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芯片猝死後,OPPO又出大事了!,歡迎閱讀。
原創首發 | 金角财經(ID: F-Jinjiao )
作者 | 塞爾達
OPPO 又要斷臂求生了!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OPPO 集團助理副總裁、IoT(Internet of Things,即物聯網)事業群負責人李開新已離職。随後,OPPO 向該媒體表示:" 李開新因個人原因已離職,不影響業務的正常運行。"
然而,李開新這次離職可能并沒有 OPPO 說得那樣輕描淡寫,市場分析認為,背後或許與 OPPO 物聯網業務進展不佳有關。
自 2018 年前後發力物聯網後,OPPO 在該領網域的發展并不理想,不僅晚于同行入局,且戰略思路相對 " 佛系 ",并未針對 " 後來者 " 的定位制定 " 彎道超車 " 的規劃。
到了今年初,更有媒體曝出,OPPO 近期對 IoT 事業群再度進行人員優化調整、年終獎打 3 折,電視業務線将裁撤。
盡管 OPPO 方面做出 " 業務正常運行,相關傳言不實 " 的回應,但參考 5 月份時其 " 四年時間、3000 多人、百億投資 " 的造芯猝死可以預料,在手機寒冬下,需要精打細算度日的 OPPO 留給物聯網板塊的時間也許不多了。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财經,我們将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後的邏輯。
" 物聯網 " 的後來者
對比華為、小米等同行,OPPO 在物聯網生态方面不僅起步偏晚,且戰略思路模糊。
頭豹研究院去年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物聯網市場規模由 2015 年的 7510.6 億元增長至 2019 年的 15700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 20.2%;報告認為,受益于物聯網產業鏈景氣度持續升高,其市場規模将繼續增長。
華為與小米均在 2013 年前後切入該領網域,也就是即将迎來高速增長的前夕就完成了基礎布局,只待位于風口之上快速起飛。
相比之下,OPPO 的反應便有些 " 後知後覺 ",在 2018 年前後才着手發力物聯網業務,也就是物聯網生态有了雛形之後才進行業務布局。
手機是行業公認的物聯網生态的 " 神經中樞 ",OPPO 的手機業務直到 2017 年前後才穩固住第一梯隊的位置,具備了與華為、小米一掰手腕的實力。根據 IDC 公布的 2017 年全球手機市場調研數據顯示,OPPO 在當年以 7.6% 的市場份額鞏固了全球第四的位置;同時 OPPO 在 2017 全年的全球出貨量達到 1.118 億部,相比去年提升了 12%。
倘若 OPPO 在手機業務尚未成熟的階段來布局物聯網,恐怕會消耗更大的資源,從而間接拖垮正在成長的手機業務。
雖然入局晚,但好在行業仍有增長空間,據 IoT AnaIytics 數據,2020 年,全球物聯網設備連接數達 113 億,首次超過非物聯網設備連接數;2021 年,物聯網連接數進一步提高至 122 億,預計 2025 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為 270 億;MTA 更預測,2030 年,人均将擁有 15 台 IoT 設備,物聯網連接數将增加至 1250 億。
圖源:國金證券研報
但 OPPO 在後續物聯網的戰略思路上,并未針對自身 " 後來者 " 的身份,制定 " 彎道超車 " 的規劃,還在按部就班地進行相關硬體產品的開發。
相比之下,華為與小米已經找到了各自的切入點。華為選擇從鴻蒙系統這一路徑切入,抓住路由器和手表等關鍵入口,同時在其他品類上選擇接入合作夥伴;而小米在物聯網方面更像是做硬體生意," 投行化 " 布局生态鏈,或者直接親自下場。
起步晚加上缺針對性的戰略布局,預示着 OPPO 在物聯網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據 36 氪在 2021 年報道,OPPO 的物聯網業務板塊長期處于虧損狀态,金額高達數億元。
2021 年上半年,OPPO 作出大變動,将物聯網業務獨立為事業群,并将組織架構分為做手表和手環的 " 穿戴事業部 "、做電視的 " 智能顯示事業部 ",以及做耳機的 " 音頻事業部 ",目的是自負盈虧。
同年 7 月,多家媒體就報道稱 OPPO 開始裁員,平均裁員比例達 20%,物聯網業務也涉及在内。OPPO 當時否認裁員,僅稱精簡人員是調整過去一年的團隊擴張。
戰戰兢兢發展了幾年後,目前 OPPO 較穩定的物聯網業務還是停留在耳機和可穿戴設備。據 Canalys 此前數據,OPPO 的 TWS 耳機已經進入中國區前五。
