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何同學的反讨好之困,歡迎閱讀。
文 | 唐辰同學
事情是這樣:
4 月 11 日晚,何同學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打車的經歷;他說以前打網約車時,司機讓他給好評,總是嘴上答應,但事後就忘了。
他覺得這樣不太好,所以,現在改。如果司機服務真的很棒,他才會主動好評;不然就會直接拒絕;他還提到,自己以前比較愛讨好别人,這麼做是為了鍛煉自己的勇氣。
結果,這一說引發了争議,# 何同學網約車 # 這個話題一下子衝上了微博熱搜第一。
我把問題發到小紅書後,得到不少評價。
有人覺得何同學這樣做不好,太強調自己态度,忽略了社交禮儀,司機工作挺辛苦,乘客好評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鼓勵。
但也有人支持他,認為拒絕給好評是一種突破自我舒适圈的表現,挺勇敢。他們還希望何同學能把這種勇氣用到别的地方,比如:直接說 " 不想去 "" 不想吃 " 之類的。
當然,也有人質疑何同學。他作為一個博主,希望粉絲給他視頻點贊、評論、關注,這和司機要好評本質上是一樣的。
日常生活中這種事情挺常見。我去餐廳吃飯,店員也會說,你能幫我在大眾點評打個卡、寫個好評嗎?我一般都會答應;有空時會認真寫,實在沒時間、不想給好評,我也會委婉地說 " 不太方便 "。
為啥何同學會惹出這麼大的風波呢?
我想提到一個傳播學的概念:" 議程設定 "(Agenda Setting)。社交媒體會通過算法、把内容、标籤、人群聚合在一起,像何同學這種大博主,影響力大,他發的東西很容易被很多人看到。
還記得,2024 年的 " 六雙筷子風波 " 嗎?
有個學生買了兩份飯,拿六雙一次性筷子,結果被食堂工作人員誤會是偷筷子,還把視頻發到了網上。這件事一下子火了。
這種傳播模式,就是把個人表達、行為放到大眾視野裡,變成一個符号,讓大家情緒都投射到上面;因為大眾傳播(比如媒體、KOL 的表達)會不知不覺地引導大家關注某個問題,決定讨論的方向。
何同學的表達、觀點比較明确,他還提到自己的人格特質,比如 " 讨好傾向 " 和 " 鍛煉勇氣 ";這三個标籤很容易產生衝突,再加上他的影響力,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再說說公眾心理,現在大家壓力都挺大,很容易把一些個人行為當成社會問題的縮影,把情緒加進去上去。
前幾天,上海地鐵猥亵、快甩男事件,網民對施害者進行 " 人肉搜索 " 和道德審判,其實在發洩對社會安全的焦慮,這種情況下,個人行為被賦予了象征意義,成了集體情緒的宣洩口。
同時,當個人行為觸發到社會敏感點、像公平、道德、權利這些事兒,會引發價值觀衝突;去年田曦薇占用應急車道的事還記得嗎?表面因為交通違規,但背後是公眾對 " 特權階層 " 的不滿。
再看看社會結構,明星、網紅,公眾人物的行為天然具有話題性。
2024 年網紅 " 鐵拳出擊 " 出軌女粉絲,網友把他私德問題,解讀成社會道德滑坡,這類事件往往會引發對 " 名人特權 " 和 " 社會責任 " 的廣泛讨論,反映大家對權力失衡的警惕。
還有代際和圈層之間的矛盾,給不給好評是你的問題,表達出來會影響到公眾秩序,就是你的不對了;因此,這種分歧深刻反映了現代社會中個體與群體、權力與責任之間的復雜關系。
寫到這裡,我不禁有一個新疑問:為什麼「讨好型人格」的自我剖析反而引發負面輿論?
你認為什麼是讨好型人格?怎麼定義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是一種心理狀态,表現出一個人為了獲得他人認可,而不斷壓抑自己需求的狀态。
然而,當一個概念在網上傳播時,往往會失去内涵,會被簡化成老好人、高情商等标籤;這種簡化反而加速了大家認知偏差,引發兩種不同反應:
一種叫敢于直面内心心理,另一種則會把它看做社交行為的病理化,标榜自己的與眾不同。
這個問題和 " 社恐 " 與 " 社牛 " 很相似,我以前總說自己是 " 社恐 ",後來又覺得是 " 社牛 ";認真觀察後才發現,我在 " 社恐 " 和 " 社牛 " 之間反復橫跳。
為什麼呢?
