個億買理财的例子。"
投資人背上創收 KPI
如此一幕,LP 看得着急。
"政府 LP 現在對于 GP 的要求包括資金使用效率,關心資金是否能夠真正投到創新項目上去,而不是停留在基金裡。" 珠三角一家國資母基金主管合夥人指出,現在幾乎 90% 的政府 LP 的訴求是盡快投資,甚至設下了 " 今年必須投多少 " 的考核目标。
站在 LP 的立場,資金使用率越高意味着 GP 把更多的錢投在項目上,多投項目多創造收益;資金使用率越低,則可能意味着 GP 管理費收得越多,但沒有盡職免責。
正如一位與政府投資基金打交道的業内人士毫不隐諱地指出:" 現在一級市場管理費呈現兩個極端,有些 GP 因為管理費太低,不足以支撐正常運營成本;有些不太作為的 GP 卻靠着管理費過得有聲有色。"
給錢就要花出去,尤其是當國資成為一級市場最主要出資人,很多規則發生微妙變化。
按照慣例,GP 投資期一般 3-5 年,有些政府投資基金會要求子基金在三年内全部投完并匯報指标。如果沒有完成,政府 LP 将發函催促投資;若資金仍未使用,可能會觸發減資、扣管理費等動作。
最近兩年,我們聽聞不少這樣的故事:
某國資 PE 拿了長三角某地政府 10 億級别的資金,因基金 2 年沒有投項目,該政府 LP 決定終止出資;
北京一家硬科技 VC 基金向 LP call 款失敗,理由是投資不達标,後面的錢不給了;
有國資 LP 約定,管理費按實繳或實投規模撥付,而當投資指标、返投要求等完不成,GP 則需要将部分管理費退還給 LP...
眾所周知,投資機構的創收主要靠管理費,但現在這一生存根基已經成為 GP/LP 可以在台面下進行的一種協商,不少地方基金的遴選公告中直接表明:管理費不超過實繳金額的 1.5%,有的甚至降到了 1%。
一個不太良性的循環產生——投不出,募不動,也退不了,LP 持續性出資成為 GP 普遍頭痛的問題,這使得有些投資機構的管理費已不夠日常開支,有 IR 傾訴," 現在基金賬上只剩 200 萬,連咖啡機都養不起了。" 一級市場斷供潮若隐若現。
為改善現狀,活躍在前端的投資人開始肩負起機構的創收:有的投資經理自掏腰包湊跟投;有的投資機構幹起了 FA 的活兒,轉收中介費;更有純國資機構,直言不諱:" 管理費覆蓋不住成本了,每個人都背了創收的指标。"
保持敬畏,克制規模,珍惜每一次出手
募、投、管、退各個環節彼此相扣,部分 GP 走出了令人意外的一步——放棄做大規模。
此前,一家老牌基金大佬透露,去年上半年旗下超募了一支數十億大額基金,期間更是拿到了重磅 LP 的出資,但後來卻把所有募來的錢都退回去了。" 募資過程千辛萬苦,但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決定放棄。"
在他看來,運營基金的能力不是個人的努力,而是與環境、機遇等都有很大的關系。正是因為對行業保持敬畏之心,所以決定放棄,但并不後悔。" 今年我們仍然在募新的基金,把基金的規模縮小了,過得踏實一點。"
眼前市場環境變化莫測,GP 主動縮減基金規模,向 LP 退回部分或者全部資金,這樣的現象并非個例,也被認為是穿越寒冬的一種策略。
畢竟一級市場整體投資節奏在放緩,在沒有合适的投資标的情況下,LP 的錢一直趴在賬上投不出去,于 GP 而言何嘗不是一種壓力。
松禾資本創始合夥人厲偉有着相似的感受。從過往的經驗中,他逐漸意識到,随着環境變化,基金規模過大對民營機構存在挑戰,一定是要往中型規模轉型。
" 當下面臨很多挑戰,我們還是必須勇敢去做投資,必須去面對 IPO 停滞的前提下仍要出手的現實。" 華蓋資本創始合夥人許小林曾說。
凡此種種,是 GP 調整姿勢、适應變化的一種寫照。
一級市場陣痛猶在,大家似乎總在懷念,或者希望回到 2021 年,那個看起來有無限資金流動的時期。但回到過去顯然不可能,VC/PE 以往的投資範式已難以為繼。
"現在必須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出決策。" 高瓴創始合夥人李良建議,無論企業還是機構,不要總去琢磨市場情緒,白白耗損精力,應該回到一點上—— " 你做的事到底要解決什麼核心問題 "。
一切又回到那個最樸素的道理——适者生存,只有保持持續的賺錢能力,才能讓 LP 持續地出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投資界 "(ID:pedaily2012),作者:周佳麗,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