不過,要做大物聯網業務,顯然不能只靠 TWS 耳機。手機品牌的 TWS 一般和手機硬體互相拉動,手機品牌即便在過去有龐大的用戶保有量,随着手機行業低迷、出貨量收縮,TWS 市場的成長性會面臨明顯的瓶頸。
李開新自然明白個中道理,在他任上,OPPO 也嘗試過其他小品類。
比如,2022 年 8 月,OPPO 推出過一款和優必選旗下品牌 AIRROBO 空氣蘿卜聯名的智能貓砂盆;又在 2023 年的 MWC 推出新款 Wifi-6 路由器,希望後者能成為家庭場景中的關鍵入口。
但這些產品在市場上都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爆款。
至于被 OPPO 寄予厚望的智能電視業務,出來的結果則更讓人失望。根據奧維雲網數據,2022 年,OPPO 電視在全年市占率不到 0.3%。
有經銷商回憶稱,OPPO 首推電視產品時,他曾提過差不多十台產品,但僅賣出兩三台," 剩下的後來做運營商業務,就基本當套餐禮品送出去了 "。
2023 年初,市場再次傳出 OPPO 調整物聯網事業群,智能顯示事業部中的電視業務線被裁撤。投資大佬段永平更公開提到,OPPO 彩色電視機業務已關停兩次。
一路發展不順之下,OPPO 留給物聯網板塊的時間,看來已經不多了。
芯片猝死
除了物聯網,OPPO 近期對其他業務板塊也不斷作出重大戰略調整。
2023 年 5 月 12 日,OPPO 決定終止自研芯片的消息迅速傳出,震驚市場。四年時間、3000 多人、百億投資,突然間都化為泡影。
4 月 26 日,猝死前半個月,哲庫還發出新一輪招聘信息,涵蓋系統架構、數字設計、模拟射頻、軟體算法等多個崗位;而一周前的 5 月 6 日,哲庫還在為舉辦一場線上校招技術分享會預熱;甚至,哲庫基帶芯片團隊的一款測試芯片在 5 月上旬剛剛送出去流片(試生產)。
圖源:東方證券研報
過去,OPPO 一直是手機廠商中的造芯代表之一,其自研芯片以 " 馬裡亞納 " 命名,該名字源于太平洋中世界最深海溝,OPPO 以此表達要探索最深硬體科技的決心。
有熟悉 OPPO 造芯人士認為,OPPO 造芯更多是從商業角度考慮,而非基于對美國制裁下無芯可用的擔憂;近年來,手機越來越同質化,整體市場規模持續萎縮,OPPO 希望借自研芯片增強差異化競争力,以技術形象進入高端市場。
2019 年 8 月,OPPO 成立全資子公司哲庫。當年 12 月,一向低調的 OPPO 創始人陳明永高調宣布,未來三年投入 500 億元研發預算。
此外,四年來,OPPO 芯片團隊也從數人擴展到 3000 人。一名持續關注哲庫的芯片獵頭稱,哲庫具備一定研發經驗的工程師有将近 2000 人。其中,擁有十年以上經驗的占比約四成。
行業分析機構芯謀研究稱,以人數規模計,解散之前,哲庫已是中國第五大芯片設計公司。
2021 年 12 月 14 日,OPPO 發布首款自研芯片馬裡亞納 X。這款被業内評價 " 可圈可點 " 的影像專用芯片,此後被大量應用于 OPPO 自家高端手機產品。
在當日發布會上,陳明永表示,自研芯片這條路注定是一條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但 OPPO 不會止步,會持續投入資源。
2022 年 12 月,OPPO 又發布了第二顆自研芯片,即采用台積電 6 納米射頻工藝的藍牙音頻 SoC 馬裡亞納 Y。
不過,OPPO 芯片產品高級總監姜波當時稱,從成本、投資回報等商業角度看,馬裡亞納 Y 都 " 非常不劃算 ",流片成本非常昂貴。
有業内人士分析認為,在研發經驗不夠成熟的情況下,OPPO 應該是計劃先以難度相對較低的芯片 " 練手 ",最終目标是自研手機 SoC。
也有多名哲庫員工對媒體稱," 大芯片 "(采用 4 納米工藝的手機處理器)已于 3 月流片,按計劃在 6 月底回片,定位是中高端芯片。
不過,上述流片節點已兩次延期,由項目規劃之初的 2022 年 9 月先是延後至當年 12 月,後又推遲至今年 3 月。這顆尚未回片的手機處理器,與高通、聯發科等公司的產品相比也并無太大競争力。
" 盡管規劃上是按照完整產品目标做的,但大家心裡都有數,不過是能用。" 一名哲庫員工對媒體表示," 即使回片之後可以‘點亮’(指電流順利通過芯片,意味着芯片可用、可量產),可能也不會大規模量產,而是小規模地應用在一些產品上。"
如今看來,這些阻滞似乎都為後面哲庫的關停埋下伏筆。
關停哲庫的當天,段永平在社交媒體評論此事稱:" 改正錯誤要盡快,多大的代價都是最小的代價。"
幾天後,他又發聲稱,多年來 " 步步高系 "(即 OPPO、vivo、小天才等由步步高拆分出來的公司)用類似的辦法關停過許多業務,比如電子寵物、家庭音響、彩色電視機等," 這不是我們關掉的第一個業務,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 "。