當說自己 " 社牛 " 時,因為對周圍的環境、人都很熟悉,所以,會顯得格外健談,沒有任何防備之心。而當說自己 " 社恐 " 時,間接意義在說環境我不熟悉,人我不熟悉,怕說錯話,怕被人誤解。
再結合 " 讨好型人格 " 的雙面意義來看,也能發現類似的情況。
當處于熟悉的環境和熟悉的人群中時,會表現得非常自信和自在,甚至有點 " 社牛 " 的感覺;但當處于陌生的環境或面對陌生人時,可能會變得小心翼翼,甚至有點 " 社恐 "。
換言之,我們善于通過适應環境、他人來獲得接納,這沒什麼問題對不對?但在社交媒體上,一切就變了。
一些人會将 " 讨好型人格 " 與 " 虛偽 "" 軟弱 " 等負面特質聯系在一起;當有人強調 " 我因為讨好他人而痛苦 " 時,會被誤解為在暗示他人應對自己的痛苦負責,甚至被視為一種隐性的道德綁架。
另一方面,自我剖析又容易被誤解為 " 情感營銷工具 "。
剖析者為了吸引關注,刻意展示脆弱,但這種刻意展示往往會引發 " 真誠性質疑 "。例如,有些博主将童年不幸與職場讨好行為強行關聯,被批評為 " 為流量拼湊故事 "。
最終,反而會被誤解為表演性人格。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大家對 " 賣慘型傾訴 " 耐受度越來越低;當一個名人、網紅反復強調我總在犧牲、委曲求全時,會觸發内容消費者的防御機制。
會被被解讀為一種 " 隐形情感勒索 ",類似于别人必須無償提供情緒價值、别人一定要共情你。
所以,你以為你拒絕了讨好,在别人眼裡卻成了 " 苦難泡沫 ",成了一種刻意展示脆弱以獲取關注的行為,這種行為模式,反而削弱了真誠性。
這一切,不僅讓人反思 " 讨好型人格 " 的復雜性,也讓我們看到了公眾人物在自我表達時面臨的困境。什麼困境呢?一個人試圖用 " 反讨好 " 的叙事來展現真實自我時,可能忽略了事情另一面。
哪一面?舉幾個例子就明白了。
還記得羊毛月事件嗎?這位博主發布視頻吐槽 "00 後整頓職場卻找不到工作 ",試圖幽默反駁流行叙事,卻掩蓋了一個事實:大學生就業難。
李明德自稱 " 打工人代表 ",卻因高片酬與 "180 元餘額 " 的反差,暴露了精英與底層的割裂。他的共鳴嘗試因身份落差顯得突兀,引發了大家的質疑和批評。
社會學中有一個概念叫 " 社會斷裂 "(Social Fracture),說白了,我們在階層、認知、價值觀上的不同,會形成利益的對立。
何同學 " 反讨好 " 的表達,看似個人選擇(拒絕無效好評,突破讨好型人格),卻無意中觸碰了社會斷裂的敏感點。
網約車司機為什麼要好評?
對司機來說,乘客的好評不只是禮貌上的肯定,更是平台算法裡決定能不能接到更多訂單的關鍵。
2024 年的一些數據顯示,有些網約車平台抽成能達到 20% 到 30%,司機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可掙的錢連生活成本都覆蓋不了。
何同學忽略了司機們的生存壓力,把拒絕行為潛台詞定義為 " 真誠 ";既能規避道德壓力(無需兌現承諾),又符合 " 反讨好 " 的人設标籤,這種功利性動機削弱了行為的正當性。
這和 " 何不食肉糜 " 的傲慢态度,又有什麼區别呢?平台規則逼着司機說 " 麻煩給個好評 ",可乘客卻高高在上地說服務不好,不給好評。
還有一點,司機群體的生存困境,被公認是對弱勢者的體諒;公眾期待精英階層展現更高的人文關懷,而非将個人成長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
大家更認可對強勢對象的拒絕(比如:拒絕甲方無理需求),而對基層服務者的拒絕易被視為 " 恃強凌弱 ",這進一步強化了何同學 " 欺軟怕硬 " 的觀感。
所以,這種對于評價權力的不對等性,是社會結構帶來的壓力;公眾人物,在表達 " 反讨好 " 觀點時,要更加謹慎地考慮自己的言論帶來的影響。
既然這樣,是不是意味着,說話時一定要讨好群體?
在我看來,讨好群體實質,是公眾人物為了規避輿論風險采取的一種防御性表達。這種表達會讓人覺得虛偽,帶有一些精英的傲慢。
真正有效的溝通是什麼呢?
法國著名思想家皮埃爾 · 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曾說過,真誠不是真情實意的簡單表達,而是通過符号資本重建共情紐帶。所以,我認為真誠首先要具備同理心。
什麼是同理心(Empathy)?你能理解朋友失戀時的傷心,不僅能明白他為什麼難過,還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并給予安慰。這就是同理心。
想表達自我,就得站在對立面去理解别人。這樣,既能避免優越感的流露,還能展現出深層次的關心。
另外,不讨好不等于随便說話。
" 不讨好 " 的意思是,不通過貶低自己來讨好别人。真正不讨好,是堅持自己的價值,不輕易因為别人的想法就改變自己。
比如,有人批評你,你不是一味地點頭哈腰,而是冷靜地想想有沒有道理,該接受就接受,不該接受就堅持自己的想法。
而 " 随便說話 " 就完全不一樣了,這走到另一個極端,完全不管社會規則和别人的感受。比如,有人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只顧着自己爽,完全不管别人怎麼想,這種就是典型的 " 随便說話 "。
公眾人物表達,很容易出現語境錯位,會被看做是一類群體的看法。
你一句:現在壓力大,我真想辭職不幹,傳到老板耳朵裡,會被認為是對工作的不滿;傳到粉絲那裡,會被解讀為對行業的吐槽;傳到競争對手那裡,會被當作是負面消息來利用。
所以,在我看來,不讨好,但不肆意,有三種機制:
一,語境校準,博主應該清楚說的話會產生的影響;二,共情預判,要考慮是否基于同理心,有沒有在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敬畏公眾之間找到平衡,是不是真的站在受影響的人的角度去思考。
三,結構批判補充。有沒有把個人表達放到社會的大環境中去分析,自己的話到底有沒有真的有助于社會進步。
或許,通過這三種機制,博主可以在不讨好的同時,避免肆意表達;做到既堅持自我,又尊重他人,還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表達是一門藝術,公眾溝通如此,個人亦是如此;希望何同學,不要自暴自棄,找到合适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