主業面臨重壓
無論是物聯網業務的岌岌可危,還是芯片業務的突然關停,背後核心原因都是 OPPO 主業手機面臨重壓,需要開源節流應對 " 全行業的冬天 ",從而減少對其他業務資源投入。
市場普遍認為,國内手機換機周期已達三年或更長,具備存量市場的特征。
然而,受疫情擾動下,供應鏈缺芯以及對疫後反彈樂觀預期等因素影響,國内手機廠的庫存在 2022 年初普遍處于高位,需求反彈卻未如期而至,手機行業關鍵詞很快從 " 缺芯 " 變為 " 去庫存 "。
Canalys 數據顯示,2022 年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滑 18% 至 7560 萬台,卻已是全年高點;二季度疫情反彈、防控嚴格,單季出貨量跌至 6740 萬台;盡管三季度環比開始有所好轉,但消費者信心不足、廠商運營保守,旺季銷量并無大幅提振;四季度疫情反復,手機市場進一步趨冷。
來到 2023 年,情況依然沒有改善。
7 月 27 日,市場調研機構 IDC 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 年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 6570 萬台,同比下降 2.1%;市場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稱,二季度,中國手機市場銷量創下 2014 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
"之前大家都沒想到,二季度還會同比下降。畢竟因為疫情,去年二季度情況已經很差了。"IDC 中國高級分析師郭天翔 7 月 28 日稱,消費者對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消費心理已經改變,手機的硬體技術亦進入瓶頸期,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在下降。
據 IDC 數據,OPPO 二季度市場份額為 17.7%,維持 " 一哥 " 位置;vivo、榮耀和蘋果緊随其後,市場份額分别為 17.2%、16.4% 和 15.3%;小米、華為并列第五,市場份額約 13% 左右。
不過,盡管還是市場份額的 " 一哥 ",但在行業低迷大環境下,OPPO 還是免不了與市場一道沉浮,出貨量同比繼續下跌。
此前,據另一家機構 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OPPO 出貨量為約 2400 萬部,同比下跌 22.33%;相比 2021 年一季度的 3800 萬部,下跌了 36.84%。
一名在北京從業數十年的手機經銷商對媒體稱,2017 年行業高點時,其單一門店 OPPO 手機月銷量可達 200-300 部;而疫情以來,線下單店 OPPO 月銷量僅為 20-30 部,加上線上渠道總共也不足 100 部。
另有河北地級市經銷商表達類似觀點,他表示,疫情前 OPPO 在該市每月能賣 2 萬多部,而現在只有 1 萬部左右。
對此,有市場人士認為,在千元價位段,OPPO 獨立運營的子品牌 realme、vivo 旗下的 iQOO 均對 OPPO 衝擊厲害。"OPPO 在 1500-1900 元價位段上產品定位不清晰,要比其他品牌配置相同的手機貴 500 元左右。"
同時,在高端市場,OPPO 雖有發新品,但出貨量并沒有突破,華為空出的市場更多被蘋果拿下。據 Counterpoint 統計,2022 年,全球 600 美元以上的手機市場,蘋果份額高達 75%,OPPO 份額僅約 1%。
主營業務受到如此大的衝擊,控本成為 OPPO 最核心的戰略。
多名經銷商人士稱,2017 年是 OPPO 在線下門店投入的高峰,此後市場投入逐漸減少。
一名從業十多年的湖南手機渠道商稱,他在今年明顯感覺到 OPPO 直接投入的店内活動、禮品減少;2021 年以來,OPPO 渠道改革,省級代理全面統管财務核算、貨源等,地市級只保留基礎的業務團隊。
" 疫情前‘終端為王’的局面變了,現在很多經銷商已經轉型做運營商業務,70% 的利潤來自電信運營商。" 該手機渠道商稱。
從目前情況看,OPPO 的控本大刀,似乎也從手機板塊砍向了一系列新業務,這也能解釋為什麼物聯網業務如此風雨飄搖,以及投入巨大的芯片業務猝死。
從企業經營角度看,在困難時期精打細算度日是合理的戰略考慮,現階段也很難評價 OPPO 的 " 苟 " 最終成效如何。
但從手機行業的橫向對比看,相對于小米和華為,OPPO 在未來的競争中恐怕優勢并不明顯。
參考資料:
36 氪《OPPO IoT 事業群負責人李開新離職,電視業務幾近裁撤》
财新《OPPO 芯猝死》
财新《二季度國内手機市場持續低迷 華為出貨量重回前列》
連線 Insight《IoT 的故事,OPPO 沒講好》